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茶藝,萌芽於唐,發揚於宋,改革於明,極盛於清,可謂有相當的歷史淵源,自成一系統。

最初是僧侶用茶來集中自己的思想,唐代趙州從諗禪師曾經以「吃茶去」來接引學人;後來才成為分享茶的儀式。

目錄

概述

茶藝包括:選茗、擇水、烹茶技術、茶具藝術環境的選擇創造等一系列內容。茶藝背景是襯托主題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純、幽雅、質樸的氣質,增強藝術感染力。不同的風格的茶藝有不同的背景要求,只有選對了背景才能更好地領會茶的滋味。

茶藝表演用具有:茶,以安溪鐵觀音[1]、武夷岩茶為好。器,能容水3-4杯的孟臣罐(宜興紫砂壺)、若琛甌(茶杯)、玉書碾(水壺)、潮汕烘爐(電爐或酒精爐)、賞茶盤、茶船等。 日本的煎茶道、台灣的泡茶道都來源於潮州的工夫茶。 2008年6月7日,茶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喝茶的學問

喝茶,在台灣已是一種普遍的休閒活動。愛飲茶的人,一定喜好把玩茶壺,現今台灣一般家庭中,多流行以小壺泡茶法(工夫茶),這是從十六世紀末明朝神宗時代所流傳下來的一種習慣,已有四百年的歷史。用小茶壺泡茶,茶味特別。甘醇芳香,明清時代以江蘇宜興的紫砂陶壺最有名,凡出於名家的作品,四方爭購,價比黃金,而台灣的陶藝家們,不僅製作精美的紫砂陶壺,並且另外發展出許多改良式的創意壺,為各方所喜愛,而藏壺或養壺在台灣已成為一種高雅的風氣。

茶是中國人的國飲,因為茶中含有多種維他命、茶素、精油、氟素等成份,有明目、清腦、利尿等功能[2],因此中國人相信一個常飲茶的人,必能延年益壽,而現代進步的科學,也已證明茶有醫學上的效用,對人體有益處,因此茶已被世界各國公認為是天然的健康飲料。

茶為國飲,好茶者眾,懂茶者寡

茶飲的正式記載,要從「三國志」開始,才有較可靠的依據。此時茶飲僅流行於部分南方上流階層間,一般社會對於茶飲抱持着存疑態度;而部分北方人尚不知茶為何物,嗜茶者多被視為「漏扈」、「水厄」、「酪奴」等輕蔑的字眼。

在北朝,達官貴人宴飲中有時也陳設茶飲,但多抱持着「恥不復食」的心態,只有江表殘民至北朝投順者,一時改不了在南方的喜好,因此仍習慣茶飲。及至隋代南北統一,以迄大唐的太平盛世,漸漸南方的飲茶風尚,使嗜吃乳酪的胡人,也開始習慣茶飲。因嗜茶人口日增,風氣逐漸形成,久之茶便成為日常大眾化的飲料。此即為由嘗試至肯定的過渡時期。當時出現幾個承先啟後的現象:第一、茶葉由最初的藥用性質,至於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到了隋唐時代,茶已成為純粹的飲料;第二、從原本要到人煙稀少的山區,到引進茶樹于山坡地栽種,以茶謀利的茶農也逐漸有其重要的角色;第三、從原本不講究焙制、烹點、水質等方法的「茗飲」(當時的陸羽被他人視為玩物喪志而諷為「茶博士」),到人們逐漸重視茶道,而真正擁有飲茶的知識。

視頻

茶藝 相關視頻

新手入門必備茶藝流程
中國功夫茶道表演 泡茶教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