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脂質雙分子層

Lipid bilayer (脂質雙分子層):脂質聚集形成的形式,疏水性的脂肪酸在裡面而極性頭朝外

中文名脂質雙分子層

'外文名:Lipid bilayer

領   域:分子生物

相   關:細胞膜以及脂質體

目錄

脂質雙分子層

脂質雙分子層結構與生化細胞膜以及脂質體的壁膜極為相似,在皮膚自我保護機制中,角質層中的脂質雙分子層作用巨大,脂質雙分子層可以控制進出皮膚水分的擴散。皮膚的自調節保濕機能很大程度上基於脂質雙分子層的屏障作用。脂質雙分子層的修復是保濕配方設計研究的重點

脂質組成

細胞膜上的脂質主要是磷脂,約占總量的70%以上;其次為膽固醇,一般低於30%;還有少量的糖脂。厚度一般為7.5nm-10.0nm.

磷脂

1.磷脂 磷脂是最重要的脂類,幾乎所有細胞膜中都含有磷脂,主要是磷酸甘油脂鞘磷脂。最簡單的磷酸甘油脂是磷脂酸,它的基本結構是以甘油為基架,甘油的兩個羥基與兩分子的脂肪酸相結合形成酯鍵,另一個羥基與磷酸形成酯鍵,磷酸又與一個鹼基結合。根據這個鹼基的不同,動物細胞膜中的磷脂主要有四種:磷脂酰膽鹼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絲氨酸磷脂酰肌醇。膜中含量最多的是磷酯酰膽鹼,其次是磷酯酰乙醇胺。鞘磷脂的結構與磷脂基本相似。

所有的膜脂質都是一些雙嗜性分子,磷脂的一端的磷酸和鹼基是親水性極性基團,另一端的長烴鏈則屬疏水性極性基團。鞘脂類的基本結構和磷脂類似,但不含甘油。

膽固醇結構很特殊,它含有一個甾體結構(環戊烷多氫菲)和一個8碳支鏈。通過對紅細胞膜所作的化學測定和計算,提出的雙分子層模型中,每個磷脂分子中的極性基團都朝向膜的外表面或內表面,而非極性基團則在膜的內部兩兩相對。脂質分子的這種定向而整齊的排列,從熱力學角度分析,包含的自由能最低,因而最為穩定,可以自動形成和維持。根據同樣的原理,如果讓脂質分子在水溶液中受到激烈擾動時,脂質有可能形成含水的小囊,但這囊只能是由脂質雙分子層形成。這種人工形成的膜囊,稱為脂質小體,似人造的細胞空殼,有很大的理論研究和實用價值。

脂質的熔點較低,膜中脂質分子在一般體溫條件下是呈液態的,即膜具有某種程度的流動性。脂質雙分子層在熱力學上的穩定性和它的流動性,能夠說明何以細胞可以承受相當大的張力和外形改變而不致破裂,而且即使膜結構有時發生一些較小的斷裂,也可以自動融合而修復,仍保持連續的雙分子層的形式。當然,膜的這些特性還同膜中蛋白質和膜內側某些特殊結構(稱為細胞骨架)的作用有關。應該指出的是,膜的流動性一般只允許脂質分子在同一分子層內作橫向運動,由於分子的雙嗜性,要脂質分子在同一分子層內作「掉頭」運動,或由一側脂質層移到另一側脂質層,這意味着有極性的磷酸和鹼基的一端要穿越膜內部的疏水性部分,這是不容易或要耗能的。

膽固醇

2.膽固醇 膽固醇是中性脂類,在各種動物細胞膜中含量均較高。其結構比較特殊,它含有一個甾體結構(環戊烷多氫菲)和一個8碳支鏈。生物膜中的膽固醇與磷脂碳氫鏈有相互作用,可阻止磷脂凝集成晶體結構,對膜脂的物理狀態起調節作用。

糖脂

3.糖脂 糖脂為含有一個或幾個糖基的脂類,大約占細胞膜外層脂類的5%。主要的糖脂有:①腦苷脂:是髓鞘的重要組成成分;②神經節苷脂:是神經細胞膜的重要組成部分。

共同特點

膜脂的種類雖多,但它們的分子結構具有共同的特點,即都具有親水的和疏水的兩部分。以磷脂酰膽鹼為例,在其分子中含磷酸和膽鹼的一端是親水的,為極性頭部;兩條幾乎平行的脂肪酸鏈是疏水的,為非極性尾部。脂類分子的結構特點使它們在水相中會形成團粒或片狀雙層結構。它們的極性頭部通過靜電引力對水有親和力,因而面向水。而疏水的尾部則互相聚集,避開水相[1] ,游離的兩端有自動閉合趨勢。由於脂質分子本身的理化特性和熱力學特點,因而能使其在細胞膜中呈定向整齊的雙層排列。親水端朝向膜的內表面和外表面,疏水端朝向膜的中央。

視頻

小分子的跨膜運輸(臨180404)

參考文獻

  1. [Zaslavsky, Boris (1995). Aqueous Two-Phase Partitioning: Physical Chemistry and Bioanalytical Applications. Marcel Dekker Inc. ISBN 0-8247-94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