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遊學
荀子遊學,春秋戰國故事。[1]
目錄
故事內容
荀子,名況,趙國人,被人尊稱為荀子或荀卿。荀子和孟子同為戰國時期的儒家大師。與孟子相比,荀子所學更「雜」,他在繼承儒家學說的基礎上,吸收了諸子百家的長處加以綜合、改造,是戰國諸子學的集大成者。
當時,齊國的稷下學宮是天下的文化、學術中心。稷,是齊國都城臨淄一處城門的名稱;稷下學宮,就是由齊國國君設立,建於臨淄稷門附近的一所高等學府。該學宮初創於齊桓公田午,齊威王、齊宣王在位時都曾大力予以擴建。在其興盛時期,稷下學宮匯集了天下學者多達千人左右,涵蓋了當時諸子百家中最主要的如儒、道、法、名、兵、農、陰陽等各個學派。鄒衍、淳于髡、田駢、慎到、接子、環淵、荀況等人都是有名的稷下先生。
凡到稷下學宮的文人學者,無論其學術派別、思想觀點、政治傾向,都可以自由發表自己的學術見解。這些學者互相爭辯、詰難,取長補短,是真正體現戰國「百家爭鳴」的典範。
早在荀子少年時,他就曾出遊齊國,在稷下學宮同各個學派的學者進行學術交流和討論。後來,齊湣王在位,不納忠言,稷下先生多有離散,荀子也離開了齊國。
數十年後,年近五十、學有大成的荀子再次來到齊國講學。此時,齊國是齊襄王在位,田駢等稷下先生大都已經去世,荀子成了年齡最長、資歷最深的宗師。因為德高望重,荀子在此後三次被推舉為稷下學宮的祭酒,成為稷下學宮歷史上最後一位大師。
在此期間,荀子利用休假的機會到秦、趙等國去轉了一圈。在秦國考察訪問時,他還與秦昭王就「儒者是否有益於國家」這一命題展開過一次辯論。後來,齊國有人毀謗荀子,荀子便離開齊國,到了楚國。
在楚國,荀子被楚相春申君任命為蘭陵令。後來,春申君在政治鬥爭中失敗,被自己的門人李園所殺,荀子隨即也被罷了官。已經七老八十的荀子走不動也不想走了,便在蘭陵安了家。
此後,荀子把他人生所余的精力都投入到着書立說當中。生活在戰國末期的荀子深感當時世道、人心的險惡,發自內心地憎惡亂世的黑暗政治,厭棄那些不追尋常理正道而迷信巫祝的昏亂的君主,這些思想在他的着作中都有所反映。此外,荀子還在着作中對諸子百家的長處與短處做出了自己的點評。寫完這飽含心血的幾萬字文章不久,荀子便因病去世了。他死後就葬在蘭陵。
荀子的着作收錄於《荀子》一書中,全書現存三十二篇,涉及哲學、政治、道德等多方面的內容。在自然觀方面,荀子認為「天道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肯定自然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在人性問題上,他主張「性惡論」,強調後天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在政治思想上,荀子既堅持儒家禮治原則,同時也強調了政治法律制度的懲罰作用,主張禮治法治相結合的治國方針。
此外,荀子還是一位傑出的教育家,有兩位着名的弟子——韓非和李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