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不良
營養不良,(英語:malnutrition )是一個描述健康狀況的用語,由不適當或不足飲食所造成。通常指的是起因於攝入不足、吸收不良或過度損耗營養素所造成的營養不足,但也可能包含由於暴飲暴食或過度的攝入特定的營養素而造成的營養過剩。如果不能長期攝取由適當數量、種類或質量的營養素所構成的健康飲食,個體將營養不良。長期的營養不良可能導致飢餓死亡。[1]
因為缺乏充足的營養素以維護健康身體功能,營養不良經常發生在經濟落後的發展中國家。然而不適當的節食、暴飲暴食或缺乏平衡的飲食而造成的營養不良,經常在經濟發達的國家中被觀察到(可由肥胖症增加程度而顯示出來)。
目錄
營養不良病因
餵養不當
長期攝食不足,如母乳不足又未能及早添加輔食。人工餵養者,食物的質和量未能滿足需要,如乳類稀釋過度,或單純用澱粉類食品餵哺。突然斷奶,嬰兒不能適應新的食品等。
飲食習慣不良
飲食不定時、偏食、反芻習慣或神經嘔吐等。
疾病因素
疾病影響食慾,妨礙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利用,並增加機體的消耗。易引起營養不良的常見疾病有遷延性嬰兒腹瀉、慢性腸炎或痢疾、各種酶缺乏所致的吸收不良綜合徵、腸寄生蟲病、結核病、麻疹、反覆呼吸道感染、慢性尿路感染等,某些消化道先天畸形(如唇裂、齶裂、先天性肥大性幽門狹窄或賁門鬆弛等)和嚴重的先天性心臟病均可致餵養困難,某些遺傳性代謝障礙和免疫缺陷病也可影響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利用。
早產和雙胎易引起營養不良,宮內感染,孕母疾病或營養低下,胎盤和臍帶結構與功能異常均可導致胎兒營養不足和宮內生長阻滯,為嬰兒營養不良的先決條件。重度營養不良大多由於多種因素所致。[2]
營養不良臨床表現
常有兩種典型症狀。一種為消瘦型,由於熱能嚴重不足引起,小兒矮小、消瘦,皮下脂肪消失,皮膚推動彈性,頭髮乾燥易脫落、體弱乏力、萎靡不振。另一種為水腫型,由蛋白質嚴重缺乏引起,周身水腫,眼瞼和身體低垂部位水腫,皮膚乾燥萎縮,角化脫屑,或有色素沉着,頭髮脆弱易斷和脫落,指甲脆弱有橫溝,無食慾,肝大、常有腹瀉和水樣便。也有混合型,介於兩者之間。並都可伴有其他營養素缺乏的表現。
體格測量
體格測量是評估營養不良最可靠的指標,目前國際上對評價營養不良的測量指標有較大變更,它包括三部分。
- 體重低下兒童的年齡性別體重與同年齡同性別參照人群標準相比,低於中位數減2個標準差,但高於或等於中位數減3個標準差,為中度體重低下,如低於參照人群的中位數減3個標準差為重度體重低下,此指標反映兒童過去和(或)現在有慢性和(或)急性營養不良,單憑此指標不能區分屬急性還是慢性營養不良。
- 生長遲緩兒童的年齡性別身高與同年齡同性別參照人群標準相比,低於中位數減2個標準差,但高於或等於中位數減3個標準差,為中度生長遲緩,如低於參照人群的中位數減3個標準差為重度生長遲緩,此指標主要反映過去或長期慢性營養不良。
- 消瘦兒童的身高和體重與同年齡、同性別參照人群標準相比,低於中位減2個標準差,但高於或等於中位數減3個標準差,為中度消瘦,如低於參照人群的中位數減3個標準差為重度消瘦,此指標反映兒童近期急性營養不良。
營養不良診斷標準
- 病史有較長期的膳食攝入不足,餵養不當,消化系統疾病,慢性消耗性疾病或低出生體重史。
- 分型表現能量營養不良者以消瘦為特徵,蛋白質營養不良者以水腫為特徵,既有體重明顯下降又有水腫者為混合型。
- 臨床分為三度Ⅰ度體重減低15%~25%,腹部皮褶厚度為0.8cm~0.4cm;Ⅱ度體重減低25%~40%,腹部皮褶厚度<0.4cm;Ⅲ度體重減低>40%,腹部皮褶消失。
- 合併症常合併貧血、維生素A、B族和C缺乏及鋅缺乏;重者生長發育停滯,全身各臟器和免疫功能紊亂。
營養不良檢查
營養不良是由於熱量或蛋白質不足而致的慢性營養缺乏症,多見於嬰幼兒期。隨着人民生活不斷提高,營養不良發病率已顯著下降。目前所見營養不良多為嬰兒期餵養方法不當或疾病因素所造成,而且程度多較輕。
血糖和膽固醇水平下降,白蛋白、總蛋白量減低,轉鐵蛋白較白蛋白減低更敏感,甲狀腺素結合前白蛋白,血漿銅藍蛋白均減低,鹼性磷酸酶下降。
營養不良診斷
應掌握小兒的膳食攝入情況,飲食習慣,進行膳食調查以評價蛋白質和熱能的攝入情況,有無影響消化、吸收、慢性消耗性疾病存在,並了解家庭的一般狀況,家屬的生長模式、家長的身高、體重和對孩子的關心程度。
營養不良預防
- 加強營養指導
- 鼓勵母乳餵養,母乳不足或無母乳者,應補以含優質蛋白的代乳品牛、羊奶、豆漿、魚肉等,防止單純以澱粉類食品、煉乳或麥乳精餵養。較大兒童應注意食物成分的正確搭配,適當供應肉、蛋、豆製品,補充足夠的蔬菜。
- 積極防治疾病
- 預防傳染病,消除病灶,矯治先天畸形等。
- 良好習慣
- 重視體格鍛煉,糾正不良衛生及飲食習慣,飲食定時,保證充足睡眠。
營養不良治療方法
要避免孩子營養不良,最好辦法是積極做好預防。嬰兒在6-7個月內最好實行母乳餵養,按時增添輔食,做到飲食多樣化。給予高熱量、高蛋白、含維生素豐富的食物。同時,要積極治療各種慢性病及胃腸疾患,預防各種疾病的發生 。
營養不良中醫治療方法
本病的治療以顧護脾胃為主,消導、殺蟲、清熱為輔。病初氣虛未甚,積滯內停,應以消導為主,兼顧正氣。病之中期,應權衡虛實輕重,標本主次,或先補後攻,或先攻後補,或攻補兼施。後期純虛無實,則應以補益為主,但不宜峻補、大補。此外,尚可採用外治法配合治療。[3]
中藥治療
- 積滯傷脾 治法:調和脾胃,益氣助運。方藥:資生健脾丸加減。黨參、白朮、茯苓各12g,薏苡仁、神曲、麥芽各1Og,枳殼、厚朴、焦楂各6g,黃連2g。能食善飢加胡黃連、丹皮;性情煩急加鈎藤;腹脹噯氣加雞內金。
- 脾虛氣弱 治法:消積理脾,和中清熱。方藥:疳積散加減。黨參、白朮、茯苓各15g,青皮、陳皮各1Og,胡黃連、使君子各6g,砂仁3g。腹脹膨起加大腹皮、木香、枳實;大便下蟲加檳榔、蕪荑;煩躁性急加鈎藤、牡蠣、石決明。
- 氣血兩虛 治法:補益氣血,健脾溫陽。方藥:八珍湯加減。黨參、熟地、白朮、茯苓各15g,當歸、白芍、神曲各1Og,麥芽、川芎、炙甘草各6g。口乾欲飲加烏梅、麥冬、石斛;面?肢冷,大便稀溏者,去熟地、白芍,加炮姜、附片。中成藥:
- 參術健脾丸:具有益氣健脾,消食導滯的功效。適用於營養不良屬脾胃虛弱,運化失司者。1~3歲每次1.5g,3~6歲每次3g,6歲以上每次6g,每日3次。
- 開胃理脾丸:具有健脾開胃,消食化滯的功效。適用於營養不良屬脾胃虛弱,食積內停者。1~3歲每次1/4丸,3~6歲每次1/3丸,6歲以上每次1/2丸,每日3次。
- 啟脾丸:具有健脾和胃,消食止瀉的功效。適用於營養不良屬脾胃虛弱,傷食腹瀉者。1~3歲每服1/2丸,3~6歲每服1丸,6歲以上每服2丸,每日2~3次。
- 資生丸:具有健脾化濕,消食止瀉的功效。適用於營養不良屬脾胃虛弱,濕阻中焦者。1~3歲每服0.5~1g.3~6歲每服1~2g,6歲以上每服2~3g,每日3次。
- 人參健脾丸:具有健脾養胃,消食除脹的功效。適用於營養不良屬脾胃虛弱者。1~3歲每服1/2丸,3~6歲每服1丸,6歲以上每服2丸,日服2次。
營養不良專方,驗方
- 磨積散:雞內金30g,生谷芽30g,焦麥芽30g,生黃芪25g,胡連12g,五穀蟲30g,蜣螂30g。共研細面。每晚服3~6g,以紅糖水調服。用於營養不良屬脾虛食積者。
- 加味三甲散:制鱉甲15g,制龜板15g,炮山甲15g,雞內金15g,炒大白15g,砂仁6g,番瀉葉1.5g。共為細面。1歲以內每服0.5~1g,1~3歲每服1.5~2g,3~6歲每服2.5g,日服3次。用於營養不良屬積滯傷脾者。
- 八仙膏:雞內金9g,焦山楂9g,神曲9g,麥芽9g,懷山藥9g,芡實9g,薏苡仁9g,蓮子肉9g。焙乾共研細面,加入麵粉500g,芝麻1OOg,紅糖50g,烙焦餅食用,量不限。逞用於營養不良屬脾胃氣虛,食滯內停者。
- 羊肝散:鮮羊肝500g,白朮、海螵蛸各150g,茯苓、淮山藥、雞內金各1OOg,甘蓽30g。羊肝蒸熟曬乾炒黃,海螵蛸去硬皮切成蠶豆大炒黃,余藥均以文火炒黃,共為細末。1~2歲每服2~3g,3~4歲每服4~5g,5~6歲每服6g,日服2~3次。用於治療小兒重度營養不良。
視頻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