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石鎮
花石鎮湖南省湘潭市湘潭縣下轄鎮,坐落於東經112°36′-112°46′,北緯27°34′-27°36′之間,南界白果鎮,北抵射埠鎮,東至紫荊山,西連排頭,衡山遠峙,涓水穿流。最低海拔50.40米,最高海拔425.70米。
花石鎮總面積262.68平方千米,城鎮面積4.2平方千米。總人口94510人(2019年) ,截至2020年6月,轄31個村和1個社區 。
2018年,花石鎮財政收入1844萬元。 2020年5月26日,花石鎮入選2020年農業產業強鎮建設名單。[1]
目錄
歷史發展
湘潭縣在西漢時置湘南縣,縣治在今花石漢城橋。唐玄宗時改革軍事,以加強地方兵力。當時的長沙,設有橋口鎮(今望城縣喬口鎮)和祿口(今株洲市)、花石(在湘潭縣)兩戍,負責潭州境內各關隘要地。
明代屬九十九都上民鄉。
清代屬十五都。
民國屬南鄉第三區。
1949年9月,屬石潭區。
1950年1月,屬6區。
1950年7月,屬9區。
1951年5月,屬14區。
1956年6月,撤區設鎮。
1958年9月,建設人民公社。
1961年,恢復為區級鎮。
1963年,改為社級鎮。
1968年12月,屬於花石區。
1985年,改為鄉級鎮。
1995年,撤區並鄉,原花石、鹽埠、石壩合併為花石鎮,屬湘潭縣。
2015年,根據湘潭縣鄉鎮區劃調整改革工作方案,該縣將現有的19個鄉鎮撤併調整為17個鄉鎮,即設14個鎮3個鄉。新設花石鎮。撤銷龍口鄉、花石鎮,將原龍口鄉、花石鎮的管轄範圍予以合併,設立新的花石鎮。將排頭鄉管轄的桐梓、紅衛、中加等3個建制村,成建制區劃調整至新的花石鎮。
區劃詳情
截至2019年,花石鎮面積262.68平方千米。轄龍口、日華、花石、鹽埠、石壩5個管區,1個社區,49個村。鎮政府駐原花石鎮政府駐地。[2]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花石鎮位於東經112°36′-112°46′,北緯27°34′-27°36′之間。地處湘潭縣西南部,衡峰遠峙,涓水穿流,東臨中路鋪,南界茶恩寺、龍口,西連排頭,北抵射埠,距湘潭市55公里,最高海拔425.7米,總面積262.68平方千米 。
氣候
花石鎮屬中亞熱帶東部季風濕潤氣候區,年平均日照總時數1700左右,年平均氣溫17℃,年平均雨量為1350毫米,雨量主要集中在4-7月份,日降雨量最大為200毫米,是暴雨較多雨量較豐富的區域。境內屬典型湘中丘陵地帶,地勢略為西高東低、南高北低,東南丘陵起伏,西北、東北地勢較平坦。境內地貌以丘陵為主,占全鎮土地總面積的三分之二以上,兼有山地、崗地和平原。地面高程一般在海拔50~55米,最高點為天馬山,海拔422米,最低點在金塘村柳基組,海拔45.9米。
水文
湘江支流涓水貫穿全境。涓水河自超上村西南入境,由南而北,沿邊界向北流出,境內河道長18千米。
經濟
綜述
截至2018年底,花石鎮GDP達到51.63億元,同比增長8.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5.8億元,其中吸納社會資本4.9億,公共財政收入完成6709萬元。其中,特色產業總產值共計31億。
第一產業
2006年,花石鎮種植湘蓮10萬畝,帶動周邊省、市、縣種植20萬畝。建立基地3萬畝;帶動湘蓮種植戶近40萬戶。
第二產業
2015年,花石鎮規模工業企業總產值完成39.8億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5.19億元。
2018年,花石鎮有工業企業55個,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有15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145個。
2019年,花石鎮湘蓮加工行業收入達到4億,稅收達到2500萬元。該鎮以湘蓮產業、機械行業、石材產業較為突出。
第三產業
2015年,花石鎮招商引資完成1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2.5萬元、1.2萬元。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截至2020年,花石鎮有職教中專一所,鎮中學一所,中心小學等10餘所小學。
文化事業
截至2020年,花石鎮有鎮文化站、廣播電視站各1處,有村級文化活動中心27處,各類圖書室30個,藏書37800冊,音樂、美術、書法、攝影及文學業餘創作隊伍達17人,有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
醫療衛生
截至2020年,花石鎮有衛生院一個,即花石鎮中心衛生院(湘潭縣第二人民醫院)。
交通運輸
花石鎮,依湘江支流涓水,位於湘潭南部,南鄰南嶽衡山。北距省會長沙2個半小時車程(非高速)。潭花公路、岳臨高速公路貫穿全鎮南北,北距湘潭市區1個半小時,南距衡陽2個小時,東西有韶茶公路貫穿而過。鎮區距臨岳高速-花石回龍橋收費站5公里,另有規劃寧花(寧鄉-花石)高速。
每天15分鐘一趟得縣際班車至湘潭市區及湘潭縣城。每天各2趟始發至長沙汽車南站、株洲火車站、衡陽西站大客班車,另有過境至邵陽、雙峰、岳陽等班車數趟。逢年過節還有至深圳、廣州、東莞等地大巴臨時運營。
風景風景
綜述
花石位於縣境西南部,距縣城50公里,與南嶽衡山相距約30公里。因傳說水中巨石有花紋而得名。秦漢時期湘南縣治。景區內名勝眾多,現存有清代建築漢城橋、觀政橋等古蹟。
景點
羅漢山:位於湘潭縣花石鎮南,距湘潭市區55公里,有石山峰17座,一字排開,互相連接,聳立在漢城橋側,人們稱它為"十八羅漢",所以得名,前山壁陡如削,高者約200米,低者約100米。石呈棕紅色,人稱"紅砂石"。有的石中含小石粒,人稱"癩子石"。山上遍生蘚苔.左山峰有雷祖殿,建於明代,一進,內置雷祖神像。羅漢山奇特、壯觀,在湘中與湘東實屬罕見。它宛如一幅長達2000餘米的山水畫卷。據清雍正三年(1725年)《重修漢城橋碑記》載:"羅漢山古蹟也,漢城橋昔名也……山城如畫,水帶迴環,而成美跡。"羅漢山有許多美麗傳說:湘潭昭山下的昭潭,常有"水鬼"作祟,吞噬了不少生命和財產。無奈,當地"土地爺"請衡山"岳神"處治。慧思領命,便派降龍、長腿等十八羅漢星夜前往。為免被凡人識破,慧思將眾羅漢點化為一群"豬崽"奔馳,且各帶12粒鐵子作武器。途中,忽然狂風大作,暴雨傾盆。長腿羅漢見勢不妙,三腳兩步便走到了湘潭,在石嘴垴前等候,後化為石嘴垴,其餘十七位羅漢,行至花石中庸觀時,遇到山洪暴漲,中庸觀地方一片汪洋,百姓叫苦不迭。這時,為首的降龍羅漢,立即命眾羅漢依花石水並排而立,擋住洪水。經奮力搏鬥,終於使洪水在當晚退去,百姓獲救。誰知,洪水退去時天已破曉,十七位羅漢卻變成了17座石山。山北,涓水旁有古鎮花石。清康熙時稱花石市。
花石水庫:山南之花石水庫,是湘潭縣最大的蓄水工程,屬中型水庫,有發展旅遊的美好前景。傳說古代有18個羅漢化為石山,永鎮洪魔,因山形似羅漢,故名羅漢山。石山呈棕紅色、深褐色,"羅漢"惟妙惟肖、姿態各異、栩栩如生。景區內的有花石水庫,該水庫始建於1959年8月,是湘潭縣最大的一個中型水庫,擔負着防洪灌溉的大任,兼有發電、養魚等多種綜合利用功能。水庫四周青山蔥蘢,與南嶽遙相呼應,水質良好,庫中有一小島,島上有農戶居住。從大壩處搖舟前往,水路時寬時窄,既有中流擊水之酣暢,又有曲徑通幽之微妙。水庫中有珊瑚島(其形如珊瑚,故名)、泰坦尼克島(其山體似巨艦出海,形如即將沉沒的泰坦尼克號故名)、子母洲(是湖中伸出水面的一大一小兩個高地,形如母子相隨,故名)。野鴨洲的每年10月至次年3月,常見白鷺、黑鷺、天鵝等十餘種候鳥在此棲歇、嬉戲。花石水庫系丘陵地帶,是南嶽七十二峰之天馬山、紫荊山余脈,與花石境內聞名於世的"十八羅漢山"相伴,面臨遠近聞名盛產湘蓮的花石一帶平原,與花石湘蓮大市場相鄰,與涓涓流水的涓江河相通,山清水秀,風景宜人,是適宜休閒娛樂的風水寶地。花石水庫被開闢為多個水上、島上旅遊項目。
漢城橋
漢城橋:漢城橋在湘潭縣花石鎮馬壠村,距湘潭市區55公里。據光緒《湘潭縣誌》:"漢城,為西漢湘南縣治所在地,故名。"1986年9月,由湘潭縣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漢城橋橫跨花石水而建,過去是(湘)潭衡(陽)要道。為一跨紅砂石拱橋,東西走向,高7米,長12米。西寬5米,跨度10.7米,橋面兩端為石級,中間為台面,台面兩邊有石欄杆,南北下去9石級,又有土台面。兩土台面又有石級各通水流上下之大道。橋旁立有《重修漢城橋碑記》。整座橋樑結構嚴密,古樸雄健,拱如彎月。屬縣境最早的橋樑建築。後來橋面遭破壞,石級、平台、欄杆都沒有了,僅存弧形石拱。1935年,當地群眾在橋側另建一座3米寬的石墩兩孔平板橋,便於車輛通行。1979年,又在平板橋側加建一座長13米、寬5米的兩孔石墩拱橋,可過小型機動車輛。三橋並列,相互輝映。橋東,有羅漢山等景點;橋西,有韓家坳新石器時期晚期陶窯遺址和戰國--漢代墓群等景點;橋南有湘潭縣最大的蓄水工程--花石水庫等景點;橋北有古鎮花石和白灣,楊家嶺新石器時代後期遺址等景點。
觀政橋
觀政橋:位於湘潭縣花石鎮的花石水與涓水匯合的地方。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由縣人王同仁等募捐七萬金建橋。1914年,重建3孔紅石拱橋。全橋東西走向長27米,面寬5米,高8米。兩緣以棱形坊石為欄,欄柱每邊16根,每一柱分別刻有獅、象、兔等物。橋墩成棱形,以利流水分勢。橋南有焚字爐與土地廟。爐、廟後來都毀了。橋岸有石砌護坡。全橋結構嚴謹,建做精細,具有江南民族風格。雖經歷數百年風雨,卻保存完好。花石水庫之餘水和宣豐橋水入涓,把花石鎮分割成南北兩部分。而觀政橋則將南北之花石鎮連成一體,並使(湘)潭、衡(陽)要道在此暢通無阻。隨着107國道與河(口)嶺(坡)公路的建成,人流改道,但觀政橋仍在使用。
圖片
天馬山:據說舜帝的時候,洪水淹沒天門。舜先後令鯀、禹治水。一天,大禹治水來到楚地,只見洪水渺渺茫茫,水中呼救聲淒悽慘慘,他忙撒下息壤(注:息壤是傳說中的神土),有一把息壤落在湘衡地帶,分成三處,須臾間,三處息壤從水裡冒出來,變成了一座小山,水裡掙扎着的人得救了,大禹又疏浚河道,洪水漸漸沿着低洼的地方流了出去,後來水勢退了,老百姓紛紛回來,重建家園。三座小山起先都是一樣高大,最南的一座叫南嶽,中間的叫天馬,北邊的叫紫荊。後來三山看到人們稱兄道弟,呼兒喚女,好不親切,覺得也應該象人類一樣,論資排輩,分個大小。三山商議後,議定今後看誰長得高就尊誰為大哥。三座山中,數天馬山求勝心最切。為當三山之長,天馬山急不可待,一夜之間就長了三百三十丈,不多久,山頂就挨着了青天。這天,玉皇大帝去靈霄殿上朝,忽然腳下猛地被什麼東西一絆,跌了一跤,定睛一看,原來是天馬山,它還不知滿足地一個勁往上長,竟長到靈霄殿來了。此山如此狂妄,刺破青天,這還了得!玉皇大帝盛怒之下,派三十六員雷神下凡嚴懲天馬山。眾雷神領命,來到天馬山前各顯神通,一時間電閃雷鳴,走石飛沙,火光四濺,雷神把天馬山削得只留一百多丈才上天復旨。
紫荊山:位於湘潭縣花石鎮與茶恩寺鎮、白石鄉、中路鋪鎮交界處,距湘潭市區70餘公里,海拔383米,山周20餘公里,從山麓至峰頂約15公里。它岡巒起伏,氣勢雄偉,西南、東北、東面分別與天馬山、曉霞山、蓮花寨相連接,是縣境名山之一。山頂有5座峰,圍環屹立,中間形成平地,人稱"五馬奔槽"。平地上,建有古寺帝興庵,建築面積約500平方米,磚木青瓦結構,粉飾精緻。清光緒《湘潭縣誌·山水》載:上有紫荊山寺和紫荊禪林。紫荊禪林中"神只人鬼佛像均有之",並備"庵田32畝"(後陸續增至170畝)。庵南北二牆都立山門,有西牆相連,內留隙地。南門橫額有"紫荊山"三字,兩側聯曰:"神依紫府;寶韞荊山。"都是清監生尹虎臣撰書。西牆正中開窗,兩側聯曰:"天馬馱金歸閬苑;奇魚上樹拜菩提。"窗聯是清秀才馬瑞圖撰書。庵分上下兩棟,中有丹墀,庵門有"帝興庵"三字橫額和"帝通呼吸;興有禎祥"門聯,也是馬瑞圖撰書。下棟兩層,上名雨仙樓,又名玉香樓。上棟中為殿堂,左為文昌宮,右為武聖殿。殿堂前面懸有"慈雲普蔭"橫額,展內懸掛"紫荊禪林"四字,居中有釋迦牟尼,左有觀音,右有目連,左右壁龕內有二十四諸天,十八羅漢。文昌宮供奉孔子牌位;武聖殿供奉關公神像。宮、殿分別有聯:"文光射牛斗;昌運轉鴻鈞。""武功垂宇宙;聖傑貫古今。"丹墀上端有南北二門通往僧尼室,二門聯曰:"紫雲三佛座;荊楚一名山。""紫府通仙路;荊花獻佛門。"都是原全國政協常委、全國人大常委、民革中央常委馬壁早年撰書。庵之西牆外,有南北二井,山泉清洌。清光緒《湘潭縣誌·山水》載:"前池名靈惠泉,中有異魚,金背銀腹,無麟有足,夜宿樹枝,今無此類也。"1986年9月11日,帝興庵由湘潭縣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但是由於無人看守,屢遭破壞,現庵宇無存。僅花石鎮紫荊學校保存該庵鑄鐘一座。
歷史文化
名字由來
相傳昔時有一漁夫,在近花石港邊捕魚,因水清見底,發現深處有一巨石,花紋歷歷可見,乃四處告人,"花石"由此得名。
傳說故事
從前,在白水寨的嶺腳下村(今赤水大禾村),住着一家姓何的父子,靠種地和砍柴為生。一天夜晚,何翁和兒子何伢仔,打着松明火把,來到田裡叉魚,忽然看見滿田碧荷紅花,陳陳異香,沖鼻而來。隨之一位綠裙素服的少女從一朵盛開的蓮花里飄然而出,頻頻向父子倆點頭致意,並說:"我是很遠的瑤池村人,歷盡艱辛前來投靠邊親戚,誰知親戚已不在世,懇請你們收留!"何翁雖然對這位姑娘無限同情,但自己家貧如洗,只好婉言拒絕。姑娘接着說:"我不貪圖富貴榮華,只求有個安身之地,粗茶淡飯就行。只要大伯不嫌棄,我願拜您為義父。"何翁深受感動,將她收為義女,取名蓮英,與何伢仔姐弟相稱。蓮英姑娘向天空一拜,天空出現一片五彩祥雲;向田野一拜,田野長滿綠荷紅花;向何翁一拜,何翁鶴髮童顏;向何伢仔一拜,何伢仔更加眉清目秀。從此,蓮花姑娘就伴何翁父子種蓮度日,還教會了當地農夫種植蓮子。冬去春來已三載,蓮英越髮長得楚楚動人。何翁徵得蓮英與何伢仔同意,準備給他倆置辦婚事。誰知當地的一個大財主,早就對蓮英垂涎三尺,派來家丁強行"接人"納妾。蓮英同何伢仔從後門奪路而逃。眼看家丁就要趕上,何伢仔與蓮英手挽手縱身一躍,跳進池塘。片刻,池內升起一道祥雲。蓮英同何伢仔端坐其上,登天去了。不久,池塘里長出了並蒂蓮,結出了清香的白蓮子。於是,佛家便在荷塘池畔建起了蓮花寺,並在寺門首寫了一幅楹聯:"定水無波新月現,心觸法界慧日明。"從此,花石有了種蓮的歷史。
榮譽稱號
先後被確定為"全國重點鎮"、"湘潭市特色鎮"、"湖南省首批新型城鎮化試點建制鎮"、"湖南省美麗鄉鎮示範"、"新型城鎮化建設明星單位",成功創建了"湖南省安全生產示範鄉鎮",獲評"湖南省最具民生幸福感鄉鎮"、"湘潭市十大魅力鄉鎮",被評為"湘潭市水利建設先進單位"、"湘潭市環境衛生十佳鄉鎮"、"湘潭市安全生產先進鄉鎮"、"湘潭市文明衛生單位"等。
北京中郡經濟發展研究所於12月16日發布《2019縣域經濟與縣域發展監測評價報告》,湘潭縣在第19屆"縣域經濟與縣域綜合發展評價"中排名第91位,成功挺進"全國百強縣"。
2020年11月,入選2020年全國鄉村特色產業十億元鎮名單。
2021年11月10日,被農業農村部推介為2021年全國鄉村特色產業十億元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