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舌尖上的美味,心中的鄉愁(陳翥)

舌尖上的美味,心中的鄉愁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舌尖上的美味,心中的鄉愁》中國當代作家陳翥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舌尖上的美味,心中的鄉愁

在外打拚的同學從遙遠的城市回到家鄉,正逢春節,在一家天台山的農家菜館,和失散多年的同學相聚,那美味純真的菜餚,喚醒了我兒時的記憶,往事歷歷在目。

記憶中的米胖糖

米胖糖是一種類似於北方「沙琪瑪」的零食,口感比沙琪瑪鬆脆,可以說是一種非常平民化的食物,至於它的由來,我無從知曉。在我兒時的記憶里,它是飄香的年味。小時候物資匱乏,沒有各種零食小吃可供挑選,於是,米胖糖就成為了家家戶戶必備的年貨招牌零食,親朋好友前來串門,請對方吃米胖糖是極有面子的事情

米胖糖的製作一般在臘月左右就開始了。記得小時候,臨近年關,城裡突然就會多了幾個走街串巷打米胖的人,他們通常都是老頭子,其貌不揚,扛着一個黑乎乎的鐵罐子和一個長長的布袋,但在我們小孩眼裡猶如魔法師一樣神秘。大人們一聽說打米胖的師傅來了,趕緊去排隊,生怕自家趕不上,小孩子們則在一旁好奇地圍觀。只見打米胖的老頭一隻手不緊不慢地拉着風箱,另一隻手搖轉着狹長的鐵罐子,當鐵罐子的顏色由漆黑變為灰白,打米胖的師傅就會把它搬離火爐,然後用帆布袋罩上。這時有經驗的孩子就會捂着耳朵,躲得遠遠的,隨着「嘭」的一聲巨響,透過縷縷白色的煙霧,一粒粒鬆軟潔白的米胖從鐵罐里蜂擁而出,空氣中頓時瀰漫開米胖的香甜味道。

這還只是製作米胖糖的第一步,要想做出香脆可口的米胖糖,最關鍵的一步就是煎糖飲。為了使最後切糖的時候不粘手,在煎糖飲時要先往鍋里放一點植物油,再將番薯糖汁融化在大鍋里,這個時候就要看師傅的火候掌握是否到位了。火候不到位,糖飲過嫩,米胖糖就容易軟化不能成型。火候過了,糖飲過老,又會發硬,影響米胖糖的口感。這真是一門技術活,並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操作自如。因此,製作米胖糖這一行當,在當年也算是一份搶手的職業。

我家附近當時有一家生意紅火的米胖糖作坊,過年前那幾天總是顧客盈門,人們排隊熬夜等待米胖糖出爐那是常事。冬天外面北風呼嘯,小小的作坊里溫暖如春,我總愛偷偷地溜進作坊觀看大人們的製作手藝和忙碌的身影。煎好糖飲後,師傅把準備好的米胖迅速倒入鍋里跟糖飲攪拌,為了讓每顆米胖都能沾上糖飲,動作要領講究一個「快」字,一把大鏟子在大鍋里不停攪拌,翻滾的米胖和濃稠的糖飲逐漸融為一體,這時根據各家的不同口味,可以在米胖糖中加進一些熟花生、熟芝麻,有條件的人家甚至會放一點紅紅綠綠的果脯,既美觀又好吃。最後將攪拌好的成品倒入一旁的方形模具里,用木滾筒來回碾壓,將米胖糖壓製成四方形。等到半熱不冷,卸去模具,用刀將米胖糖切成長方形的大塊,再進一步切割成形。切米胖糖的師傅人高馬大,水平高超,使起刀來虎虎生風,「唰唰唰」沒幾下子,就倒下一大片,動作乾淨利落,切出來的米胖糖厚薄均勻,冒着熱氣,每次都把我看得一愣一愣的,饞得直流口水,總是會忍不住偷偷拿一塊塞進嘴裡慢慢咀嚼。

天台人把零食叫「散口」,顧名思義就是用來消磨時光的零食,米胖糖在寒冷的冬日是絕好的散口,為了防止我偷吃,母親把製作好的米胖糖裝入鐵盒裡,放到一個我不知道的地方。待到正月里,有客人來訪,就拿一個玻璃托盤盛放米胖糖,客人們一邊吃着米胖糖,一邊天南地北地侃大山,我就湊在跟前吃上一點,等春節過得差不多了,母親就把剩餘的米胖糖全部拿出來,我愛怎麼吃就怎麼吃,還帶一點去學校在同學面前炫耀,當然最後還是與同學分享,從某種程度上說米胖糖極大地促進了我和同學間的和睦相處。

後來,我去外地讀大學,米胖糖不再是過年的珍貴零食,已經成為了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零食,迅速地被牛軋糖、曲奇餅乾等各種零食所取代,只有在縣城零散的小店或者鄉下的小賣鋪里略見一二。如今人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吃的穿的豐富多彩,過年的時候再拿米胖糖招待客人就顯得太寒酸了,不知何時起,我再也不會惦記着被母親藏在鐵盒裡的米胖糖了,只是童年的美好回憶和過年的情懷,隨着歲月的流逝變得日漸清晰

奶奶的八寶飯

中國豐富多彩的各色名菜中,八寶飯雖然名氣,不大但卻是一道婦孺皆知的美味,就連文學大家梁實秋先生也是其忠實的擁躉。話說梁先生晚年得了糖尿病,有一次和朋友聚餐,面對一桌美食以自己生病為由不為所動,最後當八寶飯端上桌的時候,梁先生卻搶着吃,理由是自己血糖高,為了最愛的八寶飯,前面的菜克制着故意不吃。為此,梁先生還特意寫過一篇短文,津津樂道關於八寶飯的種種。

「九大碗」是天台民間婚娶過年宴客的傳統菜餚,八寶飯就是其中之一,象徵着團團圓圓、甜甜蜜蜜。我第一次吃到八寶飯是在過年的時候,那時我正在讀小學,每年的年夜飯必有一道奶奶親手做的八寶飯,那種入口的油潤甜滑至今記憶猶新。八寶飯源自於江浙一帶,據傳經由江南師傅進京做御廚才傳到北方,以糯米和8種乾鮮果品為主料蒸製而成,歷經千年,流傳全國各地,各有千秋。天台八寶飯傳說和活佛濟公有關,據說是源於濟公出家時,其母親親手為其製作,用的是素油,沒有肉。紅棗寓意早點學成並弘揚之,桂圓寓意是冀望每年中秋可團圓相見,桂花寓意是有貴人相助,蓮子寓意母子連心,八種物料寓意八方平安。真是「慈母一碗八寶飯,降龍終生口中甘。」

做好一盤八寶飯,須得「八寶」用料講究,宴席上的八寶飯一般由豆沙、葡萄乾、金橘餅、枸杞、紅棗、桂圓乾、蓮子、帶皮的肥肉、白扁豆組成,現在的八寶飯做法食料多樣,也不限於8種,家裡自己做往往根據各自實際情況而定。天台傳統八寶飯製作還是比較講究的,「金玉滿堂」必須體現:「金」指金桂樹所生桂花,「玉」則是呈玉脂白色的糯米飯。

天台老話說得好:「大佬人怕過年,小佬人盼過年。」過年所無事事的我最愛幹的事情之一就是看奶奶製作八寶飯。八寶飯的關鍵在於糯米,首先要品種好,最好選用「紅殼糯」,據說用「紅殼糯」燒制的八寶飯「粘嘴唇」,味道特別好。其次糯米要純淨,不能混雜其它米種比如秈米或粳米,否則做出的八寶飯將會滿嘴硬粒。每逢過年,奶奶都會早早地備好上等糯米,隨後糯米用清水浸泡,等到飽漲之際,撈起來放飯蒸里炊成糯米飯,也就是天台話所謂的「釀飯」。做八寶飯少不得豬油,至今還記得奶奶一邊在碗裡抹豬油一邊和我說:「沒有豬油的八寶飯不好吃。」這是因為不放豬油的話,糯米之間就容易蒸散。熬豬油也有講究,我家的自製豬油選用豬肚子裡的板油熬製而成,非常香,只見奶奶先是取少量豬油來攪拌剛出鍋的糯米飯,糯米頓時變得雪白油亮,讓人看了垂涎三尺。隨後,再抹一層豬油到做模具的碗裡,這是為了防其粘碗。這時粗口大碗派上用場了,在碗底上成「十」字形鋪上肥肉片,在肉片與肉片之間再鋪豆沙、金橘餅、桂圓乾、蓮子、紅綠絲等組成美麗圖案,然後把釀飯放在上面,輕輕壓一下使緊密,高度四周比碗沿稍低,中間稍微凹下一些,免得蒸後「釀飯」脹起來滿出碗外,加適量清水,放蒸籠里炊入味。出籠時將粗碗扣在撇碗上,掀開粗碗,一碗色香味俱全的八寶飯就呈現在眼前,灑上白糖拌均勻就可以吃了。

浙江的冬天不像北方有暖氣供應,屋外冰天雪地屋內春意融融,反而是一種深入骨髓的潮濕陰冷,吃上一碗熱氣騰騰的八寶飯感覺就像溫暖了整個冬天。小時候我體弱多病又挑食,長得特別瘦小,不喜歡吃肉尤其是肥肉,其實適當吃點肥肉是可以補充營養的,不知道為什麼第一次吃,就愛上了八寶飯里的肥肉片,於是專挑八寶飯里的肥肉吃成為了我的癖好,很多年後父母才告訴我,爺爺奶奶那時是故意不吃讓着我,彼時爺爺奶奶早已駕鶴西去,一家人在冬夜裡圍坐一桌,你一口我一口吃八寶飯的情景卻依然歷歷在目。如今,隨着時代的發展,年夜飯開始失去了原來的味道,年味也越來越淡,大家都時興去飯店吃年夜飯,八寶飯開始以批量生產的形式出現在超市里,這種冷凍快餐式的八寶飯其口感和味道自然無法媲美手工製作。

慶幸的是在天台,年夜飯還是保留了吃八寶飯的傳統,奶奶走了,我家的八寶飯就由老媽接手了。這些年來,除夕夜吃上一碗八寶飯已經成為了我家的習慣。沒有八寶飯的年夜飯是不完整的,沒有八寶飯的過年算不上真正的過年。八寶飯不僅僅是一道飯後甜點,更是年味和親情的體現,承載着一代人的記憶。

天台雖然只是一個山區小城,但是它的飲食具有南北相融的特色,既有北方麵食的粗獷,又有江南美味的細膩,米胖糖和八寶飯只是天台各式小吃和飲食的一個極小部分。作為「佛宗道源」之地,天台山深受宗教文化的影響,每一道美食的背後都富有深厚的人文底蘊,如果你想體會天台山美食的獨特魅力,不妨親自前來品嘗。[1]

作者簡介

80後,陳翥,女,台州市作協會員、台州市天台山文化研究會理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