葵涌
葵涌 |
---|
|
葵涌(Kwai Chung)位於香港新界西南,是荃灣新市鎮的一部份,屬規劃署定義的都會區(香港市區)範圍之內。在香港行政區劃中,曾經為荃灣區,葵涌後來與青衣島一同分拆,組成葵青區。葵涌可以再細分為上葵涌、中葵涌及下葵涌,住宅主要集中在上葵涌及下葵涌,較多大型的公共房屋及私人住宅,人口比較稠密,而工貿區則主要集中在中葵涌一帶。
葵涌一直是香港的工商業重鎮,其中葵涌貨櫃碼頭為全球吞吐量第六大的貨櫃碼頭,有大量公司在此設立辦事處,同時亦有不少公共屋邨及居屋。
目录
歷史
葵涌的歷史最少可以追溯到明朝時設立的「葵涌海澳」,其東面為官富巡檢司,西面則為屯門海澳。正德年間,正值歐洲大航海時代,往東方發展的葡萄牙王國在屯門地區建立葡属屯門殖民地,亦曾滋擾「葵涌海澳」一帶,直至屯門海戰被明軍擊退為止。
葵涌的原居民村落以客家人為主,明朝永曆年間王崇熙所編的《新安縣志·都里》中的「官富司管轄村莊」記載有「葵涌子」(葵涌)、「淺灣」(荃灣)、「青衣」及「長沙灣」等。
至1898年,葵涌一帶隨新界被租借給英國成為香港殖民地的一部份。
葵涌於1960年代前甚少發展,直到荃灣衛星城市逐漸開發,住宅群擴展至葵涌一帶。加上政府亦於1970年代初興建葵涌貨櫃碼頭,使葵涌得以發展迅速。本來屬於荃灣區一部份的葵涌,亦於1985年聯同青衣島分拆出葵青區,而城門隧道則成為往來新界東之主要幹道。
自從1990年代起,前香港政府開始興建赤鱲角新機場。作為新機場配套基建之一的青嶼幹線,途經葵涌、青衣一帶,令葵青區的社區面貌,起了很大的轉變。人口結構方面,大批自1960年代至1970年代遷入的市民續漸老化,出現人口老化問題。
人口結構
香港1970年代工業發展蓬勃,吸引不少來自巴基斯坦、印度及尼泊爾的單身男子來港打工,寄錢回鄉養家。由於葵涌鄰近貨櫃碼頭,並有不少船務工場,加上工廠區內紗廠及其他工業,從而為他們提供了大量工作機會。部份南亞人為節省交通費,加上附近租金便宜,他們會合租一個單位,在葵涌與石籬交界的屏麗徑一帶聚居,慢慢形成一個社群。到現時已經是家庭的第二代,土生土長的香港人。
商業中心
葵涌由於原來屬於荃灣區,亦是荃灣新市鎮的一部份,本身並無像其他新市鎮般有稱為市中心的地帶。但隨著葵涌脫離荃灣區,區內亦多了屬於自己的公共設施,例如以「葵青」為名的葵青劇院。而港鐵葵芳站一帶,連同附近葵盛游泳池、葵涌運動場、南葵涌賽馬會診所,當中包括兩個人流量極高購物中心:新都會廣場和葵涌廣場,亦儼如成為了葵涌市中心。
區內屋苑
區內辦公室
酒店
以荃灣命名,但在葵涌的酒店:
區內工廠
1970年代香港工業發達,工廠區內設紗廠及其他工業提供大量工作機會。隨著中國大陸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大量廠商將廠房北移至中國大陸,各類創意文化產業紛紛進駐空置的工廈單位,例如創意媒體100毛的工作室設於同珍工業大廈。
公共屋邨
葵涌建有多個公共屋邨,大多由1964年至1970年代中發展,部份在1991年至2008年重建。其中葵涌邨是荃灣新市鎮及葵青區最大公共屋邨。
區內名校
區內中學
區內醫院
區內圖書館
區內運動設施
交通
參考文獻
- ↑ 街知巷聞﹕屏麗徑——巴基斯坦裔之窩 工業遷 情常在. 《明報》. 2016年4月24日 [2016年4月24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4月27日).
- ↑ 荃灣荃灣街市街 — 黃大仙及九龍城. [2017-1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29).
- ↑ 荃灣荃灣街市街 — 何文田. [2017-1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21).
- ↑ 佐敦道寧波街 — 荃灣福來邨. [2017-1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12).
- ↑ 旺角朗豪坊 — 荃灣福來邨. [2017-1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03).
- ↑ 荃灣福來邨 — 灣仔站. [2017-1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