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茉莉花鱂

茉莉花鱂(學名:Poecilia latipinna)是花鱂科、花鱂屬魚類。體延長,前部略呈楔狀,後部側扁。雌魚的腹部膨大而圓突。頭部中大,吻短。眼大,側位;眼間區及吻背平直且較寬。口斜裂,前部平直,末端未達眼前部的下方。

體被有中大型的圓鱗;縱列鱗25-29。背鰭的基底長,鰭條數12-16,雄魚的鰭較高,如立帆狀,約為雌魚的2倍,末端可超過尾鰭的基部;雄魚的臀鰭特化成交接器,雌魚正常,鰭條數7-9;尾鰭呈圓截形。體色變異大,一般體背呈暗橄欖綠,體側淡黃色、綠色或褐色,腹部銀白。體側具有7-9列黑褐色或黃褐色的矩形點狀縱線;帆狀背鰭的下半部具有4-6列蠕紋狀的縱線,中部則具短橫紋或斷裂成點狀橫 紋,上半部則為點狀紋。尾鰭基部或前半部有深色細點;其餘各鰭呈灰白略透明。

棲息環境多樣,可以是淡水流域、湖沼、溝渠,或者溪河下游的緩流區及沼澤、田渠等,也可以是河口的半鹹淡水域,甚至是沿岸海域。耐污能力強,能在低溶氧的水域下存活。主要以藻類及有機碎屑為食。原產於美國和墨西哥沿海,因做觀賞用魚而引入中國台灣,已繁衍分布於台灣西南部河口區及河川下游。

目錄

基本信息

  • 拉丁學名: Poecilia latipinna
  • 界: 動物界 門: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
  • 門:綱硬骨魚綱
  • 亞綱:輻鰭亞綱
  • 目:鱂形目
  • 亞目:鱂亞目
  • 科花鱂科
  • 屬:花鱂屬
  • 種:茉莉花鱂
  • 亞種:無  
  • 命名者及年代: Lesueur,1821
  • 保護級別 (IUCN 2019年 ver 3.1)——無危(LC)
  • 中文學名: 茉莉花鱂
  • 外文名 Sailfin Molly

動物學史

茉莉花鱂最初由自然學家查爾斯·亞歷山大萊蘇厄(Charles Alexandre Lesueur)於1821年描述並命名為Mollienesia latipinna,經常被認為是在1820年代在印第安納州新和諧城(New Harmony)建立一個實驗定居點的一個重要人物。萊索厄(Lesueur)根據路易斯安那州新奧爾良附近淡水池塘的標本對茉莉花鱂進行了描述。然而,萊索厄(Lesueur)在1821年描述其他花鱂合集時,將茉莉花鱂命名為Mollienesia multilineata,同年,他又命名為Mollienesia Latipina。這場衝突造成了混亂,最終需要國際動物命名委員會(ICZN)作出裁決。1959年,ICZN優先命名為Molliensia latipinna Lesueur 1821。

存在許多其他同義學名,其中大部分是基於茉莉花鱂相當大的本土範圍的其他區域的標本。其中包括Limia poeciloides Girard 1858,Poecilia lineolata Girard 1858和Limia matamorensis Girard 1859。Done Rosen和Reeve Bailey(1959)在關於花鱂魚類的著作中指出,花鱂屬(Poecilia Bloch & Schneider 1801)在帆鰭鱸屬(Mollienesia Lesueur 1821)方面具有優先地位,從而將帆鰭鱸屬(Mollienesia)歸為花鱂屬(Poecilia)的同義詞。因此,茉莉花鱂的有效學名為Poecilia latipinna(Lesueur,1821)。[1]

形態特徵

茉莉花鱂體延長,前部略呈楔狀,後部側扁。雌魚的腹部膨大而圓突。頭部中大,吻短。眼大,側位;眼間區及吻背平直且較寬。口斜裂,前部平直,末端未達眼前部的下方。體被有中大型的圓鱗;縱列鱗25-29。背鰭的基底長,鰭條數12-16,雄魚的鰭較高,如立帆狀,約為雌魚的2倍,末端可超過尾鰭的基部;雄魚的臀鰭特化成交接器,雌魚正常,鰭條數7-9;尾鰭呈圓截形。體色變異大,一般體背呈暗橄欖綠,體側淡黃色、綠色或褐色,腹部銀白。體側具有7-9列黑褐色或黃褐色的矩形點狀縱線;帆狀背鰭的下半部具有4-6列蠕紋狀的縱線,中部則具短橫紋或斷裂成點狀橫紋,上半部則為點狀紋。尾鰭基部或前半部有深色細點;其餘各鰭呈灰白略透明。雌性往往比雄性大,雄性除了有彩色尾鰭外,還有巨大的彩色背鰭。

棲息環境

茉莉花鱂棲息環境多樣,可以是淡水流域、湖沼、溝渠,或者溪河下游的緩流區及沼澤、田渠等,也可以是河口的半鹹淡水域,甚至是沿岸海域。

喜歡沼澤、低地溪流、沼澤和河口。通常聚集於漂浮的植被下或水中結構物附近,以最大限度地減少了它們被潛在捕食者發現的機會。

生存習性

茉莉花鱂耐污能力強,通過利用富含氧氣的表層水薄膜,能在低溶氧的水域下存活。主要以藻類及有機碎屑為食,但它們會吃掉許多水生無脊椎動物,包括蚊子的幼蟲。茉莉花鱂是一種廣鹽物種,可在各種鹽鹼環境中發現,並會在微鹹水中繁殖

分布範圍

水域範圍

原產於美國和墨西哥沿海,因做觀賞用魚而引入中國台灣,已繁衍分布於台灣西南部河口區及河川下游。

國家地區

存在:墨西哥(尤卡坦州、韋拉克魯斯州、塔毛利帕斯州、塔巴斯科州、金塔納羅奧州、新萊昂州、坎佩切州)、美國(南卡羅來納州、北卡羅來納州、德克薩斯州、阿拉巴馬州、佛羅里達州、喬治亞州、路易斯安那州、密西西比州)。

引種:美國(新墨西哥州、亞利桑那州、內華達州)、中國台灣。

繁殖方式

雌性體內受精,是通過雄性肛門鰭內高度修飾的鰭狀元素來完成的,該鰭狀元素形成了一種稱為角足綱的結構。根據成熟度和大小的不同,茉莉花鱂會產生10-140個活幼魚,而雌性在其相對短命的配偶死亡後很長一段時間內可能會儲存精子。根據溫度的不同,該物種的妊娠期大約為3-4周,一個雌性可能在一年中多次懷孕分娩。儘管幼魚的性別比例是平衡的,但成魚種群大多是雌性,因為雄性由於其華麗的繁殖外表和在瘋狂繁殖中度過的生活,對捕食者和疾病的易感性更高,似乎死亡率更高。該物種沒有父母的照顧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9年 ver 3.1)——無危(LC)。

主要價值

茉莉花鱂是普遍受歡迎的小型觀賞魚類,在人工培育下,已衍生出多樣的品系。 在自然條件下,茉莉花鱂可能有助於通過捕食害蟲的幼蟲和蛹來控制蚊子種群。

參考文獻

  1. 茉莉花鱂產卵期是幾月份?」,三砂群島 , 2020-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