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敏作用
脱敏作用是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科技术语。
随着社会制度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中国的汉字也在不断演化着,从最初的甲骨文[1]渐渐发展到了小篆[2],后来文化进一步发展后,才出现了”汉字”这种说法。
目录
名词解释
脱敏作用是指别构酶(或称变构酶)经过特殊处理后,不丧失酶活性而失去对别构效应物的敏感性。基本假设是认为与非压力情境相联系的身体状态(如肌肉松弛)是与恐惧反应不相容的、相互抵消的。按这种方法,治疗者用身体放松技术来训练儿童,先建立一个按程度递增排列的恐惧刺激表,然后要求儿童按恐惧程度渐增的顺序想象刺激事件,每次想象出一个恐惧刺激后,要求儿童放松。
常用方法有加热、加尿素、或诱导别构酶编码的基因的突变。
科技名词
科技名词,是指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科技类名词、术语,属于科技术语。是科学技术形成、记录、积累、交流、传播的前提和基础,是科学思维的基础和工具。
统一、规范科技名词是国家科技基础条件的重要内容,是推动科技创新和构建新时代中国科技话语体系的基础性工作,也是中国融入全球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性举措,意义重大而深远。
1990年6月23日,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国家教委、新闻出版署发出《关于使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科技名词的通知》。
2020年6月2日,教育部、国家语委在京发布2019年中国语言文字事业和语言生活状况,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近6万条科技名词。
参考文献
- ↑ 汉字小时候|一个文字,一段历史,搜狐,2020-11-24
- ↑ 书法丨原来小篆是中国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由国家规定的标准汉字形态!,搜狐,2017-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