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花腹啄木鸟

花腹啄木鸟

中文学名: 花腹啄木鸟
拉丁学名:Picus vittatus
界: 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 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鸟纲
亚 纲:今鸟亚纲
目:䴕形目
科:啄木鸟科
属:绿啄木鸟属
种: 花腹啄木鸟
亚   种: 4亚种
命名者及年代: Vieillot,1818
英文名称: Laced Woodpecker
保护级别: 无危(LC) IUCN标准

花腹啄木鸟[1](学名:Picus vittatus),是啄木鸟科、绿啄木鸟属的中型鸟类,体长30-33厘米,整个头顶和枕鲜红色,头侧淡灰色,颚纹黑色而杂有白色,背橄榄绿色,腰亮绿黄色,喉和胸油橄榄黄色,其余下体淡黄色,端缘具"V"形油绿色斑纹,形成鳞状斑。尾黑色,无斑。嘴黑色。雌鸟头顶黑色。

花腹啄木鸟主要栖息于低山和平原阔叶林、竹林和次生林,也见于果园、花园和灌丛,以蚁和蚁卵为食,也吃甲虫和其它昆虫。

花腹啄木鸟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目录

外形特征

花腹啄木鸟雄鸟额、头顶,枕和冠羽鲜红色,冠羽尖端有时缀有橙色和黑色,眼上有一条飘纹,其下为白色贯眼纹,眼先暗黄白色,耳覆羽淡灰褐色,具淡色条纹;颊灰白色,具细的黑色条纹:背、肩和翅覆羽草绿色,有时缀有黄色,有时缀有更多橄榄色。腰亮黄绿色,尾上覆羽橄榄色,尾黑色,中央尾羽基部有少许淡褐色斑。初级飞羽黑色,具白色横斑。内侧飞羽同背。颏、喉和前颈灰黄渴色,缀皮黄白色或黄绿色。胸缀有较多绿色,不具或具少许不甚明显的黑色鳞状斑;腹、两胁和尾下覆羽淡黄绿色,具粗著的黑色鳞状斑。雌鸟和雄鸟相似,但头顶和冠羽不为红色而为黑色,头侧亦较暗和较褐。

花腹啄木鸟的虹膜红色或暗褐色,外圈粉红色,上嘴黑褐色,下嘴橄榄灰色。脚和趾橄榄绿色或橄榄灰色。

大小量度:体长300-330毫米,嘴峰30-33毫米,翅124-144毫米,尾95-118毫米,跗跖26-27毫米[2]

生活习性

花腹啄木鸟为留鸟,常单独活动于树上,有时也到地上活动和觅食。

主要以蚁类和昆虫为食,食物有鞘翅目、鳞翅目、尺蠖蛾科幼虫、螽斯科、蝗科、夜蛾科幼虫、枯叶蛾科幼虫、斑蛾科幼虫、蝶类幼虫、毛虫、蟋蟀、螳螂等昆虫,也吃少量植物果实与种子。

叫声:尖厉的kweep叫声, 渐下抑[3]

栖身环境

花腹啄木鸟主要栖息于低山和平原阔叶林、竹林和次生林,也见于果园、花园和灌丛。

生长繁殖

花腹啄木鸟的繁殖期为4-6月。营巢于树洞中。巢洞多选择在树干或近树干的大侧枝上。距地高1.5-12米。每窝产卵2-4枚。卵白色,形状为卵圆形,大小为26-29×20-21毫米。

分布范围

中国分布:分布于云南南部的西双版纳。

国外分布:分布于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马来西亚、缅甸、新加坡、泰国和越南。中国以外分布于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马来西亚、缅甸、新加坡、泰国和越南。

亚种分化

序号 中文名称 拉丁学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花腹啄木鸟马来西亚亚种 Picus vittatus connectens Robinson & Kloss, 1919
2 花腹啄木鸟云南亚种 Picus vittatus eisenhoferi Gyldenstolpe, 1916
3 花腹啄木鸟泰国亚种 Picus vittatus eurous Deignan, 1955
4 花腹啄木鸟指名亚种 Picus vittatus vittatus Vieillot, 1818

种群现状

花腹啄木鸟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危物种

保护级别

花腹啄木鸟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花腹啄木鸟已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4]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