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荣昌区若望堂

来自 千图网 的图片

荣昌区若望堂属重庆教区,位于荣昌区昌元街道西大街84号(原昌元镇外西街271号),1913—1915年,法国籍莫神父、董神父负责修建。占地20210平方米,建筑面积3180平方米。由教堂主体楼、神父楼和教会学校三部分组成,为重庆教区造艺最为杰出的教堂建筑群之一,以若望为主保,今为荣昌天主教爱国会驻堂。2000年,荣昌区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目录

历史沿革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宗教活动停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宗教政策,重庆市天主教两会先后资助20.7万元、重庆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资助8万元、荣昌县财政、建委、统战部等相关部门共资助2.8万元、天主教自筹部分资金,对教堂房屋排危修缮,钟楼顶部重建,修复圣像,添置经凳,安装祭台,整治环境,恢复原貌。

教堂为哥特式建筑,高15米,长39米,宽18米,雄伟、挺拔、壮观。堂内,上部圆形拱顶,西方特色浮雕。6根八棱砖柱分列两旁,砖柱直径70厘米。祭台正中奉若望塑像,左边奉圣母玛利亚塑像,右边奉耶稣塑像。若望圣像上方以罗马文字书天主教十诫;左面Ⅰ、Ⅱ、Ⅲ为十诫中的前三诫,右面Ⅳ—X为十诫中的后七诫。祭台框塔内为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苦像。左右两壁墙体挂耶稣苦路14处油画。附属房屋为中西合璧式。

1980年12月8日,开始了筹备复堂的各项工作。1984年12月12日,荣昌县人民政府批准天主堂正式对外开放。开放初期,由覃友灵神父代管,随后,刘文明、汪启伦、刘贤源、夏伟等司铎任本堂神父。

1998年,荣昌县政府(荣府发[1998]433号)文,将天主堂列为文物保护单位。上百年的五棵银杏树和两棵罗汉松树也被列为文物保护之列。2004年,县政府将天主堂确定为“魅力荣昌一日游”重要旅游观光景点之一。2009年12月15日,重庆市人民政府将荣昌天主堂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后,每年接待国内外前来朝圣、参观的信徒、游客数千人次。法国包神父、香港董神父,以及随重庆市援外军官培训团前来的柬埔寨、坦桑尼亚信徒军官参观后十分赞赏。2012年,获市民宗委授予的“和谐寺观教堂”称号。

1984年,信徒1200余人;2015年,信徒4500余人。

教堂简介

荣昌天主堂具有典型的哥特式建筑特征,房顶上竖立着十字架,大门门额书“真道惟一”4个大字,大门楹联“宣人宣义聿昭拯济大权衡,无始无终先作形声真主宰”为清康熙皇帝题联,荣昌人林之彬书,蓝振栋镌刻。大门前为3000平方米的广场。

教堂系砖、木、石结构,墙体基部青条石砌0.44米高,上部砖砌,顶盖小青瓦。左右墙体上有8孔窗户,窗高约3米,宽1.6米,上部为半圆形,下部条木方格嵌白色玻璃。前端是五层钟楼,原楼高80米,遭暴风雨袭击和雷击后,部分垮塌。修复后高度49米。钟楼中上部装置巨型齿轮钟和大型吊钟,报时声闻数里。

历任神父

法国籍:范若瑟—董若望—高连城—马弼乐—兰名德—詹若瑟—荣伯多禄—华芳济—高嘉烈—季伯吉—牟甫泽—杜志高—刘、黄—(以下中国籍)覃莅中—石道义—杨培园—覃友灵。

1991—2015年:刘文明(1991—1997)—汪启伦(1997—2003)—刘贤源(2003—2008)—夏伟(2008—2016)

历任爱国会主任

李富谦(1981-1986) 罗泽贵(1986-1991) 刘文明(1991-1997) 汪启伦(1997-2003) 刘贤源(2003-2008) 夏伟(2008-2016)

弥撒时间

每天早上8:00

哥特式教堂

哥特式教堂是伴随着市民社会的崛起而迅速流行起来,成为城市公共生活的中心。其特点是尖塔高耸,在设计中利用十字拱、立柱、飞券以及新的框架结构支撑顶部的力量[1],使整个建筑高耸而富有空间感,再结合镶嵌有彩色玻璃的长窗,使教堂内产生一种浓厚的宗教氛围。

哥特式教堂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第一座哥特式教堂是1143 年在法国巴黎建成的圣丹尼教堂,其四尖券巧妙地解决了各拱间的肋架拱顶结构问题,有大面积的五颜六色的花窗玻璃,有些呈三角形,有些则为圆形,我们叫它玫瑰窗。这种建筑则为以后许多教堂所效仿。最著名的哥特式教堂有巴黎圣母院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2]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