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茨淮新河

 

 

 

茨淮新河,淮河支流,淮北平原治淮期間新辟的一條大型人工河道,河線從潁河左岸茨河鋪開始,向東至懷遠縣荊山南入淮河,全長134.2公里。河道流經阜陽、利辛、蒙城、鳳台、潘集、懷遠等縣(市、區)境,橫跨茨河西淝河、芡河等河流,截引茨河、芡河全部來水及西淝河上中游來水,組成獨立的茨淮新河水系,流域面積6960平方公里。工程於1971年開工,1985年竣工通航。

茨淮新河,全河段分4級控制,建有茨河鋪、插花、闞町和上橋4處樞紐,分段控制流量和水位,各樞紐均按國家五級航道標準設置船閘,可常年通航2×300噸級駁船,沿河兩岸還建有涵閘86處,排灌站245處,總裝機34584千瓦。

茨淮新河建成後,在分洪、除澇、灌溉、航運、城鎮引水等方面,綜合效益十分顯著。

目錄

幹流概況

茨淮新河,是淮北平原的一條大型人工河道,河線從潁河左岸茨河鋪開始,向東至懷遠縣荊山南入淮河,全長134.2公里。河道流經阜陽、利辛、蒙城、鳳台、潘集、懷遠等縣(市、區)境,橫跨茨河、西淝河、芡河等河流,截引茨河、芡河全部來水及西淝河上中游來水,組成獨立的茨淮新河水系,流域面積6960平方公里(《安徽省志水利志數據,《安徽省志自然環境志》記為:截流面積5977平方公里,其中安徽省境內4329平方公里,河南省1648平方公里)。

茨淮新河河道順直,斷面規則,平地開挖一般挖深在設計堤頂以下6~10米,河道底寬分別為:茨河鋪至闞町長44公里,底寬128米;闞町至上橋長86公里,底寬187米;上橋至入淮河口長5公里,底寬250米。

水文特徵

根據《茨淮新河工程設計任務書》,茨淮新河平時承泄潁河、渦河之間5000餘平方公里的澇水;遇潁河或淮河發生特大洪水時,分泄潁河洪水,最大分洪流量2000立方米每秒。

主要支流

茨淮新河,為人工開挖河流,由其截斷的茨河、西淝河、芡河等河上段成為其支流。下段則大都與上段不再是連續河流,常常以茨淮新河南岸為起點,而分為兩段。另一些河流則是新挖的排水河溝。

老茨河中段,自郭莊南流,經園寺、小寨、韓莊、入茨淮新河。長6.1公里。

連莊溝,1980年開挖,自孟橋而南,經潘營,至伍明北入茨淮新河。長5.5公里。

蘇溝上段,自楊莊至蔡湖東,長5.3公里。

中十八里河,自張莊而南,經馬莊,匯阜蒙河,入茨淮新河,長4.5公里。

黑茨河,原是潁河的支流,於茨河鋪注入潁河。1980年茨淮新河通水後,在茨河鋪分洪閘下調尾入茨淮新河,改屬茨淮新河水系,是茨淮新河左岸支流。豫、皖省界張胖店以上稱黑河,以下稱茨河,故又統稱黑茨河。上游分兩支,北支為李貫河,南支為黑河。以李貫河為主源,源出河南太康縣王公府附近,流經太康、淮陽、鹿邑、鄲城、界首、太和及阜陽市境。河道全長185公里,其中河南省境100公里,安徽省境85公里。流域面積2994平方公里,其中河南境1738平方公里,安徽境1256平方公里。黑茨河在安徽境內,自省界張胖店起,東南向流,經清淺集、李興集、張冊店、倪邱集,然後通過原牆閘,基本南流,經關集右納谷河,至茨河鋪注入茨淮新河。

西淝河(上段),淮河北岸較大支流之一,發源於河南省鹿邑縣,流經安徽省亳州市、太和、渦陽、利辛、潁上、鳳台等縣市,於鳳台縣西峽口注入淮河,全長250公里,流域面積4750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母豬港濟河港河等。1951年治理西淝河,將西淝河上游的清水河在王河口截源,經油洛河入渦河,因此西淝河現起自王河口,至入淮處,全程長151.5公里。因上游被闞集閘和茨淮新河所截斷,來水量大減,水深僅0.3~0.6米,楊村至河口37公里,水位受控於西淝河閘,水深在1.0米以上。西淝河受黃泛影響較大,河床淤高,排泄不暢,兩岸圍墾,河槽蓄水愈來愈小,為擴大排洪能力,1971~1979年,開挖茨淮新河,在闞集和西淝河平交;並建闞集節制閘,西淝河上游來水全被匯入茨淮新河。同時在河口又另建泄量為300立方米每秒節制閘,開引新河入淮河,西淝河的內澇災害得以根本好轉。

芡河,古稱沙水,亦稱濮水。《水經·渠水注》:「(沙)水東注,即濮水也,俗謂之父水也。」故道久已不尋。今芡河源於渦陽縣花溝集南杉木橋,東南流經公吉寺至至郭寨東入利辛縣境,再東南流經舊城集西、過蘆溝集入蒙城縣地,再東南流至懷遠縣荊山以西注入淮河。芡河全長150公里。1954年引芡入渦工程,上段於盛黃鄉康橋以北由北鳳溝引入渦河;中段自康橋至望疃鄉張營子,由孫溝灣引入渦河;下段自張營子以下仍入淮河。1971年開挖茨淮新河時,芡河下游被截斷4公里,於懷遠縣上橋附近注入茨淮新河。

利闞新河,西北起於阜蒙河駐馬溝口,東南流,至闞疃集北注入茨淮新河,長15.81公里,流域面積303.3平方公里。

東柳溝,北起渦陽縣地白膏溝南岸,南流,至紀倫寨鄉李小橋入縣境,再南流,於王倪家莊北截入勒馬溝;再南流,於鄭小集北截入灶溝;再南流,經劉橋、劉染、陳營、武寨,於後楊入利闞新河,長20.8公里,流域面積43.6平方公里。利闞河以下向南流,長7.2公里,經趙橋電力排灌站入茨淮新河。

界溝,上段北起徐小寨,南流,至張莊西北入利闞新河,長20公里,流域面積27.3平方公里,利闞新河以下,西南流,長4.7公里,流域面積25平方公里,經紅磚寺電力排灌站入茨淮新河。

黃溝,上段北起灶溝,南流,經呂橋、康橋,於程集鄉陳莊入利闞新河,長23.9公里,流域面積55.3平方公里。利闞新河以下經紅磚寺電力排灌站入茨淮新河。

港河(上段),上游稱鳳凰溝,源於中疃和孫長營之間的阜蒙河南岸,東南流,經高皇廟,至劉營子始稱港河,東南流,於前田寨入蒙城縣地,再東南流入鳳台縣地李嘴子注入西淝河,長60公里,流域面積約528平方公里。上段於谷圩鄉宋莊入茨淮新河,長21.5公里,縣境內流域面積38.3平方公里。支流有汽溝、獅子溝。

鄭溝水系,北起谷圩鄉橫河,南流,至五里鄭折東再向南流入茨淮新河,長7公里,流域面積23.9平方公里。

背溝,上段為馬胡河。馬胡河分為兩段,北段起於馬店,南流,至葉老家注入茨淮新河;南段自馬胡引水涵向南流,經楊湖莊折向東南流,至胡集東向南流入背溝。背溝西起烏江東岸小趙莊,東流,至新張集入淝。馬胡河下段長13公里,背溝長13.5公里,流域面積共83.1平方公里。

阜蒙新河,為20世紀50年代後期開挖的河網化工程,其中西段源於阜陽市潁泉區伍明鎮袁寺,經潁東區,於利辛縣馬店孜鎮姜郢村入西淝河,流域面積為201平方公里,長35.1公里(其中潁東區境內河長10.5公里);阜蒙河原為阜蒙新河上段,茨淮新河開挖後經阜蒙河站涵匯入茨淮新河。

工程背景

茨淮新河流域內受黃河南泛影響,河溝淤塞,災難深重。特別是民國27年,國民黨軍隊為阻日本侵略軍西侵,扒開黃河花園口南堤,使黃河改道南泛奪淮達9年之久。泛區寬達80公里,長約400公里,新河流域幾乎全部淪為黃泛區,留下了水患的禍根。1949年以後,雖然進行過大規模河溝疏浚,建立排水系統,但工程任務太大,治理的標準很低,旱澇災害仍不斷發生。

1969年國務院成立治淮規劃小組,統一領導治淮。1969年11月,安徽省成立治淮規劃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進行安徽省境的治淮規劃工作。12月,水電部組織豫、皖、蘇、魯4省進行淮河查勘。安徽省在匯報規劃時,提出在淮北開挖新河的方案。經會議討論,形成排澇結合分洪的茨淮新河和懷洪新河方案。1970年3月,安徽省治淮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根據1969年冬淮河中游查勘總結會議精神,提出《安徽省治淮規劃匯報提綱》,向安徽省革命委員會匯報通過後,於是年5月編制了《安徽省治淮規劃》,提交國務院治淮規劃小組第二次會議討論。規劃中提出:提高淮河幹流防洪能力,確保淮北大堤的措施之一是擴大泄量。正陽關以下近期開挖淮北分洪道。在潁河、渦河之間,從茨河鋪至懷遠開挖茨淮新河,渦河以東從懷遠至洪澤湖開挖懷洪新河。這兩條新河在大水年可分泄淮河流量2000立方米每秒,平時可做淮北主要排澇骨幹河道,還可引水灌溉。1971年2月,國務院治淮規劃小組給國務院並報總理的《關於貫徹執行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指示的情況報告》及附件中,明確茨淮新河和懷洪新河為戰略性骨幹工程。茨淮新河的規劃得到了中共中央的肯定。

工程建設

茨淮新河工程,包括茨淮新河本干開挖及兩岸受影響地區處理(含芡河窪處理)。新河全長133公里,茨河鋪至西淝河按分泄潁河流量1800立方米每秒平槽開挖;西淝河至芡河口加上西淝河匯入流量600立方米每秒,按2400立方米每秒平槽開挖。20年一遇防洪泄量上段2000立方米每秒,下段2800立方米每秒。

1971年3月,安徽省向水電部編報了《茨淮新河工程設計任務書》。1971年11月批准開工。1975年8月,河南省洪汝河、潁河上游發生特大洪水。治淮規劃小組辦公室負責人據水電部意見,要求茨淮新河加大排洪能力。鑑於茨淮新河已從出口開挖到西淝河,上橋、闞疃樞紐已基本建成,經中共安徽省委研究,並報水電部同意,茨淮新河在原分洪2000立方米每秒基礎上,再增加泄量1000立方米每秒。為此,阜陽地區茨淮新河工程指揮部,對洪水標準、河道斷面、建築工程等進行修改設計。1978年12月,水電部通知安徽省水利局,茨淮新河仍按分洪2000立方米每秒設計施工,不需再擴大1000立方米每秒泄量。

茨淮新河工程開工後,安徽省水利勘測設計院,阜陽地區水利局和阜陽地區茨淮新河工程指揮部,先後編報了黑茨河、芡河、西淝河3條支流治理規劃,茨淮新河工程影響地區處理工程規劃,以及茨淮新河灌溉工程規劃。

1971年10月,安徽省革命委員會決定,茨淮新河工程由阜陽地區組建阜陽地區茨淮新河工程指揮部,負責茨淮新河工程組織實施。是年11月15日,阜陽地區革命委員會召開各縣負責人電話會議,布置茨淮新河開工事宜。會後,各縣分別成立茨淮新河工程指揮所,組織動員民工以民兵建制,奔赴茨淮新河工地。

建築物工程分別成立指揮所。上橋樞紐由安徽省水電局、阜陽地區茨淮新河工程指揮部、懷遠縣水電局、懷遠縣茆塘公社和安徽省水利建設支隊各派負責幹部,組建上橋樞紐工程指揮所統一領導工程的實施,並由安徽省水利建設支隊擔負建設單位與施工單位雙重任務。闞疃樞紐由阜陽地區治淮指揮部、中共利辛縣委和安徽省水利建築安裝公司負責人組建闞疃樞紐工程指揮所,統一領導實施。施工任務由省水利建築安裝公司承擔,土方工程由利辛縣治淮總隊配合。插花樞紐由安徽省水利建築安裝公司和阜陽縣治淮總隊派負責幹部組建插花樞紐工程指揮所統一領導;施工任務由安徽省水利建築安裝公司承擔,土方工程由阜陽縣治淮總隊配合。茨河鋪樞紐由阜陽地區治淮指揮部、阜陽行署水利局、阜陽地區水利工程隊、阜陽縣治淮總隊負責人組建茨淮新河茨河鋪樞紐會戰指揮所,統一領導實施。阜陽地區水利工程隊承擔施工任務,土方工程由阜陽縣治淮總隊配合。

橋樑工程由上海鐵路局、安徽省水利建築安裝公司、安徽省水利建設工程處和阜陽地區水利支隊、懷遠縣組織實施。

茨淮新河影響地區處理工程,以及灌溉工程,分別由茨淮新河沿線各縣組織實施。

茨淮新河始於潁河左岸茨河鋪西北陳營和呂莊之間,經阜陽縣插花集、利辛縣闞疃集、蒙城縣大興集,懷遠縣明龍山北側至荊山口南入淮河,全長134.2公里。平地挖河,一般挖深8米。河底寬:茨河鋪至西淝河口122米,西淝河口至羅集橋187米,羅集橋至陳巷子188米,陳巷子以下至河口250米,河道土方2.07億立方米。全部工程分五段八期施工。1971年冬開工,經過7個冬春完成插花以下全部河道及插花以上的中泓開挖,餘下部分自1979年冬至1990年秋採用機械施工。為便於施工導流,提前發揮部分效益,利於處理工程和灌溉工程的實施,河道開挖採取從下游開始,逐漸向上游推進的方法實施。

第一段:從入淮河口上至顏莊,在懷遠縣境,長42公里。其中出口段625米由安徽省水利機械疏浚處機船施工,其餘為人工開挖。阜陽地區10個縣及淮南市鳳台縣共11個縣的民工30萬人承擔開挖任務。第一年最高上工人數達37萬人。顏莊至上橋於1971年11月開工,1973年4月完成;上橋至河口,1972年冬開工,1976年春大部分結束,尾工拖至1981年底完工。

第二段:顏莊至大興集,長12.3公里。鳳台、潁上、渦陽、阜陽、太和、亳縣、阜南、臨泉、界首、蒙城等10個縣承擔開挖任務,上工16.9萬人,1973年10月開工,1974年5月完成。

第三段:大興集至西淝河口,長36.3公里。分兩期,第一期先挖河道北部,1973年冬開工,利辛縣上民工1.73萬人。1974年冬,阜陽地區11個縣上工22.3萬人,1975年4月完成。底寬67米,邊坡1∶3,1975年6月通水發揮排澇效益;第二期開挖南半部,1975年11月開工,11個縣上民工25.6萬人,1976年4月完成。

第四段:西淝河口至插花,長19.2公里,1977年11月開工。鳳台、潁上、利辛、渦陽、蒙城5個縣上工20.12萬人。1978年4月完工。

第五段:插花至茨河鋪,長24.5公里,1979年11月開工。界首、臨泉、亳縣、阜南、太和、阜陽6個縣上工16.5萬人。按小斷面中心成河,底寬40米,邊坡1∶4,於1980年5月完成。是年5月26日通水,可分洪600~1000立方米每秒。至此,茨淮新河全線貫通,並為全面完成新河任務奠定了基礎。

1980年冬,安徽省農委決定,茨淮新河土方工程不再動員民工,改為機械施工。由茨淮新河工程指揮部於1988年成立土方機械化施工公司,先後組建四個機械施工隊常年施工。至1989年夏,共完成新河拓寬水上土方(23.5米高程以上)1184.78萬立方米。插花閘上新河兩岸拓寬的水下土方(23.5米至計劃河底高程),採用挖泥船疏浚,由安徽省交通廳機械工程公司承包。新河進口及拆壩土方27.5萬立方米,由安徽省水利廳疏浚處完成。交通廳機械工程公司先後投入挖泥機船4艘次,於1987年7月開工,1990年10月竣工。這段河道自茨河鋪閘下至插花閘上,河底寬122米,比降為1/11000,邊坡1∶3,兩邊灘地寬各70米。其中插花閘上下長1550米河段,河底寬202米,邊坡1∶3,兩邊灘地寬30米。茨河鋪閘上至潁河,河底高程24米,平底;閘上下1429米河段,河底寬202米,邊坡1∶3,兩邊灘地各寬30米。

航道航運

茨懷新河位於安徽淮北平原西部,起自阜陽茨河鋪,與潁河相接,流經阜陽、利辛、蒙城、觀台、淮南、懷遠6個縣(市)境,在懷遠荊山南入淮河,全長134.2公里,一條分洪、排澇、灌溉、航運等綜合利用而開闢的人工河道。1971年開工,1979年從插花以下至淮河口110公里,正式通航,其中闞町以下81公里通客輪。1984年全線通航。

茨懷新河主幹長134.2公里,全系平地開挖,河道底寬分別為:茨河鋪至闞町長44公里,底寬128米;闞町至上橋長86公里,底187米;上橋至入淮口5公里,底寬250米。全河分四級控制,建有茨懷鋪插花、闞町和上橋4處水利樞紐,分段控制流量和水位,各樞紐約按五級航道標準興建了船閘,可常年通航2×300噸級的輪駁船隊。此外,沿河兩岸還建有涵閘86處,排灌站245處。

茨懷新河河道順直,斷面規則,彎曲半徑大於1200米,河床比降:闞町至茨河鋪為1/10000,闞町以下為1/15000,水流平穩,航道最小水深1.5米。

茨懷新河的通航,使阜陽至蚌埠原航程縮短了98公里,並為因閘壩而斷航多年的潁河航運開闢了新的途徑。

樞紐工程

茨淮新河,全河段分4級控制,建有茨河鋪、插花、闞町和上橋4處樞紐,分段控制流量和水位,各樞紐均按國家五級航道標準設置船閘,可常年通航2×300噸級駁船,沿河兩岸還建有涵閘86處,排灌站245處,總裝機34584千瓦。

茨淮新河茨河鋪樞紐:是茨淮新河進口控制潁河分洪的建築物,包括分洪閘,分洪尖,北岸護砌,船閘等工程。分洪閘位於黑茨河入潁河口的北側,分水尖及北岸護砌工程,分別位於潁河入新河口的南北兩岸。船閘位於分洪閘下游1.4公里處新河南岸。分洪閘於1977年春動工,1980年4月分洪閘、分水尖、北岸護砌全部建成,5月26日正式通水,7月交付使用。船閘於1979年冬開工,因缺資金中途停工一年。1984年春建成,5月臨時通航,因啟閉機質量問題,1985年4月交付使用。

茨淮新河闞疃樞紐:是茨淮新河的第二級樞紐。由節制閘、船閘、抽水站、灌溉引水閘,抽水站排澇閘,利闞新河排澇閘以及利闞新河公路橋、永幸河公路橋等項目組成。位於利辛縣闞疃集北。1973年冬始建節制閘,1975年汛期臨時通水,1976年4月基本完成。船閘1975年秋動工,1978年6月臨時通航。抽水站,灌溉引水閘,抽水站排澇閘,均於1975年動工,1979年基本完成,其中抽水站於1982年驗收後交付使用。利闞新河排澇閘1977年底開工,1979年完成。利闞新河公路橋於1976年冬開工,1977年9月建成通車。永幸河公路橋於1977年底開工,1978年5月建成並通車。

茨淮新河插花樞紐:是茨淮新河的第三級樞紐,由節制閘、船閘組成。節制閘位於插花集東7公里李莊附近。1978年4月動工,1980年5月通水。公路橋6月通車,1982年交付使用。船閘位於節制閘右岸,兩閘中心距250米。1980年9月動工,因資金不足,停工一年。1982年3月復工,1984年6月竣工驗收後交付使用。

茨淮新河上橋樞紐:是控制茨淮新河水位,抽引淮河水源的第一級樞紐。由節制閘、船閘、地下涵、抽水站、灌溉引水涵、芡河排澇涵、芡河排澇閘(又名芡河新閘),躍進溝排澇涵,懷遠至上橋35千伏高壓線路10個項目組成。節制閘距新河入淮口5.14公里,位於懷遠縣上橋集附近,軸線與新河軸線相重。抽水站為河床式,設在左岸,站中心在節制閘軸線上游380米,出水口中心線與新河軸線呈50°夾角。船閘設在節制閘右岸,中心線距節制閘邊線45.5米。地下涵跨越新河,位於節制閘上游,距閘軸線190米處,出口與抽水站的進水池相聯。灌溉引水涵位於節制閘左岸防洪堤上。芡河排澇涵位於芡河防洪堤上,出水口與抽水站前池相連。芡河排澇閘位於節制閘下游570米,新河左岸大堤上,軸線向新河下游偏10°。躍進溝排澇涵,位於新河右岸地下涵進口南側大堤上,系躍進溝向新河自流排水涵洞。

1971年底開始施工準備,1972年4月躍進溝排澇涵首先動工,以擔負樞紐工程的施工導流任務。1973年陸續對地下涵、節制閘、船閘等直接影響新河通水的三項工程進行施工;接着抽水站、芡河新閘、灌溉引水涵等於1974年春動工,芡河排澇涵1976年動工。樞紐土建工程1977年基本建成。全部工程於1982年6月驗收竣工。

工程效益

茨淮新河從潁左茨河鋪起,向東經闞疃至芡河口入淮河。以排澇為主,結合分泄潁河洪水流量2000立方米每秒。新河共截引茨河、西淝河、港河、泥黑河等來水面積5835平方公里,全部土方2.0億立方米。這個方案為潁、渦河之間廣大平原地區,開闢了一條新的排水出路;為潁河分洪2000立方米每秒,解決了潁河長期得不到解決的防洪問題。新河直接承納茨河、西淝河上游等來水,減輕西淝河下游的洪、澇負擔;降低了潁河水位,為泉河治理創造了條件;有利於發展灌溉和航運事業。茨淮新河平地開挖,截流河道一律平交,施工較簡單易行,綜合效益大。

茨淮新河於1971年冬開工,1975年春汛時開始發揮排澇效益,1980年正式通水交付使用。茨淮新河建成後,既可排洪、排澇,適當分泄或引用潁河多餘水量和提取淮河水源,攔蓄當地徑流蓄水灌溉,又可發揮航運及城鎮供水等綜合效益。1973~1988年,新河兩岸改種水稻,發展水產養殖,開發水力資源進行發電和發展加工業,昔日的水旱災害基本消除,農業生產有了保障,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綜合效益十分顯著。

茨淮新河建成後,可分泄潁河洪水2300秒立方米,擴大豫東,皖北1500萬畝農田的排水出路,減輕淮河正陽關至懷遠段的洪水負擔,減少20萬畝農田受澇。茨淮新河建成後,潁河未出現大洪水。10餘年中有9年分泄潁河部分洪水,減輕了阜陽閘上、下游防洪負擔和澇情。

1980年6月新河通水,是年秋,大雨連綿,新河全線發揮排澇作用。茨河兩岸積水及時排出,與往年同雨型比較,僅太和縣就減輕50萬畝澇情。黑茨河原來受潁水頂托,澇災頻繁發生,現在河水直泄新河,不再受潁河高水頂托之害。1984年7月與1965年7月降雨情況相仿,太和縣關集水位1984年較1965年降低2.73米,受澇面積相應減少38.6萬畝。西淝河上段兩岸支溝,自新河挖成後至今未出現澇災;下段窪地50個圩口,過去十年有八年潰破,現圩內20萬畝耕地基本上年年午、秋兩季豐收。茨淮新河建成後新增總除澇面積160萬畝,改善除澇面積120萬畝。1984年是新河建成後降水量較大的年份,上橋樞紐總排泄量24.5億立方米,扣除潁河分洪量6.3億立方米,有18.2億立方米下泄水量為區域內的澇水。

新河兩岸各、縣市均已建灌溉站,發展灌溉,逐年發揮效益。茨淮新河沿岸共建站531處,總裝機36330千瓦,還有群眾自建的小站,黃淮海農業項目建的電灌站,以及上橋、閘疃兩樞紐的翻水站。截止1991年底,灌溉面積已達128.93萬畝,其中水稻面積80.91萬畝。

茨淮新河,茨淮新河水流平穩,航道最小水深1.5米。全河段分4級控制,各樞紐均按國家五級航道標準設置船閘,可常年通航2×300噸級駁船。

1976年闞町以下至河口80公里通航,1979年擴至插花以下,1984年全線134公里開通,300噸級駁船可滿載航行。縮短阜陽至蚌埠航程100公里。1991年過閘噸位上橋達134萬噸,全年4個樞紐過閘費收入240萬元。且使界首、太和、臨泉、阜陽4個小港變活;使沙潁河、黑茨河、汾泉河、西淝河通過阜蒙河與渦河溝通;使鳳台港與永幸河溝通,促進了城鎮經濟繁榮。[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