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荊三棱,別名:京三棱、草三棱、雞爪棱、黑三棱、石三棱。中藥名。為莎草科植物荊三棱Scirpus yagara Ohwi的塊莖。分布於東北華北華東西南陝西甘肅青海新疆河南湖北等地。具有祛瘀通經,破血消症,行氣消積之功效。常用於血滯經閉,痛經,產後瘀阻腹痛,跌打瘀腫,腹中包塊,食積腹痛。

目錄

形態特徵

荊三棱,又名三棱草(通稱),野荸薺、湖三棱(江蘇),燈心草、馬鬍鬚(浙江),三楞果、鐵荸薺、老母拐子(安徽)。多年生草本,高70-120cm。匍匐根莖粗而長,頂端生球狀塊莖。稈高大,粗壯,銳三棱形。葉稈生;葉片線形,長20-40cm,寬5-10mm,稍堅挺,葉鞘長達20cm。葉狀苞片3-5,長於花序;聚傘花序不分枝;小穗卵狀長圓形,銹褐色,長10-18mm,寬5-8mm,密生多數花;鱗片長圓形,長約8mm,有1脈,背面上部有短柔毛,先端略有撕裂狀缺刻,有長2-3mm的芒;下位剛毛6,幾與小堅果等長,有倒刺;雄蕊3,花葯線形,長約4mm;花柱細長,柱頭3,少為2。小堅果三棱狀倒卵形,長約3mm,熟時黃白色或黃褐色,表面有細網紋。花、果期5-7月。

植物特性

入藥部位:塊莖。
性味:味辛、苦,性平。
歸經:歸肝、脾經。
功效:祛瘀通經,破血消症,行氣消積。
主治:用於血滯經閉,痛經,產後瘀阻腹痛,跌打瘀腫,腹中包塊,食積腹痛。

相關配伍

1.治閉經腹痛:三棱、莪朮、紅花、當歸、延胡索各9g。水煎服。(《陝甘寧青中草藥選》)
2.治腹中包塊:三棱熬浸膏,每服5-lOml;或三棱、莪朮雞內金生黃芪黨參各9g,水煎服。(《陝甘寧青中草藥選》)
3.治肝脾腫大:三棱lOg,紅花lOg,莪朮6g,赤芍15g,香附15g。水煎服。(《長白山植物藥志》)
4.治胸腹脹滿,氣滯腹痛:三棱、莪朮砂仁青皮各9g,甘草3g。水煎服。(《陝甘寧青中草藥選》)
5.治傷食證:三棱、青皮神曲麥芽各9g。水煎服。(《陝甘寧青中草藥選》)
6.治膽結石:荊三棱15g,滑石9g,蒲公英18g,海金砂15g,天胡荽24g,車前草24g,甘蔗草30g。水煎服。(江西《草藥手冊》)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4.5-9g。
使用注意:體虛、血枯經閉及孕婦禁服。
採集加工:秋季採挖,除去根莖及鬚根,洗淨,或削去外皮曬乾。

生長分布

生於湖、河淺水中和濕地。分布於東北華北華東西南陝西甘肅青海新疆河南湖北等地。[1]

藥性鑑別

藥材性狀:塊莖呈近球形,長2-3.5cm,直徑2-3cm,表面棕黑色,凹凸不平,有少數點狀鬚根痕;去外皮者下端略呈錐形,黃白色或灰白色,有殘存的根莖疤痕及未去淨的外皮黑斑,並有刀削痕。質輕而堅硬,難折斷,入水中漂浮於水面,稀下沉。碎斷面平坦,黃白色或棕黃色。氣微,味淡,嚼之微辛、澀。

藥理作用

藥理研究顯示有減少血小板數、抑制血小板功能、抑制內外凝血功能、促進纖溶活性等作用以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對組織缺血、缺氧有一定保護作用。

化學成分

含白樺酯醇(batulin)和甘露醇(mannitol)

相關論述

本草圖經》:「今三棱,荊湘江淮水澤之間皆有。葉如莎草,極長,莖三棱如削,大如人指,高五六尺,莖端開花,大體皆如莎草而大,生水際及淺水中。苗下即魁,其傍有根橫貫,一根則連數魁,魁上發苗。采時斷其苗及橫根,形扁長如鯽魚者,三棱也。根末將盡,一魁末發苗,小圓如烏梅者,黑三棱也。又根之端鈎屈如爪者,為雞爪三棱。皆皮黑肌白而至輕。三者本一物,但力有剛柔,各適其用。因其形為名,如烏頭、烏喙,雲母、雲華之類,本非兩物也。今人乃妄以鳧茨、香附子為之。又本草謂京三棱,形如鯽魚,黑三棱形如烏梅而輕。今紅蒲根至堅重,刻削而成莫知形體,又葉扁莖圓,不復有三棱處,不知何緣名三棱也。今三棱皆獨傍引二根,無直下根。其形大體多亦如鯽魚。」
救荒本草》:「黑三棱,舊雲河、陝、江、淮、荊、襄間皆有之。今鄭州賈峪山澗水邊亦有。苗高三四尺,葉似菖蒲葉而厚大,背皆三棱劍脊,葉中攛葶,葶上結實,攢為刺球,狀如楮桃樣而尖,顆瓣甚多。其顆瓣形似草決明子而大,生則青,熟則紅黃色。根狀如烏梅而頗大,有須,蔓延相連,比京三稜體微輕。其葶味甜,根味苦,采嫩葶剝去粗皮、渫熟。油鹽調食。」
綱目》:「三棱能破氣散結,故能治諸病。其功可近於香附而力峻,故難久服。按戴原禮《證治要訣》云:有人病症癖腹脹,用三棱、莪荗,以酒煨煎服之,下一黑物如魚而愈也。」
開寶本草》:「味苦,平,無毒。」
南藥《中草藥學》:「入肝、脾經。」
開寶本草》:「主老癖症瘕結塊。」
綱目》:「下乳汁。」
中國藥用植物圖鑑》:「行血,通經,破血,行氣,消積,止痛:主治惡阻,產後腹痛,消化不良,經閉等症。」
《陝甘寧青中草藥選》:「破血行氣,軟堅化結。」
南藥《中草藥學》:「主治痛經,產後瘀滯腹痛,腹內包塊,氣滯作脹,食積腹痛,胸滿氣壅,氣滯脅痛。」
《長白山植物藥志》:「主治肝脾腫大。」
《陝甘寧青中草藥選》:「脾虛無瘀滯者忌用。孕婦禁用。」
南藥《中草藥學》:「體虛者忌用。」[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