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膠片( film ),是一種製成影像物料。現今廣泛應用的膠片是將鹵化銀塗抹在聚乙酸酯片基上,此種膠片為軟性,捲成整卷方便使用,所以又稱膠捲,當有光線照射到鹵化銀上時,鹵化銀轉變為黑色的銀,經顯影工藝後固定於片基,成為我們常見到黑白負片。彩色負片則塗抹了三層鹵化銀以表現三原色。除了負片之外還有正片及一次成像膠片等等。

早期的膠片用玻璃作片基,19世紀晚期塑膠工業技術成熟,壓成薄片的塑膠片取代玻璃成為片基[1]

膠片以感光速度(din/ISO)來分別,由最低速之ISO25度至高速之ISO3200,一般來說感光度越低,畫質越細膩。最常用的膠捲為din21度/ISO100,其次是快片,即din24度/ISO200。其它速度的膠捲,由於價格,沖片技術要求特殊,在2000年左右數字攝影興起後,幾乎只有專業人士才會使用。但由於復古風興起的緣故,膠片又再次稍為普及。

目錄

早期發展

1835年英國發明家塔爾博特開始使用塗有氯化銀或硝酸銀的圖紙作為感光材料,在照相機里拍成負像,然後再利用日光印像,他把自己的方法定名為卡羅法。

1839年8月19日法國畫家路易·達蓋爾公布了他發明的「達蓋爾銀版攝影術」。這種技術以碘化銀感光,用汞顯影,用食鹽定影。感光速度很慢,在陽光下需15至30分鐘。

1847 年,法國陸軍官尼普斯的堂兄弟維克托(Niepce de St Victor)與於巴黎大學,發表了使用玻璃板上的蛋青加一些感光材料,製成感光板,放入相機中照像,再用塔爾博特所用的液劑來現影而製成負片。

1851年,英國雕塑家弗雷德里克·斯科特·阿切爾發明了濕版攝影法,又稱火棉膠攝影法。該法以鹵化銀感光。雖因版干後不再感光,但成本較達蓋爾銀版法低很多,且感光速度有較大提高(5-15秒),在此後30年獨領風騷。

1861年物理學家馬克·斯威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張彩色照片

1865年,柯羅叮溴化銀干版被研發出。感光版製成後不必馬上裝入相機中拍攝,曝光後也不必馬上沖洗加工,但乳劑層乾燥後感光度下跌,曝光時間要數倍於濕板,應用受限十分明顯。

1868年,W.H.哈里森提出使用膠棉明膠來替代膠棉乳劑的設想。並在隨後的1871年被英國醫生R·L·馬多克斯證實可行。感光速度大幅提升至幾十分之一秒。

1877年,查爾斯·貝內特發現了,把溴量過剩的乳劑,延長加熱時間,即延長乳劑的成熟時間,乳劑的感光度大大提高。這樣製得的明膠乳劑干版,印相曝光速度提高到了1/125秒,在此之前,濕版至少也要數以秒計的時間進行曝光才能照相和印相。

1888年,美國柯達公司生產出了新型感光材料——柔軟、可卷繞的「膠捲」。這是感光材料的一個飛躍[2]

至此,膠片的形態固定了下來。

後期發展

美國電影業的發達,刺激感光材料生產技術的快速發展。美國感光技術一直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知名品牌有美國柯達,歐洲愛克發和日本的富士。

中國的國產照相材料工業始於40年代。南洋歸國華僑在創辦廣東汕頭公元照相材料廠,生產公元牌黑白膠片膠捲和相紙。此後上海,保定也生產黑白照相材料。

中國的彩色攝影技術研發起步太晚,70年代保定開始試產彩色膠捲。由於質量太差,又缺乏配套的照相機和沖曬機工業支持,喪失生存空間。80年代中期,外國彩色照相材料大舉進入中國,雄霸中國市場20多年。中國的照相材料工業完全衰敗。

到了21世紀,電腦科技的突飛猛進和CCD、CMOS的發明促使數字圖像技術日益普及,也促使感光化學工業的徹底沒落[3]

今天,採用膠片攝影的人已經不多了,雖然膠片有其無可取代的優點,例如135膠片面積就比多數數字相機感光板(數字介質)大,如果要製作大幅照片,仍然是用膠片較佳,另外膠片影像層次感較強、色彩自然(模擬產生的色彩)、影像細膩(像素高)、寬容度大(容易保留亮部或暗部細節)等,其成象質量較數字相機為佳。尤其在光線暗的情況下,會需要長時間曝光拍攝,或在沖洗膠片時作增感顯影(提高顯影液濃度或拉長顯影時間),例如Kodak Tri-X 400增感顯影至ISO1600,甚至Kodak T-max p3200增感顯影至ISO6400也有不錯的畫質,然而長時間曝光在數字攝影上會產生大量噪聲,因此有部分攝影師仍堅持使用膠片拍攝。

雖然用膠片拍攝能製作畫質高的照片,但是需要熟習暗房技巧,一般來說快衝印店難以充分發揮膠片的優點,所以用膠片攝影者最好親自沖印照片,例如可以在印放照片的時候實行分區曝光,自行調整照片反差及裁剪,另外也因為黑白沖印所用的藥水毒性遠較彩色沖印低,並且沖印過程較簡單,所以現在很多人在黑白暗房作手工沖印,彩色膠片多數用自動沖印機來避免接觸彩色沖印的藥水,不過手工沖印的畫質比自動沖印機器佳。

數字攝影在成像、存儲、發送、收藏和檢索等方面,有膠片攝影無可比擬的巨大優勢。接收者可以通過網絡看到千里外鏡頭內的現場。一火柴盒存儲器存儲的照片,用膠片足夠堆積一間房。

隨着數字技術的發展,膠片市場逐年萎縮,例如1935年開始上市的柯達克羅姆膠捲(Kodachrome)在2009年正式停產,全球最後一間可沖印這款膠片的美國堪薩斯州Dwayne's Photo公司也已於2010年12月30日之後終止Kodachrome沖印服務。但是由於膠片數字化的存在,加之膠片攝影在大畫幅攝影領域的優勢,以及膠片獨特的「發色」(指膠片更加逼真的顏色),膠片攝影可能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與數字攝影處於共存狀態。

2016年,成立於1957年的上海電影技術廠於十月底前關閉最後一條膠片生產線,膠片電影在中國退出歷史舞台。長江圖被冠上「中國最後一部膠片電影」的落寞定語。

視頻

膠片 相關視頻

迷你紀錄片:膠片之愛
沖洗膠片全過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