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自強大橋

自強大橋

圖片來自crc.culture

自強大橋為跨越濁水溪、接連接雲林縣二崙鄉彰化縣竹塘鄉的橋樑,台19線的一部份[1]

目录

興建背景

西螺大橋興建後,隨著南北交通流量的增加,西螺大橋的運輸量已不堪負荷,因此政府於1977年(民國66年)8月間,擇定在西螺大橋下游7公里處另行興建自強大橋,做為紓解南北交通的第二座橋樑[1]

簡介

自強大橋建於1992年,全長2760公尺,寬14公尺,是一座樑式橋,連接雲林縣二崙鄉與彰化縣竹塘鄉兩地。西螺大橋興建之後,由於往來的交通流量逐漸增加,日建不堪負荷,每年須進行各種修補來維持運作。為了改善此一問題,政府於1977年於西螺大橋下游七公里處的位置,建造自強大橋。自強大橋完工後,在當時是臺灣西部往來濁水溪南北兩岸的第二座橋樑,與西螺大橋一同擔負舒緩南北交通往來的重要功能直至今日。從橋上可以看見兩側都是望不到盡頭的水田及西瓜田,秋天的溪床上盛開著蘆葦花。

自強大橋是台19線公路,橫跨於濁水溪上,1980年通車,是當時濁水溪最下游、最長的一座大橋,直至1994年連接大城鄉與麥寮鄉之間的台17線西濱大橋通車,成為比自強大橋更下游、更長的橋樑。自強大橋通車20後就成為「危橋」,因為濁水溪的砂石過度開採,導致河床下陷、橋墩裸露,嚴重之處足足有一層樓之高。為此政府每年都必須做固樁的「潛堰工程」,但只能治標不能治本。2003年將北岸行水區的14根橋墩打掉重建,隔年完成改建工程。[2]

結構

1996年(民國85年)賀伯颱風造成台灣西部河川主要跨河橋梁的橋基裸露嚴重或橋梁傾斜破壞,災情慘重,其中自強大橋裸露達6.3至9.3公尺[3]。2004年7月,自強大橋受到七二水災大雨洪水沖刷,橋墩出現掏空裸露,暫時封橋[4]

影片

彰化自強大橋


參考文獻

  1. 1.0 1.1 臺灣省公路局 新西螺大橋工程處. 新西螺大橋(自強大橋)工程施工報告. 臺北市: 臺灣省公路局新西螺大橋工程處. 1980. 
  2. 自強大橋,濁水溪流域人文
  3. 游明益、林曜滄、王炤烈、張荻薇. 換底工法於沖刷水害橋梁之應用 以台一線溪州大橋橋基加固工程為例. 中華技術. 2006. 
  4. 自強大橋橋墩裸露 即刻封橋. TVBS新聞. 2004-07-04 [2015-09-06] (Chinese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