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最偉大的荒野 可可西里管理處原圖鏈接來自 搜狐 的圖片

荒野,是地球上尚未受到大規模人類活動改造的自然地帶。它也可以被定義為:「最完好也最未受干擾,不受人類的控制、道路或管線的開發,與工業設施入侵的自然地帶。」 原野地帶往往受到人類保護,因其往往是珍貴物種的棲地,或具有獨特的自然景觀與豐富的物種多樣性,而這些都是難以在都市、實驗室或動物園內重現的。原野也常保存人類最初始的文化遺蹟、精神與審美觀。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分類中,原野被分成兩種,即受嚴格保護的自然保護區與未受嚴格保護的荒野[1]。而在先進國家中,則往往會透過法律來保障原野的不受破壞,如美國澳洲加拿大新西蘭南非都為原野設有自然保護區或國家公園來保護它們免受人類文明的影響。

目錄

歷史

早在中國的春秋時期孔子就有「釣而不綱,弋不射宿。」的想法,到了戰國時期,孟子更提出「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林木不可勝用也。」[2]的概念,藉以限制對環境的過度開發。而在秦朝則頒布《田律》,以公權力保障原野的適度開發。英國國王亨利八世則在1543年頒布西方世界第一個環境保護法令,規定不可以砍伐太小的橡樹。儘管當時亨利八世並非只因保護原野而頒布這條法令,然而這條法律依然成為後世環境保護理論的起源。

到了19世紀,詩人威廉·華茲華斯與其他浪漫主義者開始關注起「過度的工業化都市化發展」並呼籲大眾應保留下美好的自然環境。他們的呼聲取得了一些迴響,例如德國在19世紀中葉開始有了保護環境的措施。而在美國,許多政治家作家也開始注目起原野的減少,著名的包括有美國前總統西奧多·羅斯福博物學家約翰·巴勒斯與約翰·繆爾等。

透過繪畫可以讓人知道原野在世界歷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如中國唐朝時開始出現園林建築,而畫家則透過描繪山水景色學會將自然作為一個整體,並在此基礎上了解自然的法則。

而在西方國家,相同的概念則始於19世紀。英國畫家約翰·康斯特勃與透納將其注意力轉向自然世界——這片在以往被視為危險、野蠻的地帶。重視自然逐漸成為西方文明的一個部分。例如在環保意識高漲下,美國在1964年立法通過《荒野保護法》,允許部分美國領土內的森林被指定為自然保護區。

然而,到了21世紀,環保意識從理論轉向實際。環保主義者開始發現僅透過立法保護原野是沒有用的,加州中央谷地上的都市煙霧瀰漫在克恩峽谷與紅杉國家公園間。即使透過法律保障它們免受開發,但周圍都市的污染仍使原本乾淨的原野蒙上陰影。

視頻

荒野 相關視頻

荒野生存 美女 野外生存製作原始草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