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果
原圖鏈結 圖片來自zhifure |
草果(學名:Lanxangia tsaoko;以前為Amomum tsao-ko),是薑科豆蔻屬的一種植物。
草果生長在熱帶、亞熱帶的蔭蔽潮濕的林中地帶,人工栽培以雲南為主。其乾燥的果實被用作中餐調味料和中草藥。
目錄
形態
多年生常綠草本,可高達2.5-3米。全株有辛香味。具橫走根莖,淡紫紅色,肥大類似姜,起支撐作用;其兩側和頂端有粉紅色須報。根莖上的葉芽生出直立莖,深綠色,基部帶紫紅色,圓柱形有節,一般有葉片12-16片。葉2列,具短柄或無柄。大型披針形葉片,全緣,兩面光滑無毛。
穗狀花序自根莖上生出,呈球形。每穗有紅色花60-120朵,螺旋狀排列。
橢圓形或紡錘形肉質蒴果,有短果柄。果實初為鮮紅色,成熟時紫紅色,不開裂,曬乾或烘乾後棕褐色。每個果實內有20-66粒種子。種子多角形,長0.4-0.7厘米,寬0.3-0.5厘米,種仁白色,平均千粒重120-140克,有濃郁的辛辣香氣。
生境分布
栽培或野生於疏林下。分布雲南、廣西、貴州等地。主產於雲南、廣西、貴州等地。
性味經脈
味辛;性溫
脾經;胃經
炮製
草果仁:揀淨雜質,置鍋內文火炒至外殼焦黃色並微鼓起,取出稍涼,碾去殼,過篩取仁。 姜草果仁:取草果仁,加薑汁與水少許,拌勻,微炒,取出,放涼。(每草果仁100斤,用鮮姜10斤取汁) 《本草從新》:草果,面裹煨熟,取仁用。[1]
性狀
乾燥果實呈橢圃形,具三鈍棱,長2~4厘米,直徑1~2.5厘米。頂端有一圓形突起,基部附有節果柄。表面灰棕色至紅棕色,有顯著縱溝及稜線。果皮有韌性, 易縱向撕裂。子房3室,每室含種子8~11枚,集成長球狀。種子四至多面形,長寬均為5毫米,表面紅棕色,具灰白色膜質假種皮,有縱直的紋理,在較狹的一 端有一凹窩狀的種臍,合點在背面中央,成一小凹穴,合點與種臍間有一縱溝狀的種脊。質堅硬,破開後,內為灰白色。氣微弱,種子破碎時發出特異的臭氣,味辛辣。以個大、飽滿,表面紅棕色者為佳。[2]
用途
中醫使用影像網址曬乾,炒至焦黃色的草果,進一步去殼者也稱草果仁。認為其性味辛溫。歸脾胃經,有燥濕溫中,除痰截瘧的作用。臨床上用來治療胃脘脹痛,噁心嘔吐、咳嗽、瘧疾等症狀,以及解酒毒,去口臭。
傳統中餐烹飪中經常用草果的辛辣香氣來遮蓋肉類的腥味,特別是在燉煮牛羊肉中。草果也是一些配合的調味料成份之一,例如五香粉,咖哩粉和十三香。
另外,草果的莖、葉和果也可提取芳香油,用做製藥、香料等工業的原料。
功效
本品為姜科植物草果的乾燥成熟果實。 主治瘧疾,痰飲痞滿,脘腹冷痛,反胃,嘔吐,瀉痢,食積。
主治
燥濕除寒,祛痰截瘧,消食化亂。治瘧疾,痰飲痞滿,脘腹冷痛,反胃,嘔吐,瀉痢,食積。
①李杲:溫脾胃,止嘔吐,治脾寒濕、寒痰;益真氣,消一切冷氣膨脹,化瘧母,消宿食,解酒毒、果積。兼辟瘴解瘟。 ②《飲膳正要》:治心腹痛,止嘔,補胃,下氣。 ③《本經逢原》:除寒,燥濕,開郁,化食,利膈上痰,解麵食、魚、肉諸毒。 ④《本草求原》:治水腫,滯下,功同草蔻。[3]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 草豆蔻 Caodoukou 藥用植物圖像數據庫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 草豆蔻 Caodoukou 中藥材圖像數據庫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 草果 Caoguo 中藥材圖像數據庫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 草果 Cao Guo 中藥標本數據庫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