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疆聯合自治政府
蒙疆聯合自治政府是大日本帝國於1939年—1945年間在今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和河北省(當時中華民國的察哈爾省[1] 和綏遠省)、山西省一部分等日軍佔領區成立的一個傀儡政權。
目錄
背景
1933年4月28日李守信按照日軍關東軍的指令進犯熱河鄰近的察哈爾地區。次日,佔領察哈爾重鎮多倫。同年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收復多倫。同年8月李守信部再度攻占多倫後,以多倫為中心,於9月22日建立了察東特別自治區,由李守信任行政長官,懸掛日本國旗。
1933年7月,內蒙古德穆楚克棟魯普親王 (德王) 集合了西蒙各旗王公召開了第一次自治會議,向南京國民政府通電請求自治。8月,再次致電南京國民政府,宣布西蒙準備成立自治政府。蔣介石為防止德王投靠日本,乃同意成立直屬國民政府行政院的蒙古地方自治政務委員會。
由於委員長雲端旺楚克年老多病,副委員長沙克都爾扎布、索諾木喇布坦未到任,蒙政會的大權從一開始就落入德王手中。蒙政會成立後不久,德王不滿足於現狀,又兼日本關東軍的策動及提供槍彈與經費支持,德王乃同關東軍密切接觸,商議成立「蒙古國」事宜。為了防止西蒙全境被德王交給日本,南京國民政府乃於1936年1月25日下令將蒙政會分為兩部分,分別組織綏遠省境內蒙古各盟旗地方自治政務委員會和德王管轄的察哈爾省境內蒙古各盟旗群地方自治政務委員會。
1935年12月,李守信部在日軍的支援下,攻占了察東的張北縣、寶昌縣、康保縣、尚義縣、沽源縣、商都縣、化德縣、崇禮縣等8縣,並控制了察東的正藍旗、鑲白旗、正白旗、正紅旗、鑲黃旗、太僕寺旗、明安旗、商都旗等8旗,在張北縣建立了李守信的蒙古軍司令部和日本特務機關。德王隨即同李守信合作,於1936年2月1日,在張北縣舉行察哈爾盟公署成立典禮,察哈爾部的蒙古人8旗遂為德王控制。1936年2月10日,德王在蘇尼特旗的王府舉行「蒙古軍總司令部」成立儀式,並作為成吉思汗30世子孫宣讀誓詞,稱「誓願繼承成吉思汗偉大精神,收復蒙古固有疆土,完成民族復興大業」。日本關東軍參謀長西尾壽造到會祝賀,並稱「日蒙攜手,親密合作」。1936年5月12日,德王在德化市(由原化德縣改名而成)組成蒙古軍政府,正式使用成吉思汗紀年(當年為731年),以藍地紅黃白條旗為該政府的旗幟,同時還成立了以村谷彥治郎為主任的日本顧問部。
1937年七七事變後,中日戰爭全面爆發。日本關東軍隨即組編東條英機指揮的察哈爾兵團(又稱東條兵團),進攻察哈爾省、綏遠省等省,於1937年8月12日越過長城,1937年8月27日侵占察哈爾省張家口,9月4日成立察南自治政府;1937年9月13日侵占山西省大同市,10月15日成立晉北自治政府;1937年10月14日侵占了歸綏,1937年10月17日侵占了包頭。東條兵團的軍事行動,是日本關東軍對蘇聯與外蒙古的軍事戰略的一部分。1937年10月27日,蒙古軍政府遷入歸綏,更名為蒙古聯盟自治政府,以歸綏為首府,並將歸綏更名為厚和豪特特別市(厚和豪特後簡化為厚和),與包頭特別市及巴彥塔拉盟(後來設立)、察哈爾盟、錫林郭勒盟、烏蘭察布盟、伊克昭盟等5盟隸屬蒙古聯盟自治政府政務院管轄。
經過日本關東軍與華北方面軍妥協,1937年12月27日,以駐大同的日本陸軍第26師團為主,成立日本陸軍駐蒙兵團,直屬日本軍部大本營,負責內蒙古、察南、晉北地區之警備任務。1938年7月4日,駐蒙兵團改編為駐蒙軍,並且編入華北方面軍戰鬥序列。駐蒙兵團與駐蒙軍一直實際操控當地的傀儡政權即察南自治政府、晉北自治政府、蒙古聯盟自治政府。<ref>秦郁彥編『日本陸海軍總合事典』第2版、東京大學出版會、2005年。
1937年11月22日,察南自治政府、晉北自治政府、蒙古聯盟自治政府在張家口簽訂《關於設立蒙疆聯合委員會的協定》,正式成立了蒙疆聯合委員會。該《協定》稱:「蒙古聯盟自治政府、察南自治政府、晉北自治政府認為在蒙疆方面利害休戚相同,有必要對相互關聯的重要事項進行協議統制,為此決定設立聯合委員會。」
成立與瓦解
1939年9月1日,日本駐蒙軍把漢族占優勢的傀儡政權察南自治政府和晉北自治政府與蒙古聯盟自治政府合併,成立蒙疆聯合自治政府,首都遷至張家口,並將張家口改為直屬蒙疆的張家口特別市。政務院下設總務、財政、保安、民政、畜產、交通、教育、司法等部。日本最高顧問是金井章次。1940年汪精衛政權在南京成立後,在名義上擁有蒙疆,但實際上沒有管轄權。1941年8月4日對內再次改名為蒙古自治邦。並改中華民國年號為成吉思汗紀元。該政府一直與日軍及汪精衛國民政府合作,被視為日軍的傀儡政權。
這個政府消失於1945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後幾周,作為八月風暴計劃的一部分,蘇聯紅軍和蒙古人民軍對日本宣戰,攻入內蒙。1945年8月19日,德王的蒙疆政府徹底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