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致諸弟·勸宜力除牢騷

致諸弟·勸宜力除牢騷(畫像)原圖鏈接來自 簡書 的圖片

致諸弟·勸宜力除牢騷》選自《曾國藩家書》。《曾國藩家書》是曾國藩的書信集,成書於清19世紀中葉[1]。該書信集記錄了曾國藩在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後達30年的翰苑和從武生涯,近1500封。所涉及的內容極為廣泛,是曾國藩一生的主要活動和其治政、治家、治學之道的生動反映。

《曾國藩家書》章節目錄:《修身篇》、《勸學篇》、《治家篇》、《理財篇》、《交友篇》、《為政篇》、《用人篇》。

修身篇
致諸弟·勸宜力除牢騷

目錄

譯文

澄侯、溫甫、子植、季洪四弟足下:

近來京城家裡大小平安,我的癬疾又已經開始發作,幸虧還不太厲害,順其自然。湖南的榜已發,我們縣裡一個也沒有中。沅弟信中,說溫弟的文章典麗鷸皇,也被壓抑,不知道各位弟弟將來的科名究竟如何?以祖宗的積德,父親、叔父的居心立行,則各位弟弟應該可以少受些挫折。各位弟弟年華正盛,就是稍微遲考一科,也不晚。只是愚兄近年以來,事務日多,精神日耗,常常希望各位弟弟中有繼之而起的人,常住京城,助我一臂之力。並且希望各位弟弟分些重任,我也想稍微休息一下,卻不能實現,使我心裡感到無倚靠。

植弟今年一病,百事荒廢,考場中又患眼疾,自難見長。溫弟的天分,在弟弟中算第一,只是牢騷太多,性情太懶,以前在京城不喜歡看書,又不習作文章,我非常擔心他。近來聽說回家後,還是經常發牢騷,或者幾個月不拿筆。我家之所以無人繼起,各位弟弟的責任較輕,溫弟實在是自暴自棄,不能把責任全部歸咎到命運

我常常看見朋友中牢騷太多的人,後來一定抑鬱。如吳檀台、凌荻舟之流,數也數不清。因為無緣無故而怨天,天也不會答應;無緣無故而尤人,人也不會服。感應之理,自然隨之。溫弟所處的環境,是讀書人中最順遂的境遇。動不動就怨尤滿腹,百般不如意,實在使我不理解。以後一定要努力去掉這個毛病,以吳檀台、凌荻舟為眼前的大戒。凡遇到牢騷要發之時,就反躬自省,我有哪些不足,而積蓄了這不平之氣,猛然內省,決然去掉。不僅平心謙抑,可以早得科名,況且養此和氣,也可以消解減少病痛。萬望溫弟再三細想,不要認為我的話是老生常談,不值得理會。

王曉林先生為欽差,昨天有聖旨,命他署理江西巡撫,我署理刑部,恐怕要到明年才能交卸。袁漱六昨天又生一女,共四女,已死了兩個,又喪了兄長,又喪了弟弟,又不得一個差事,唉!翰林真是太難當了。黃麓西由江蘇引見入京,與過去初中進士時的氣象迥然不同,他居然有經濟才能。

王衡臣在閏月初九被引見,並任命為知縣,後來在月底搬到下窪一個廟裡住,竟在九月初二日晚無緣無故死了。前一天晚上,還和同住的文任吾談到二更。第二天早飯時,文任吾奇怪他不起床,打開門一看,已經死了。生與死的道理,好人的這種報應,真不可解。

家鄉勸捐,彌補虧空的事,我前不久有信說到。萬萬不可以勉強勒派。我縣的虧空,虧於官員的占一半,虧於書吏的占一半,老百姓是無辜的。從來書吏都是中間得利,上面吃官,下面吃民,名義上是包征包解,其實當征的時候,便把百姓做魚肉而吞吃。當解送的時候,又以官為招引的雉而從中撥弄。官員索取錢糧於書吏手上,好比從虎狼口裡討食,多次請求,還是不肯吐,所以積累成大虧。並不是百姓有所虧欠,也不是官員自己侵吞了。今年父親議定糧餉的事,一破從前包征包解的陋習,實在是官民兩利,所不利的,只是書吏。就是見制台留朱公,對小縣邑造福也不小,各位弟弟應該都幫父親大人辦成這件事。只是捐錢補虧空,不要操之過急,一定要人人自願捐才行。如果稍微有勒派,那麼一件好義的事,反而成了脅迫百姓的舉動,將來可能反而被書吏找到藉口,並且必然串通劣紳,鬧着要恢復包徵收包解送的舊律,千萬不可不早加防備。

梁侍御處銀二百兩,月內一定要送去。凌宅的二百兩,也已經兌去。官車來,兌六七十兩為送親族用,也一定不能緩了。但京城家裡近來非常窘迫,除上述幾處不可再兌。

縣令既然已經和我們家商辦公事,自然不能不往還,然而弟弟們如果可以的話,最好不要經常去縣署。陶、李二人那,應該去信。我縣也難保沒有假借請託的人,澄弟應該預先告訴他們。

國藩手草。

咸豐元年九月初五日。

作者簡介

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漢族,初名子城,字伯函,號滌生,宗聖曾子七十世孫。中國近代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與胡林翼並稱曾胡,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並稱「晚清四大名臣」。官至兩江總督[2]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諡曰文正。

視頻

致諸弟·勸宜力除牢騷 相關視頻

曾國藩的境界(上)
晚清重臣曾國藩靠什麼成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