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臟器
腹腔臟器(英語: abdominal organs ),結腸上區介於膈與橫結腸及其繫膜之間。此區內除有膈下間隙外,尚有肝、肝外膽道、食管腹段、胃、十二指腸、胰、脾等臟器。其中,十二指腸和胰大部分位於腹膜後隙,為了敘述方便,併入結腸上區介紹。[1]
腹腔臟器 | |
---|---|
目錄
定義
位置與毗鄰
胃中度充盈時,大部分位於左季肋區,小部分位於腹上區。胃賁門在第11胸椎左側,幽門在第1腰椎右側。活體胃的位置常因體位、呼吸以及胃內容 物的多少而變化,直立、吸氣或胃內充盈時,胃向下移位,大彎可降至臍下,幽門有時可降至第3腰椎水平。胃前壁右側份鄰接左半肝,左側份上部鄰接膈,下部接觸腹前壁,此部 移動性大,通常稱為胃前壁的游離區。胃後壁隔網膜囊與胰、左腎上腺、左腎、脾、橫結腸及其繫膜相毗鄰,這些器官共同形成胃床。[2]韌帶與網膜
胃屬腹膜內位器官,胃前、後面的腹膜從胃大、小彎移行於鄰近器官時,形成一些韌帶和網膜。
(1)大網膜:大網膜由胃大彎下垂,再反折向上附於橫結腸,因此有前、後兩葉,共四層腹膜。成人前、後葉通常癒合,遂使前葉上部直接由胃大彎連至橫結腸,形成胃結腸韌帶。此韌帶後方靠近橫結腸繫膜,在幽門附 近兩者往往貼連,從此處切開胃結腸韌帶時,慎勿傷及橫結腸繫膜中的中結腸動脈。
(2)冒牌韌帶:由胃大彎左側部連於脾門,是雙層腹膜結構,內有胃短血管。
(3)胃個韌帶:由胃大彎上部胃底後面連至膈下。全胃切除術時,先切斷此韌帶方可游離胃賁門部和食管。
(4)肝胃韌帶:連接肝門和胃小彎,也是雙層腹膜結構。它向右續於肝十二指腸韌帶,共同構成小網膜。
(5)胃胰襞:是由胃小彎靠近賁門側向胰腺呈弓形彎曲的腹後壁腹膜皺襞,內有胃左靜脈。
(6)胃胰韌帶:是由胃幽門竇後壁至胰頭、頸及頸與體的移行部的腹膜皺襞。施行胃切除術時,需將此韌帶切開並進行鈍性剝離,才能游離出幽門與十二指腸上部的近側份。
血管與淋巴
(1)胃的動脈:胃的動脈來自腹腔干及其分支,先沿胃大、小彎形成兩個動脈弓,再由弓上發出許多小支至胃前、後壁,在胃壁內進一步分支,吻合成網。
1)胃左動脈:起於腹腔干,向左上方經胃胰囊至賁門附近,轉向前下,在肝胃韌帶內循胃小彎有行,終支多與胃右動脈吻合。胃左動脈在賁門處分支營養食 管;行經胃小彎時發5~6支至胃前、後壁,胃大部切除術常在第1、2胃壁分支門切斷胃小彎。偶或肝固有動脈左支或副肝左動脈起於胃左動脈,胃手術時慎勿盲目結紮。
2)胃右動脈:起於肝固有動脈,也可起於肝固有動脈左支、肝總動脈或胃十二指腸動脈,下行至幽門上緣,轉向左,在肝胃韌帶內沿胃小彎走行,終支多與胃 左動脈吻合,形成胃小彎動脈弓,沿途分支至胃前、後壁。
3)胃網膜右動脈:發自胃十二指腸動脈,在大網膜前葉兩層腹膜間沿胃大彎左行,終支與胃網膜左動脈吻合,沿途分支營養胃前、後壁和大網膜。
4)胃網膜左動脈:起於脾動脈末端或其脾支,經胃脾韌帶入大網膜前葉兩層腹膜間,沿胃大彎右行,終支多與胃網膜右動脈吻合,形成胃大彎動脈弓,行程中分支至胃前、後壁和大網膜。胃大部切除術常從其第1胃壁支與胃短動脈間在大彎側切斷胃壁。
5)胃短動脈:起於脾動脈末端或其分支,一般3~5支,經胃脾韌帶至胃底前、後壁。
6)胃後動脈:出現率約72%,大多l~2支,起於脾動脈或其上極支,上行干網膜囊後壁腹膜後方,經胃隔韌帶至胃底後壁。此外,左隔下動脈也可發1~2小支分布於胃底上部和賁門。這些小支對胃大部切除 術後保證殘胃的血供有一定意義。
(2)胃的靜脈:胃的靜脈各與同名動脈伴行,均匯入門靜脈系統。其中,同志靜脈沿胃小彎右行,注入肝門靜脈,途中收納幽門前靜脈,後者在幽門與十二指腸交 界處前面上行,是辨認幽門的標誌。同左靜脈又稱胃冠狀靜脈,沿胃小彎左行,至賁門處轉向右下,匯入肝門靜脈或牌靜脈。胃網膜右靜脈沿胃大彎右行,注入腸系 膜上靜脈。胃網膜在靜脈沿胃大彎左行,注入脾靜脈。胃短靜脈來自胃底,經胃脾韌帶注入牌靜脈。此外,多數人還出現胃後靜脈,由胃底後壁經胃腸韌帶和網膜囊後壁腹膜後方, 注入脾靜脈。
(3)胃的淋巴:胃的淋巴管分區回流至胃大、小彎血管周圍的淋巴結群,最後匯入腹腔淋巴結。
空腸及迴腸
位置與形態結構
空腸與迴腸占據結腸下區的大部,上段是空腸,始於十二指腸空腸曲,下段是迴腸,末端接續盲腸。空、迴腸均屬腹膜內位器官,借繫膜懸 附腹後壁,因此總稱繫膜小腸。據統計,空、迴腸平均全長為410.5cm。迂曲多袢,兩部間無明顯分界,大約空腸占近側的2/5,主要盤曲於結腸下區的左上部;迴腸占遠側的3/5,盤 據結腸下區的右下部,並垂入盆腔。空腸一般比較粗,壁較厚,色較紅,富血管,粘膜環狀皺襞多而高,粘膜內散在孤立淋巴濾泡,繫膜內血管導和脂肪均較少。而迴腸則管徑較細,壁較薄,顏 色稍白,血管比較少,環狀皺襞疏而低,粘膜內除有孤立淋巴濾泡外,尚有集合淋巴濾泡,繫膜血管弓較多,脂肪亦較豐富。
腸繫膜
腸繫膜將空、迴腸懸附於腹後壁,其在腹後壁附着處稱小腸繫膜根,從第2腰椎左側斜向右下,到達有骰骼關節前方,長約15cm。繫膜的腸緣連於空、迴腸的系 膜緣,平均長達上述的410.5cm,腸繫膜由於根短而腸緣長,因此整體呈扇狀,並隨腸袢形成許多褶疊。腸繫膜系雙層腹膜結構,兩層間合血管、淋巴管、淋巴結、 神經和脂肪組織。血管、淋巴管和神經在腸的繫膜緣處進出腸壁。繫膜緣處腸壁與兩層腹膜圍成繫膜三角。因三角處腸壁無漿膜,不易癒合,故行小腸切除吻合術時,應妥善縫合,以免形成腸瘺和感染擴散。 小腸繫膜根將橫結腸及其繫膜與升、降結腸之間的區域分為左、右腸繫膜竇。右腸繫膜竇介於小腸繫膜根、升結腸、橫結腸及其繫膜的右2/3部之間,後界為腹後 壁腹膜。竇呈三角形,周圍近乎封閉,竇內感染積膿時不易擴散。左腸繫膜竇介於小腸繫膜根、橫結腸及其繫膜的左1/3部、降結腸、乙狀結腸及其繫膜之間,後界腹後壁腹膜。左 竇略呈斜方形,下方開放通盆腔,竇內感染時膿液易蔓延火盆腔。
血管、淋巴及神經
(l)動脈:空、迴腸的動脈來源於腸繫膜上動脈。腸繫膜上動脈平第1腰椎起於腹主動脈,向前下穿出胰頸下緣,跨十二指腸水平部前方,入腸繫膜走向右下。此動脈向右分出胰十二指腸下動脈、中結腸動脈、右結腸動脈與回 結腸動脈,向左分出約12~18條空、迴腸動脈,在腸繫膜內放射狀走向腸壁,途中分支吻合,形成動脈弓。小腸近側段只有l~2級動脈弓,遠側段弓數增多,可達3~4級,迴腸最 末段弓數復減又成單弓。末級弓發出直動脈分布於腸壁,直動脈間缺少吻合。腸切除吻合術時應作扇形切除,並將對繫膜緣側的腸壁稍多切除一些,以保證吻合口對繫膜緣側有充 分血供,避免術後缺血壞死或癒合不良形成腸瘺。
(2)靜脈:空、迴腸靜脈與動脈伴行,匯入腸繫膜上靜脈,繼沿相應動脈右側上行,至胰頸後方,會合脾靜脈,形成門靜脈。
(3)淋巴:小腸淋巴管伴血管行走,注入腸繫膜淋巴結。腸繫膜淋巴結為數可達百餘個,沿腸血管及血管弓分布,輸出管注入腸繫膜上動脈根部的腸系腰上淋巴結。後者的輸 出管注入腹腔干周圍的腹腔淋巴結,最後匯為腸干注入乳糜池;部分輸出管直接匯入腸干入乳糜池。
(4)神經:空、迴腸的神經支配來自腹腔叢和腸繫膜上叢,沿腸繫膜上動脈及其分支到腸壁,其中包括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和內臟感覺神經三種纖維。小腸的交感神經,其節前纖維起於脊髓9~11胸節,經交感干、內臟神經入腹腔叢和 腸繫膜上叢,在腹腔神經節和腸繫膜上神經節內換發節後纖維,分布到腸壁。它們抑制腸的蠕動和分泌,使腸的血管收縮。小腸的副交感神經節前纖維來自迷走神經,至腸壁內神經叢換發節後纖維,支配肌層 和腸腺,促進腸的蠕動和分泌。小腸的感覺纖維隨交感和副交感神經分別傳入脊髓9~11胸節和延髓。痛覺衝動主要經交感神經傳入脊髓,故小腸病變時牽涉性痛出現於臍的周圍。
4.憩室是胚胎卵黃管近側端殘留未閉的剩件,出現率約2%左右,一般位於迴腸末段距回盲瓣50~100cm處,呈盲囊狀,結構與迴腸相同,有時粘膜內含有胃泌酸細 胞或胰腺組織,可發生潰瘍和炎症,症狀與闌尾炎相似。
盲腸和闌尾
盲腸
1.盲腸為大腸的起始部,通常位於右骼窩內,直立時可垂入盆腔。小兒盲腸位置較高。盲腸左側接迴腸末端,後內側壁有闌尾附着,上方延續於升結腸,右側為右結腸旁溝,後方鄰髂腰肌,前面鄰腹前壁,並常為大網膜覆蓋。通常盲腸為 腹膜內位,沒有繫膜,偶或連同升結腸出現繫膜,活動度增大,形成移動性盲腸。盲腸粗而短,一般長6~7cm,腸壁三條結腸帶下端會聚,續於闌尾根部,是手術時尋找闌尾根部的 標誌。迴腸末端通入盲腸,開口處粘膜形成上、下兩襞,稱回盲瓣。由於迴腸管徑小於盲腸,銜接處又接近直角,因此回盲部腸套疊比較多見。
闌尾
2.闌尾一般位於右髂窩內。闌尾根部附於盲腸後內側壁、三條結腸帶的會合點,其體表投影約在臍與右髂前上棘連線的中1/3和外1/3交界處,稱點,也可用左、右髂前上棘連線的 右1/3和中1/3交界處Lanz點作為投影點,闌尾炎時局部常有明顯壓痛。闌尾屬腹膜內位,有三角形的闌尾繫膜懸附於腸繫膜末部,因此闌尾活動多變,位置不恆定,炎症時產生 的症狀、體徵也不相同。據統計,國人闌尾常見的位置順序如下:
①迴腸前位:約占28%,闌尾淺在迴腸末部前方,尖向左上,炎症時左下腹壓痛顯著。
②盆位:約占26%,闌尾跨腰大肌前面入盆腔,尖端可觸及閉孔內肌或盆腔臟器,炎症時可刺激腰大肌或閉孔內肌,也可出現膀聯、直腸等症狀。
③盲腸後位:約占24%,闌尾深在盲腸後方,髂肌前面,尖端向上,一般仍有繫膜為腹膜內位,少數在壁腹膜外貼連骼肌。盲腸後位闌尾發炎時腹壁體徵不明顯,但常刺激髂肌,影響伸髖,有時形成腹膜後膿腫。
④迴腸後位:約占8%,闌尾在迴腸末部後方。尖向左上,炎症時腹壁體徵出現較晚,容易引起瀰漫性腹膜炎。
⑤盲腸下位:約占6%,闌尾在盲腸後下,尖向右下。此外,尚可有高位闌尾、盲腸壁漿膜下闌尾以及左下腹位等特殊位置,均較少見。闌尾為一蚓狀盲突,繫膜短小者往往蜷曲,其長短差異較大,一般5~7cm,直徑 0.5~0.6cm。闌尾腔開口於盲腸內面回盲瓣下2~3cm處。青年期後內腔變窄,易為糞石梗阻,引起炎症;中年後闌尾腔往往閉合消失。闌尾壁富含淋巴組織,肌層薄,因此,容易發 炎,也易穿孔。闌尾壁與其他部腸管相似,有漿膜、肌肉、粘膜下層和粘膜層。肌層由內環、外縱兩層平滑肌組成。環形肌在闌尾根部增厚,有類似括約肌的作用。三條結腸帶會聚於闌尾根部 後又與闌尾的縱形肌相續。小兒的闌尾壁肌層較成太薄,且常不完整,生炎時易致早期穿孔,應充分注意。闌尾動脈多數為1支,少數有2支,起於回結腸動脈或其分支盲 腸前、後動脈,下行經迴腸末部後方火闌尾繫膜,沿其游離緣行走,分支分布於闌尾。闌尾靜脈與動脈伴行,經回結腸靜脈、腸繫膜上靜脈,最後匯入門靜脈。闌尾炎 時細菌可隨靜脈血流入肝,引起肝膿腫。
結腸
分部及其位置與毗鄰
結腸按其行程分為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和乙狀結腸。
(1)升結腸:始於盲腸,沿腹腔右外側區上行,至肝有葉下方轉向左,形成結腸有曲,移行於橫結腸,行程長約12~20cm。升結腸一般為腹膜間位,其後方借疏鬆結締組 織與腹後壁相貼,因此結腸病變有時累及腹膜後隙。少數人升結腸為腹膜內位,具有繫膜,活動性增大。升結腸內側為右腸繫膜竇及迴腸腸袢;外側與腹壁間形成右結腸旁溝,上通右肝 下間隙,下通髂窩、盆腔,故肝下間隙積膿時,可沿此溝流入右髂窩與盆腔,闌尾化膿時也可向上蔓延至肝下。結腸右曲後面貼鄰右腎,內側與十二指腸相鄰,前上方有肝右葉與膽囊。右腎周圍膿腫或肝臟腫偶可潰入結腸;膽囊結石時,膽囊可與腸壁粘連,形成瘺管,結石可進入結腸。
(2)橫結腸:始於結腸右曲,向左呈下垂的弓形橫過腹腔中部,至脾前端折轉下行,形成結腸左曲,續於降結腸,一般長約40~50cm。橫結腸為腹膜內位器官, 有繫膜、大網膜與其相連。橫結腸繫膜根附着於十二指腸降部、胰與左腎的前面;橫結腸始末兩部繫膜短,較固定,中間部繫膜長,活動度大。大網膜自胃大彎下垂,向後上反折附於 橫結腸,其前葉上部構成胃結腸韌帶。橫結腸上方與肝、胃相鄰,下方與鄰空、迴腸相鄰,因此,常隨腸、胃的充盈變化而升降,胃充盈或直立時,橫結腸中部大多 降至臍下,甚至垂入盆腔。結腸在曲位置高於右曲,相當於第10~11肋水平,借膈結腸韌帶附於膈下,後方貼靠胰尾與左腎,前方鄰胃大彎並為肋弓所掩蓋,因此,結腸左曲腫瘤觸診往往不易發現,應予 以注意。
(3)降結腸:始於結腸左曲,沿腹腔左外側區腹後壁下降,至左髂嵴水平續於乙狀結腸,長約25~30cm。降結腸屬腹膜間位。內側為左腸繫膜竇及空腸腸袢, 外側為左結腸旁溝,此溝上端為膈結腸韌帶所阻隔,下方與盆腔相通,因此,溝內的積液只能向下流入盆腔。
(4)乙狀結腸:平左骼嵴續自降結腸,呈乙狀彎曲跨過左側髂腰肌、髂外血管、精索內血管及輸尿管前方降火盆腔,平第3骶椎續予直腸,長約40cm。乙狀結腸 屬腹膜內位,有較長的乙狀結腸繫膜,活動性較大,可降入盆腔,也可移至右下腹遮蓋回盲部,增加闌尾切除術的複雜性,有時也可發生乙狀結腸扭轉。
血管
(l)動脈:結腸的動脈包括發自腸繫膜上動脈的回結腸動脈、右結腸動脈和中結腸動脈,以及發自腸繫膜下動脈的左結腸動脈和乙狀結腸動脈。
1)回結腸動脈:是腸繫膜上動脈右側發出的最下一條分支,在腸膜根內走向右下,接近四盲部時分為盲腸前、後動脈、闌尾動脈、迴腸支與升結腸支,分別供應 盲腸、闌尾、迴腸之末與升結腸的下1/3。
2)右結腸動脈:在回結腸動脈上方起於腸繫膜上動脈,在壁腹膜後方右行,至升結腸內側分為升、降兩支,分別與中結腸動脈及回結腸動脈的分支吻合。升、降支再分支供應升結腸上2/3 與結腸右曲。
3)中結腸動脈:恰在胰頭下緣或穿經胰頸起於腸繫膜上動脈,向右下行於橫結腸繫膜偏右側份內,近結腸有曲處分為左、右兩支,營養橫結腸,並與左、右結腸動脈吻合。胰腺手術時或在 胃手術結紮大彎血管或切開橫結腸繫膜時,應注意不可傷及。
4)左結腸動脈:起於腸繫膜下動脈距根部2~3cm處,在壁腹膜後走向左上,分為升、降兩支,營養結腸左曲及降結腸,並分別與中結腸動脈和乙狀結腸 動脈的分支吻合。升、降結腸的動脈均從內側走向腸管,故升、降結腸手術均從腸管外側切開腹膜,游離腸管,可避免誤損血管。
5)乙狀結腸動脈:1~4支,大多2支。起於腸繫膜下動脈,在乙狀結腸繫膜內呈扇形分布,供應乙狀結腸,各分支間以及與左結腸動脈的降支互相吻合。 如上所述,各結腸動脈分支間依次吻合,於是在近結腸處形成一個連續的動脈弓,從四盲部至乙狀結腸與直腸移行處,稱為邊緣動脈。邊緣動脈發出許多終末支一直動脈,後者又分長、短支,短支在繫膜帶處穿入腸壁,長支在漿膜下環繞腸管,至另外兩條結腸帶附近分支入腸脂垂後,穿入腸壁。結腸動脈的長、短支在穿入腸壁前很少吻合,因此, 結腸手術分離切除腸脂垂時,不可牽拉,以免將長支拉起切斷,影響腸壁供血。
(2)靜脈:結腸靜脈基本與動脈伴行。結腸左曲以上的靜脈血分別經回結腸靜脈、右結腸靜脈和中結腸靜脈匯入腸繫膜上靜脈,左曲以下的靜脈則經左結腸靜脈、乙狀結腸靜脈匯入腸繫膜下靜脈,最後均匯入門靜脈。
淋巴結
腸的淋巴管穿出腸壁後沿血管行走,行程中有四組淋巴結群。
①結腸壁上淋巴結:分布於腸壁及腸脂垂內;
②結腸旁淋巴結:位干邊緣動脈和腸壁之間;
③中間淋巴結:沿備結腸動、靜脈分布;
④腸繫膜上、下淋巴結:分別位於腸繫膜上、下動脈的根部。右半結腸的淋巴大部匯入腸繫膜上淋巴結,左半結腸的淋巴大部匯入腸繫膜下淋巴結。腸繫膜上、下淋巴結的輸出管直接或經腹腔於根部的腹腔淋巴結匯入腸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