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植被
草原植被 |
中文名;草原植被 外文名;grassland vegetation 類型;高寒型草原 分布;歐亞草原 |
草原植被(grassland vegetation),是溫帶半濕潤地區向半乾旱地區過渡的一種地帶性植被類型,由低溫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組成的植物群落。草原植被,由低溫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有時為旱生小半灌木)組成的植物群落。[1]
目錄
形態特徵
在歐亞大陸,草原植被自歐洲多瑙河下游起,呈連續的帶狀東伸,經羅馬尼亞、蘇聯和蒙古,直達中國,構成世界上最寬廣的草原帶;在北美洲,由南薩斯喀徹溫河始,沿經度方向南抵得克薩斯,形成南北走向的草原帶(Pra-irie);在南美洲,主要集中於阿根廷和烏拉圭,稱為潘帕斯群落(Pampas);在非洲主要分布於南部,面積很小。在草原植物中,旱生結構普遍存在,如葉面縮小、葉片內卷、氣孔下陷等;植物的地下部分發達,其鬱閉程度常超過地上部分。多數植物根系分布較淺,集中在0~30厘米的土層中。植物的發育節律與氣候相適應,季相明顯。以營養繁殖為主。就生活型而言,以地面芽植物為主。雖然各地組成草原的植物種類差異很大,但針茅屬(Stipa)植物普遍,特別在歐亞草原植被中表現更為明顯。
分類依據
草地類型是反映植被基本特徵一致、生境條件基本一致的所有草原地段的總稱。草地類型本身就客觀地反映了區域的水熱、地形和土壤等生態條件,而且是用草原分類系統來表達各類型草地的從屬關係,並通過草地類型組合特點,分析草地植被發生學上的聯繫。草地類型劃分的理論依據是:在草地發生與發展規律指導下,根據草地的自然特性和經濟特性加以抽象、類比,按其實質的區別與聯繫,探討各類草地的發生學關係,確定其發生系列等。其中,草地的生境條件,包括氣候、土壤、水文等,以及草地植被是劃分草地類型的重要依據。
(1)氣候條件
氣候條件是草地植被發生學屮最為關鍵的生境條件之一,同時決定着草地類型的形成與發展,也是劃分草地類型的重要依據。草地類型學理論產生於草地發生學,即草地類型來源於草地的發生。草地受氣候、地形、土壤、生物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和相互影響下,不斷地發展變化,並形成了類型各異的草地。其中,氣候條件是最基本的影響因素,特別是水熱要素的差異決定着草原生物生存與繁衍的基本糸件,水熱條件越好,草原植物生長越繁茂,草原生物群落結構越穩定,反之,則逐漸衰亡或衰敗,表現為草原生物對環境中水熱要素的高度依賴性。同時,氣候要素空間上的有規律分布,也促成了草原植被的地帶性分異,並決定着草原類型的基本特徵,表現為草原生物對氣候因素的高度適應性。具體地說,這種草原生物對氣候要素的適應性就是指在一定的水熱條件下產生相應的草原生物群落,形成各具特色的草原生態系統,更為主要的是氣候因素的複雜性,以及廣泛而持久的影響性,在草地植被形成過程的諸因素中具有較髙的穩定性,並在生境條件各項因素中居主導地位,並成為草原植被形成與發展的決定因素。
(2)土壤條件
土壤條件也是草原植被發生與發展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關鍵生境因素之一。土壤和土壤質地是植物在陸地環境中生長發育的基本攴撐體和營養物質的供給體,土壤類型及其理化性質直接影響草地植物的營養組成、生長發育、種類成分和草地生態經濟類群,而氣候和土壤對草地植物的作用又因為地形、地貌、地勢的不冋而發生着改變,特別是地形、地勢有把區域水熱條件再分配的作用過程和能力,進一步影響着土壤的堆積和剝蝕儘管地形對草原植物的影響是間接的,它主要是通過調節環境中光、熱、水、氣資源的再分配過程而影響植物的生長發育,特別是巨地形制約着當地及周邊地區的氣候和土壤等生態條件,使草原植被按着地形、地勢特點進行有規律的分布,並且也使這些自然條件和草原植被特徵具有明顯的地域性特徵。因此,生境條件中的地形因素也是草原分類中不可忽視的重要依據之一。
(3)草地植被
草地植被是構成草地的主體因素,也是劃分草地類型的主要依據。在陸地生態系統中,草地植被是自然條件和生物活動綜合作用的直接反映,也是人類從事草原保護、放牧利用等生產性經營活動的直接對象。每一類型的草地植被都反映着本草地植物群落的物種組成、植被發育的強度和草地的自身性狀。草原植被的物種組成、群落結構、草群覆蓋度、草層髙度、株叢密度、物種頻度,以及生物生產力水平、植物的生物學性狀等,都是草地植被綜合性狀的具體表現,不同的草地植被類型反映着不同的自然條件。因此,草地植物種類、群落結構、植被特徵是反映草地自然特性和生態經濟特性最活躍、最靈敏的指標,也是劃分草地類型最重要的依據之一。
作用
草原植被主要由各種天然雜草或人工牧草及分散生長的樹木組成。牧草特別是豆科牧草能改良草原土壤。豆科牧草根部與固氮根瘤菌共生,能將大氣中的氮合成含氮化合物,具有生物固氮功能。如每年每公頃草木樨能固氮127.5千克,苜蓿能固氮330千克。草原植被每年產生的大量有機物殘體經微生物分解後增加了土壤有機質和腐殖質積累。
草原植被與森林植被一樣,具有涵養水分,保持水土,淨化、美化環境的作用,還有一個重要作用是固定流沙。據測定,北方牧場、農閒地與莊稼地土壤沖刷比林地和草地大40-110倍。在降水較多地區,牧草地的保土力為作物地的300-800倍,保水力為作物地的1000倍。我國南方亞熱帶草山牧場,降雨量大且多暴雨,容易發生水土流失,故牧場只能設在緩坡。近年國家推行草場實行圍欄分區輪放,控制適宜的放牧強度和輪放周期,促進牧草再生,實現持續利用,同時防止水土流失與沙漠化。
生長環境
草原植被為適應乾旱的氣候,一般葉面積縮小,葉片內卷、氣孔下陷、機械組織和保護組織完善;根系發達,根量大於地上枝葉生物量;草群中地面芽植物和地下芽植物占多數,高位芽植物極少。草原植物更新以營養繁殖為主,種子繁殖為輔,增加新生個體和繁衍後代的主要方式是分株撒裂和不定芽根櫱。草原群落的種類組成比較複雜,種的飽和度變化較大,每平方米波動幅度在8-35種之間。靠近森林區一側,水熱組合條件比較優越,草群高大茂密,層片結構複雜,季相華麗,生產力較高;毗鄰荒漠區一側,降水少,乾燥度高,草群逐漸稀疏低矮,外貌單調,生產力明顯降低。根據草群組成和層片結構的差異,通常把草原劃分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 3個亞型。
草甸草原
是草原中較濕潤的類型。發育在黑鈣土(或黑壚土)上,建群種為中旱生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經常混生大量中生或中旱生雙子葉雜類草及根莖禾草和苔草。
典型草原
是草原中分布最廣泛的一個類型。發育在栗鈣土上,建群種由典型旱生草本植物組成,以叢生禾草為主,伴生少量旱生和中旱生雜類草,有時還混生旱生小半灌木和灌木,形成獨特的灌木草原。
荒漠草原
是草原中最乾旱的類型。發育在棕鈣土(或灰鈣土)上,建群種由強旱生叢生小禾草組成,並常混生大量超旱生荒漠小灌木和小半灌木,有時還可成為共建種,形成荒漠化草原,雨季一年生植物層片和地衣、藻類層片的作用明顯增強。
從熱量生態來看,在北半球溫帶北方的草原屬中溫型草原,溫帶南方的草原更接近暖溫型草原,而在高寒山地發育形成的草原(如中國青藏高原中部海拔4500米以上的草原),屬高寒型草原。在土壤水分狀況不穩定和發生生理性乾旱的鹽漬化條件下,往往會形成耐鹽耐旱的草本群落,稱鹽濕草原或鹼性草原。
分布範圍
世界各地的草原有其各自的地方性名稱:歐洲匈牙利草原叫普斯塔(Puszta),俄羅斯草原叫斯特帕(Steppe),北美草原通稱普列利(Prairia),南美草原稱潘帕斯(Pampas)。
在北半球溫帶,天然草原幾乎是連續地分布在歐亞大陸和北美大陸,介於森烈地帶和荒漠地帶之間的遼闊平原、高原和台地上,構成一個完整的歐亞-北美環球草原帶。南半球溫帶地區,在南美洲的南部和亞熱帶非洲,草原也占一定面積,但遠不如北半球發達。另外,在具有同等微溫乾旱生態效應的特殊環境下,草原還可以越帶出現在遠離典型草原中心的荒漠區山地,並在垂直帶譜中占據着相應的位置。
①歐亞草原,世界上面積最大的草原。自歐洲多瑙河下游起,呈連續帶狀往東延伸,經東歐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哈薩克丘陵、蒙古高原,直達中國東北松遼平原,東西綿延近110個經度,構成地球上最寬廣的歐亞草原區。根據區系地理成分和生態環境的差異,歐亞草原區可區分為3個亞區:黑海-哈薩克斯坦亞區、亞洲中部亞區和青藏高原亞區。
②北美草原,分布在北緯30°~60°、西經89°~107°之間的北美平原,從東向西形成高草普列利、中草普列利和矮草普列利3個草原類型。
③南美草原,分布於南緯29°~39°之間的南美廣大平原。
特點
依建群種的生物學和生態學特點,草原植被分為:
①草甸草原。草原中最喜濕潤的類型。建群種為中旱生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常混生大量中生或旱中生植物,主要是雜草類,其次為根莖禾草與叢生苔草,典型旱中生叢生禾草仍起一定作用;
②典型草原。建群種由典型旱生植物組成,以叢生禾草為主,伴有中旱生雜類草及根莖苔草,有時還混生旱生灌木或小半灌木;
③荒漠草原。為草原中最旱生的類型。建群種由旱生叢生小禾草組成,常混生大量旱生小半灌木,並在群落中形成穩定的優勢層片。
開發和利用
草原植被的生產力因地區和群落類型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異,在75-1050克/米2之間形成一個連續的變異梯度,為發展農牧業生產提供了優越的條件。世界各地的黑鈣土草原大多已被開墾為農田,成為生產糧食的主要基地。草原群落中擁有多種藥用植物、珍奇動物等,可供開發利用。草原作為一種自然生態系統,還在防止風蝕、減輕水土流失、促進土壤肥力發育等方面具有重要的自然保護價值。
相關視頻
參考來源
- ↑ 青海茫崖修復生態提升崑崙山下草原綜合植被蓋度,快資訊 , 2021-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