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八豆
臘八豆是湖南省地方傳統小吃之一,臘八節節日食俗,製作材料有黃豆、花椒、鹽等,具有開胃消食的功能。
已有數百年歷史,民間多在每年立冬後開始醃製,至臘月八日後食用,故稱之為「臘八豆」。其成品具有一種特殊的香味,且異常鮮美,因而很受人們的喜愛。但自古至今一直是家庭或小作坊式的製作,並受到季節制約,一直無法成為消費者四季皆能享用的食品。湖南地區推出了玻璃瓶裝的臘八豆,保留了臘八豆的原有味道,又能長期保存。
目錄
食品分類
原味臘八豆 採用冷鏈銷售或需要加工調製後才能食用的或傳統釀製的臘八豆。
風味臘八豆(方便臘八豆)
經調味或調配其它食品經包裝而成的,可在常溫條件下保存的,即食即開的臘八豆。
營養成分
生產製作
- 原料:黃豆、鹽、花椒、生薑。做法:
- 將黃豆洗淨,並撇除空皮殘粒,用涼水泡脹,撈出,加水下鍋(煮水要蓋過黃豆一寸),先用大火煮熟後,再用小火煮爛。
- 把豆從水中撈出(煮豆水中放點鹽,保存備用),攤涼放在布袋內,
- 把布袋放在草編袋子裡或其它容器里,用稻草或棉絮圍裹保溫,放在20攝氏度左右的地方。約2-3天後,黃豆發燙,發酵長出白黴,取出晾涼;
- 然後把豆子裝在缽子(陶盆)里,加入原來的煮豆水;再加適量配料,按每斤黃豆加食鹽50克,花椒2錢,適量加入鮮生薑碎,愛食辣者加辣椒粉5錢一起拌勻;拌時如鹹味不夠,可以添加些食鹽,最後加點白酒,拌勻。
- 拿一個罈子,用白酒將壇內擦一下,把拌勻的豆料裝入壇內,封嚴壇口,10天後即可取食。臘八豆可配做多種菜餚,蒸、煮、炒炸均可;葷素食法都是佐餐美味。
主要功效
【性質】平
【五味】甘
【熱量】359.00大卡(1500千焦)/100克
【功效】消食
味道
酸味有斂汗、止汗、止瀉、澀精、收縮小便等作用;
苦味有清熱、瀉火、燥濕、降氣、解毒等作用;
甘味即甜味,有補益、和緩、解痙攣等作用;
鹹味有瀉下、軟堅、散結和補益陰血等作用;
辛味有發散、行氣、活血等作用。
食療作用
臘八豆具有開胃消食的功效。對營養不良也有一定療效。
禁忌與副作用
脂肪肝,肝硬化,消化性潰瘍,腎病綜合徵,腎功能衰竭,
患有嚴重肝病、腎病、痛風、消化性潰瘍、低碘者應禁食。
飲食文化
臘八來歷
農曆十二月初八(農曆十二月被稱為臘月),是我國傳統的臘八節,這天我國大多數地區都有吃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是用八種當年收穫的新鮮糧食和瓜果煮成,一般都為甜味粥。
原來古代歡慶豐收、感謝祖先和神靈(包括門神、戶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儀式,除祭祖敬神的活動外,人們還要逐疫。這項活動來源於古代的儺(古代驅鬼避疫的儀式)。史前時代的醫療方法之一即驅鬼治疾。作為巫術活動的臘月擊鼓驅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區仍有留存。
後演化成紀念佛祖釋伽牟尼成道的宗教節日。夏代稱臘日為「嘉平」,商代為「清祀」,周代為「大蜡」;因在十二月舉行,故稱該月為臘月,稱臘祭這一天為臘日。先秦的臘日在冬至後的第三個戌日,南北朝開始才固定在臘月初八。
據說,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臘八也是佛教徒的節日,又稱「佛成道節」。
臘八食品
中原地區的許多農家卻喜歡吃臘八鹹粥,粥內除大米、小米、綠豆、還有紅棗、桂圓、薏仁、紅豆、黑豆。
臘八食品是中國西南地區廣大居民的傳統食品之一,據傳已逾數百年歷史。
臘八這天,我國北方地區有製作臘八食品的習慣。
臘八豆的做法步驟
- 準備好食材:黃豆、生薑、干辣椒、鹽等;
- 黃豆洗淨,浸泡6小時泡發,泡好的黃豆水煮熟;
- 泡好的黃豆,撈出瀝乾水,放入鍋中煮熟;
- 煮好的黃豆瀝乾水水分,晾涼;
- 放入乾淨無水容器中,靜置,進行第一次發酵;
- 至黃豆起涎發粘(蔥豆子表面看得到)時第一次發酵完成;
- 生薑去皮、洗淨,切細末;辣椒碎;鹽用鍋炒出微黃;
- 用一個大容器把發酵好的黃豆、生薑末、辣椒碎、鹽拌均;
- 罐子洗淨瀝乾水,把拌均好的黃豆裝入罈子中;
- 罐口用保鮮膜密閉嚴實,蓋緊蓋子;豆子進行二次發酵,10-20天後開壇食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