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舌下腺

舌下腺(sublingualgland)较小,扁长圆形,位于口腔底舌下襞的深面,导管有大、小两种,大管1对,与下颌下腺管共同开口于舌下阜,小管约10条,开口干舌下襞表面。人类的味觉神经和它有密切关联,如果舌下腺(sublingualgland)受损会直接影响舌头对味道的辨别,应该常注意保护舌下腺(sublingualgland),避免吃些对舌头刺激很大的食物并注意保持口腔卫生。

目录

基本信息

  • 中文名;舌下腺
  • 外文名;sublingual salivary gland
  • 系统;消化系统
  • 分泌物;唾液、粘液

唾液腺的分类

人或脊椎动物口腔内分泌唾液的腺体。人或哺乳动物有三对较大的唾液腺,即腮腺、颌下腺和舌下腺,另外还有许多小的唾液腺。也叫唾腺。口腔内有大、小两种唾液腺salivaryglands。

(一)小唾液腺

散在于各部口腔粘膜内(如唇腺、颊腺、腭腺、舌腺)。

(二)大唾液腺

包括腮腺、下颌下腺和舌下腺三对(图:唾液腺(右)),它们是位于口腔周围的独立的器官,但其导管开口于口腔粘膜。

1.腮腺parotidgland:最大,略呈三角楔形,位于外耳道前下方,咬肌后部的表面,腺的后部特别肥厚,深入到下颌后窝内。由腺的前端靠近上缘处发出腮腺管,在距颧弓下方约一横指处经咬肌表面前行,绕过咬肌前缘转向深部,穿过颊肌开口于颊部粘膜,开口处形成一个粘膜乳头,恰和上颌第 二磨牙相对。

2.颌下腺mandibulargland:略呈卵圆形,位于下颌下三角内,下颌骨体和舌骨舌肌之间。由腺的内面发出下颌下腺管,沿口底粘膜深面前行,开口于舌下肉阜。

3.舌下腺sublingualgland:最小,细长而略扁。位于口底粘膜深面。其排泄管有大小两种小管约有5-15条,直接开口于口底粘膜;大管另一端常与下颌下腺管汇合或单独开口于舌下肉阜。

唾液腺的结构

唾液腺为复管泡状腺,被膜较薄,腺实质分为许多小叶,由分支的导管及末端的腺泡组成。

腺泡(alveoli)呈泡状或管泡状,由单层立方或锥形腺细胞组成,为腺的分泌部。腺细胞与基膜之间以及部分导管上皮与基膜之间有肌上皮细胞,细胞扁平,有突起,胞质内含有肌动蛋白微丝。肌上皮细胞的收缩有助于腺泡分泌物排出。

腺泡分浆液性、粘液性和混合性三种类型。

(1)浆液性腺泡(serousalveolus):

由浆液性腺细胞组成。在HE染色切片中,胞质染色较深。基部胞质嗜碱性较强,电镜下可见此处有较多粗面内质网和核糖体。核圆形,位于基部。顶部胞质内有较多嗜伊红的分泌颗粒(酶原颗粒,zymogengranule)浆液性腺泡分泌物较稀薄,含唾液淀粉酶

(2)粘液性腺泡(mucousalveolus):

由粘液性腺细胞组成。在HE染色切片中,胞质着色较浅,分泌颗粒不能显示。细胞核扁圆形,居细胞底部。电镜下则可见顶部胞质内有粗大的分泌颗粒(粘原颗粒,mucinogengranule)。粘液性腺泡的分泌物较粘稠,主要为粘液(糖蛋白)。

(3)混合性腺泡(mixedalveolus):

由浆液性腺细胞和粘液性腺细胞共同组成。常见的形式是,腺泡主要由粘液性腺细胞组成,几个浆液性腺细胞位于腺泡的底部或附于腺泡的末端,在切片中呈半月形排列,故称半月(demilune)。半月的分泌物可经粘液性细胞间的小管释入腺泡腔内。 导管是反复分支的上皮性管道,是腺的排泄部,末端与腺泡相连。

唾液腺导管可分为以下几段:

(1)闰管(intercalatedduct):直接与腺泡相连,管径细,管壁为单层立方或单层扁平上皮。

(2)纹状管(striatedduct):或称分泌管(secretoryduct),与闰管相连接,管径相,管壁为单层高柱状上皮,核位居细胞中部,胞质嗜酸性。细胞基部可见垂直纵纹,电镜下为质膜内褶和纵行排列的线粒体,此种结构使细胞基部表面积增大,便于细胞与组织液间进行水和电解质的转运。纹状管上皮细胞能主动吸收分泌物中的Na+,将k+排入管腔,并可重吸收或排出水,故可调节唾液中的电解质含量和唾液量。

(3)小叶间导管和总导管:纹状管汇合形成小叶间导管,行于小叶间结缔组织内。小叶间导管较粗,管壁为假复层柱状上皮。小叶间导管逐级汇合并增粗,最后形成一条或几条总导管开口于口腔,导管近口腔开口处渐为复层扁平上皮,与口腔上皮相连续。

结构特点

1.腮腺为纯浆液性腺,闰管长,纹状管较短。分泌物含唾液淀粉酶多,粘液少。

2.下颌下腺为混合腺,浆液性腺泡多,粘液性和混合性腺泡少。闰管短,纹状管发达。分泌物含唾液淀粉酶较少,粘液较多。

3.舌下腺为混合腺,以粘液和混合性腺泡为主,半月较多,无闰管,纹状管也较短。分泌物以粘液为主。

舌下腺囊肿形成及临床特点

舌下腺囊肿根据形成机理分为外渗性和潴留性囊肿两类。外渗性囊肿主要是因舌下腺导管或腺泡破裂,唾液外漏而形成;潴留性囊肿主要是因舌下腺导管慢性炎症、涎石、损伤引起导管狭窄、阻塞,唾液潴留,导管扩张所致。前者无上皮衬里。北医报告97.75%舌下腺囊肿囊壁是肉芽和纤维结缔组织,无典型上皮衬里。本组病例中仅2%可见部分上皮,因此舌下腺囊肿大多数为外渗性囊肿。

关于口外型(下陷型)舌下腺囊肿发生率的报告有较大的差别,赵怡芳等报告为19.8%,而陈殿廉等报告为55%。而本组病例下陷型舌下腺囊肿的发生率为32.46%。对下陷型舌下腺囊肿形成的研究,Nathan研究发现42%的患者存在舌下腺下颌舌骨肌疝,且均位于该肌前2/3稍偏下颌骨舌侧,同时20%的舌下腺突入颌下区。

这是下陷型舌下腺囊肿发生的解剖学基础。口腔内压力增大也是下陷型舌下腺囊肿发生的诱因。在本组病例有12例因口底手术如激光、舌下腺或颌下腺导管结石摘除术、口底粘液腺囊肿摘除术而导致颌下型舌下囊肿发生或舌下型术后复发向颌下或颏下区发展。口底软组织瘢痕有助于囊肿向颌下或颏下区突出。舌下腺囊肿的囊壁形成可能有3种情况:1)纤维囊壁来源于腺体内的结缔组织或腺体的包膜;2)炎症反应性纤维结缔组织增生;3)腺体导管扩张。[1]

参考文献

  1. 什么是舌下腺”,有来医生, 2020-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