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葡萄霜霉病

葡萄霜霉病

葡萄霜霉病
原圖鏈接

葡萄霜霉病是由葡萄生单轴霉侵染所引起的、发生在葡萄上的一种病害。葡萄霜霉病只危害葡萄地上部幼嫩组织,如叶片、新梢、花穗和果实等。

葡萄霜霉病是葡萄的主要病害。生长早期发病可使新梢、花穗枯死;中、后期发病可引起早期落叶或大面积枯斑而严重削弱树势,影响下年产量。病害引起新梢生长低劣、不充实、易受冻害,引起越冬芽枯死。 葡萄霜霉病在葡萄产区广泛发生,是中国第一大葡萄病害,每年都会给果农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失,个别多雨年份还会造成病害的爆发和流行,致使叶片早期脱落或焦枯,植株生长不良,果实产量、品质降低。

葡萄霜霉病的防治方法有农业防治和药剂防治。主要以清除病残体,减少病菌来源为主。生长季节或休眠季节将枯枝、落叶、病枝条、病果进行清理,集中深埋或烧毁。降低果园湿度:雨季排水,使架面通风透光,改进灌溉设施,及时中耕除草,最好实行避雨栽培。

目录

基本信息

中文名:葡萄霜霉病

病 原:葡萄生单轴霉

 
葡萄霜霉病症状
原圖鏈接

为害作物:葡萄

为害部位:叶片、新梢、花穗和果实等

病原特征

葡萄霜霉病的病原为葡萄生单轴霉(Plasmopara viticola (Berk. & Curt.) Berl.&. de Toni),属鞭毛菌亚门。

形态特征

葡萄生单轴霉菌丝管状,多细胞核,直径8-10微米,病原以吸盘凹入细胞壁而被包住,然后进入细胞吸收养料。病菌形成孢子囊进行无性繁殖。孢子囊椭圆形,透明,大小为(12.6-25.2)微米×(1.2-16.8)微米,着生在树枝状的孢囊梗上(长140-780微米)。每个孢子囊产生4-8个游动孢子,有双鞭毛,能游动。它从孢子囊顶端乳突状的开口游到外面的水中,或者直接穿破孢子囊壁游出。孢囊梗自叶片病组织反面的气孔抽出,或从果粒皮孔抽出,4-6枝,呈束状,无色,单轴分枝3-6次,分枝处呈直角,分枝末端有2-3个短的小梗,圆锥状,末端钝,孢子囊即着生在小梗上。孢囊梗在较潮湿的条件下生长较长。游动孢子单细胞,呈肾形,大小(7.5-9)微米×(6-7)微米,鞭毛在游动孢子扁平的一侧长出,长30微米。游动孢子经数分钟至半小时后,停止游动,生出芽管。在寄主组织内的各个游动孢子所形成的菌丝进行原生质融合,产生异形核菌丝体。卵孢子有性繁殖在寄主组织,主要是叶部病斑的海绵状组织中进行,偶尔也在栅栏组织中繁殖,在这些组织中形成卵孢子。夏天菌丝顶端膨大,分化成精子器和藏卵器,两者融合,形成卵孢子。卵孢子直径20-120微米,由两层壁膜包藏,并由皱缩的藏卵器壁覆盖着。春天卵孢子在游离水中萌发,产生1个细芽管,偶尔也产生两个芽管,芽管长度不一,宽2-3微米。芽管萌发,产生梨形孢子囊,大小28微米×36微米,每个孢子囊形成30-60个游动孢子。

生理特性

葡萄霜霉病病菌不能用人工培养,对病菌的生长适温了解不多,但已查明,气温在30℃以上,寄主组织内的菌丝生长受抑制;13℃以上,病叶形成薄壁孢子囊,22-24℃;湿度95%以上时大量萌发。孢子囊形成温度为9-36.8℃,最适温度为18-22℃。黑暗环境有利于孢子囊的形成。孢子囊是起传染作用的重要器官。游动孢子在12-23℃经24小时萌发。卵孢子萌芽适温为16-24℃。

为害症状

葡萄霜霉病只为害葡萄地上部幼嫩组织,如叶片、新梢、花穗和果实等。

(1)、枝干:新梢上端肥厚、弯曲,形成的孢子逐渐变白色,最后变褐色而枯死。如果生长初期侵染叶柄、卷须、幼嫩花穗也出现同样症状,并最后变褐,扭曲或干枯脱落。

多图

(2)、叶片:病部油浸状,半透明,角型,淡色至红褐色,限于脉,病斑大小因品种或发病条件而异。发病4~5天后,病斑部位反面形成幼嫩密集白色似霜物,这是本病的特征,霜霉病因此而得名。病叶是果粒的主要侵染源。严重感染的病叶造成叶片脱落,从而降低果粒糖分的积累和越冬芽的抗寒力。

(3)、花:花穗上积聚的露水利于病菌侵染,发病小花及花梗初现油渍状小斑点,由淡绿色变为黄褐色,病部长出白色霉层,病花穗渐变为深褐色,腐烂脱落。

(4)、果实:幼嫩的果粒高度发病,感染后果色变灰色,表面满布霜霉。果粒长大到直径2cm时,不形成孢子,也就是没有霜霉状物。果粒成熟时较少发病,但感染的果梗可以传染给老果粒,病粒变褐色,但不形成孢子。白色葡萄品种感染的较大果粒变暗灰绿色,而红色品种则变粉红色,感染的果粒保持坚硬,甚至比正常果还硬,但成熟时变软。病粒易脱落,留下干的梗疤。部分穗轴或整个果穗也会脱落。[1]

侵染循环

葡萄霜霉病病原主主要以卵孢子在病组织中或随病组织在土壤中越冬。卵孢子条件适宜时产生孢子囊,孢子囊释放游动孢子,游动孢子通过雨水传播到葡萄植株上,成为春天的最初传染源。孢子由气孔侵入寄主组织,经潜育期发病,又产生孢子囊,进行再侵染。

发病条件

1、园地有霜霉病病原菌。上年度霜霉病病原菌,主要以卵孢子在落叶中越冬。冬季雨雪多、大雪覆盖的地区和年份,霜霉病越冬基数高。卵孢子在自由水温度达到11℃时萌发,产生孢子囊,孢子囊释放游动孢子,游动孢子通过雨水飞溅传播到葡萄上,成为春天的最初传染源,又产生孢子囊,进行再侵染。

2、湿度和水分是发病的主要因子。孢囊梗、孢子囊的形成,需要95%~100%湿度。霜霉病的发生及发生程度是由湿度和水分决定的。任何使水分和湿度增加的因素,都会导致霜霉病发生。潮湿的冬天,卵孢子越冬基数(成活率)高;潮湿的春天导致发生早;夏季雨水不但提供了爆发的条件,而且会刺激新梢、幼叶的生长和组织含水量的增加,使植株更加感病(抗病性降低),从而导致病害流行和大爆发。春、夏季节雨水、多雾、露水多,成了诱发本病的主要原因。

3、温度。霜霉病发生的最适宜温度为22~25℃,一般在10~30℃,高于30℃或低于10℃都会抑制霜霉病的发生。在初夏、秋季雨水多、温度又适宜,因而也就成了霜霉病的高发季节。

霜霉病的侵染一般发生在早晨。自侵染到发病(出现症状)需要4天,但由于叶片的老化程度不同、品种不同、温度和湿度不同,出现症状前的潜育期长短也会有区别,一般为4~13天,甚至超过20天。[2]

防治方法

1、品种选择。葡萄霜霉病发病严重的地区,如南方产区可以适量栽种抗病品种,比如夏黑美人指白罗莎等。建议栽抗病能力强的美洲系葡萄品种,以砧木来进行嫁接种植。

2、修剪清园。葡萄霜霉病以在*壤中越冬,因此冬季修剪时,可重点剪除残留病枝、病叶等,然后将其运到果园外集中掩埋或烧毁,谨防带病落叶入*越冬,由此减少虫源基数。

3、栽培模式。葡萄种植面积较大,果农可采用避雨栽培模式,这样可以调整葡萄成熟期,缓解销售压力,另一方面也可以降低园内*壤水分以及空气湿度,减轻葡萄霜霉病的发生以及危害。

4、田间管理。田间管理可通过增加有机肥施用量,加强水分管理,维持田间小气候环境,另外果实方面可以推广套袋技术,果袋选择透气性、透光性好的玻璃纸袋,以此减少病菌的侵染,达到果粒整齐、商品性好、经济价值高的目的。

5、化学药剂防治。葡萄霜霉病化学防治主要分两个阶段,预防可以喷施保护性杀菌剂,比如1:1:200波尔多液或者78%科博600-800倍液,应从葡萄萌芽后10天开始,每隔10-15天喷施一次,一直至果实套袋为止。 若是葡萄已经出现了霜霉病危害,可喷施内吸性杀菌剂,比如80%烯酰吗啉、72%霜霉威水剂或者氰霜唑等药剂,此时喷施应该根据病情来确定喷施周期,通常7天喷施一次。[3]


相关视频

葡萄霜霉病的防治

增威赢绿葡萄霜霉病的预防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