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蘇丹人,非洲東北部蘇丹民主共和國的基本居民。約有1869萬人(1980)。其中90%居住在農村;25%集中在僅占全國面積6.5%的青尼羅河白尼羅河之間的地區。

蘇丹人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蘇丹人 [1]

外文名稱 Sudanese

主要居住地 非洲東北部今蘇丹民主共和國

宗教信仰 主要伊斯蘭教 [2]

主要語言 阿拉伯語、英語

人種簡介

蘇丹地處非洲南北經濟文化交流的要衝,人種遷移頻繁,在這裡形成了多種民族成分和種族成分。按人種和語言,蘇丹人大體可分為兩大部分:北蘇丹人和南蘇丹人。北蘇丹人約占全國人口的四分之三,主要居住在蘇丹北部到青尼羅河與白尼羅河的河間地區。大都信仰伊斯蘭教,屬遜尼派,不少人使用阿拉伯語。南蘇丹人居住在蘇丹南部草原沼澤地帶,多數信仰萬物有靈(見原始宗教),盛行圖騰崇拜,有80多種部落語言。

種族發展

北蘇丹人中除阿拉伯人外,最重要的有受阿拉伯文化影響的努比亞人,青、白尼羅河之間的豐吉人,達爾富爾廣闊地帶的福拉人,尼羅河、阿特巴拉河與紅海之間山區的貝扎人。北蘇丹人大多從事農業,利用尼羅河水灌溉;有的以畜牧業為主,兼營農業。社會經濟結構多受阿拉伯人影響。南蘇丹人中主要有丁卡人、努埃爾人、希盧克人、邦戈人、阿贊德人等。

早在人類歷史的黎明時期,在蘇丹北部沿尼羅河流域便已出現由努比亞人建立的強大國家"庫施"。到了近代,歐洲殖民者和奴隸販子不斷襲擾蘇丹,使當地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19世紀初,埃及侵占蘇丹。19世紀70年代,英國對蘇丹進行侵略。1881年,蘇丹人爆發了著名的al-馬赫迪農民起義,反抗英、埃軍隊入侵,歷時達18年之久。起義者打死了英國殖民總督C.G.戈登,給英國殖民者以沉重打擊。蘇丹人經過長期鬥爭,於1955年贏得國家獨立。

蘇丹人主要從事農業,種植粟類和薯芋類作物。畜牧業、手工業、漁業和狩獵也占有一定的地位。普遍保存氏族部落結構,社會組織十分鬆散,以部落為活動基本單位。過去,蘇丹人大多居住在錐形圓柱狀的茅屋裡,這是他們傳統的住房形式。在現代城市中,這種茅房已經被混凝土建造的高樓大廈所取代。

婚俗

蘇丹人對婚禮比較講究,也十分注重禮儀。舉行婚禮的那天上午,新郎新娘在優美動聽的樂曲聲中從內室走出來,肩並肩地坐在院子中央用彩燈、彩球和彩帶裝飾起來的一個台子上,賓客們紛紛走上前去握手、擁抱和親吻,表示熱烈祝賀。彩台前放着一塊大的紅色地毯,音樂一響,新郎新娘緩緩起身,慢慢走下彩台,在地毯上翩翩起舞。

新郎新娘跳完一曲舞,回到彩台上坐下,男女賓客輪流走上地毯,跳起"頸脖舞"。"頸脖舞"在蘇丹十分流行,是婚禮場上必跳的舞蹈,青年男女人人都會跳,而且從孩童時期便開始學跳這種舞蹈。

這種舞蹈的動作模仿駱駝行走時頸脖的晃動,駱駝是蘇丹人非常喜愛的一種動物,他們認為駱駝在行進中頸脖有節奏地晃動是最優美的動作。

舞蹈時,姑娘們頭向後仰,突出胸部,不停地晃動頸脖和雙肩,展現出優美的舞姿。小伙子們圍着跳舞的姑娘,舉手彈指,發出有節奏的響聲,伴舞助興。人們除跳古老的"頸脖舞"外,還跳現代的"迪斯科"舞,兩種舞蹈交替進行,通宵達旦,盡情歌舞,一直持續到次日黎明。新郎家備有涼菜、點心和飲料。供參加慶賀活動的人們隨時吃喝。

在非洲,蘇丹人的傳統婚禮以場面豪華、儀式繁多而聞名,目前己大大簡化,但依然要比其他北非阿拉伯國家要複雜一些。在蘇丹,某位小伙子若對某家的姑娘有意,他的父母也表示贊同,並徵求家庭其他成員的意見,在全家看法一致的情況下,便委派代表(一般為女性代表)帶上現金、糖果、香水、化妝品等禮物到姑娘家說親,如果姑娘家熱情款待來人,並高興地接受所饋贈的禮物,婚事便大體上確定下來了。

選擇一個吉祥的日子舉行訂婚儀式。男女雙方在證婚人、教長和親朋好友面前,先誦念《古蘭經》開端章,然後撫摸着《古蘭經》起誓,要遵循安拉的旨意,忠誠於婚姻大事,夫妻同甘共苦,和睦相處,建立美滿幸福的家庭。在蘇丹也盛行送彩禮之風,訂婚儀式後,男方家將一箱一箱的東西送到女方家,包括各類點心、糖果、衣物和日用品等,有的簡直可以供開一家小商店。

面對沉重的彩禮負擔,經濟條件好的家庭可以承擔,家境貧寒的年青人只能望"婚"興嘆,有的人不得不打一輩子光棍。按照蘇丹民間傳統做法,訂婚儀式之後,男方只有送足彩禮之後,雙方家庭才能正式商定舉行婚禮的具體日期。

舉辦婚禮則更要花一大筆錢,家境富裕者的婚禮連續慶賀七天,藉此炫耀自己的地位和名譽,經濟條件一般的家庭也要慶賀三天,以顯得不失體面。婚禮的第一天,人們觀看新娘,跳"頸脖舞"進行慶賀。第二天上午,舉行"朝禮"儀式。儀式開始,新郎揭去罩在新娘身上的一塊色澤艷麗的綢緞,兩人默默相視,參加儀式活動的賓客中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和熱情的祝賀聲,新郎新娘頻頻鞠躬點頭,深表謝意。

人們載歌載舞,將新郎新娘團團圍在中央,使歡樂的婚禮達到高潮。下午,舉行傳統的"傑爾體克"儀式。新郎新娘端坐在一張用鮮花和彩帶裝扮的小床上,一位老人手提兩根帶有玉珠和金幣的紅綢,一根拴在新娘的手腕上,另一根的兩端打成結後套在新郎的脖子上。隨後,老人端來一碗牛奶,新郎新娘一齊飲下,牛奶潔白融合,表示新婚夫婦心心相印,永不分離。有的地方,新郎新娘將最後一口奶成霧狀互相朝對方的臉上噴去,表示愛情純潔,預示婚後生活如同奶汁那樣香甜。

晚上,人們在歡樂的樂曲中翩翩起舞,跳到興趣濃烈時,新娘進入舞池,跳起"新娘舞"。新娘身穿袒胸的衣裙,頭上戴着飾有數十個金幣的頭巾,臉上掛滿了用金絲串連的金幣,脖頸上是掛着金幣的項鍊。胸前有一根彩帶、彩帶上飾有各種顏色的珠子,手上腳上也戴着金鐲子,全身金光閃閃,令人眼花繚亂。

新娘身上的這些金飾珠玉都是祖傳之物,是她的祖母和母親送的,跳舞時戴上它們,以顯示自己娘家的富有。新娘跳過一曲後,稍事休息,便在新郎的陪伴下,再次起舞。眾人圍在四周觀看,鼓掌助興。新娘舞姿多變,節奏歡快,忽而臀部搖擺,全身轉動,忽而收胸弓腰,屈舉雙手,突然身子往後一仰,新郎以舞蹈姿式將新娘扶住,如果新郎沒能及時扶住,新娘倒在地上,便是新郎失敗,新娘獲勝,圍觀的人們會立即歡呼。

原來,新郎新娘是在跳舞比智慧。每當新娘取勝,新娘的親友們感到異常驕傲,客人中引起一陣讚揚聲。在有的地方,新郎如果沒能及時扶住新娘,要當場付給新娘一些錢,作為對新郎的懲罰。當然,新郎為讓人們誇耀自己的妻子,總是故意輸給新娘。

在有些地方的婚禮上,新娘跳舞時要穿着稱之為"拉海特"的裙子,這種裙子是用牛皮切成細細的長條縫製而成的,這種牛皮條裙子被染成五顏六色,非常好看。在蘇丹有專門縫製"拉海特"裙子的工匠,花錢便可以買到。婚禮場上,新郎從新娘的"拉海特"裙子上扯下七根皮條,向客人扔去,如果落到哪位小伙子身上,他就會找到如意的妻子,如果落到哪位姑娘身上,她就會找到稱心的丈夫。

第三天,新郎新娘在雙方父母陪同下乘車來到尼羅河畔,雙雙用河水洗手洗臉,讓自己臉上和手上的污垢隨河水流走,並摘幾枝棗椰樹葉帶回家,象徵吉祥和幸福。至此,三天的婚禮慶賀活動結束,新郎新娘已十分勞累,便守在家裡不會見任何人,靜心休息幾天。

蘇丹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少數民族的婚禮別開生面,另有情趣。

貝賈人結婚時,姑娘的母親規定彩禮數額、新郎向新娘及親人送過禮後便舉行婚禮。婚禮在女方家舉行,吹吹打打,唱唱跳跳,熱鬧一個星期。婚禮結束,新郎帶領新娘回到自己的家中。新郎的家人用棗椰柄為新婚夫婦搭起一張床,以羊皮塞草做枕頭。新房是一頂帳篷,內面以駝鳥蛋、駝鳥毛、貝殼等物裝飾,帳篷的門朝麥加方向開。新婚之夜。新郎的枕頭放在東面,新娘的枕頭放在西面,如果第二天清晨枕頭的位置發生了變化,說明夫妻之間的感情不合。如果夫妻爭吵到不可開交的地步,妻子會拆掉帳篷,回到娘家。在這以後,除非出於自願,她是不會輕易回到丈夫身邊的。

羅圖佳族居住的地區天氣炎熱,男男女女一絲不掛,未婚姑娘摘一片大的樹葉或剪一塊獸皮遮住下身,出嫁的姑娘在腰上系一根繡花布帶,前面密密麻麻地掛着20多根小鐵鏈遮羞,後面掛一柄巴蕉葉作裙,耳上穿孔,掛着一根草作為飾物。青年男女到了婚期之時,便雙雙離家私奔。第一天姑娘的父母佯裝不知道事情的發生,第二天便帶人四處尋找。姑娘被找回家後,摘下身上的鐵鏈,換上山羊皮裙,標誌着已是他人之妻了。小伙子趕着一群牛、羊作為彩禮,送到姑娘家,岳父招待女婿吃一頓羊肉抓飯、並清來一些人作陪,飯後大家跳舞唱歌,歡慶一陣,婚禮即告結束。羅圖佳人婚後生活穩定幸福,很少發生離婚的事情。

別扎族的女孩子出生後便由祖母負責照料和教養,直到舉行婚禮的那一天。別扎族中盛行家族聯婚的風氣,如果姑娘不同意這門親事,便以種種理由推遲婚期,直到對方宣布取消這門婚事,她便另找情人。新娘的母親決定彩禮數量,新郎將禮物送給新娘、她的父母、兄弟姐妹及親戚。婚禮在女方家舉行,地點是臨時搭起的一間屋子,持續一個星期。婚禮上,客人們向新婚夫婦贈送禮物,禮物中有許多是室內陳列品。婚禮結束後,新娘住在娘家,一年後新郎將新娘接走,從此開始夫妻生活。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