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原氏霞鲨
蒲原氏霞鲨 |
---|
学名 Centroscyllium kamoharai 命名者 Abe, 1966 英文名 Bareskin dogfish 别名 蒲原氏刺狗鲛、狗鲛 观赏鱼/食用鱼 否/否 最大体长 60 cm |
分类 |
纲 软骨鱼 Chondrichthyes 目 角鲨 Squaliformes 科 乌鲨 Etmopteridae 属 霞鲨 Centroscyllium |
蒲原氏霞鲨,体柔软光滑,躯干部粗壮,向后渐细;头宽扁;尾柄短,稍侧扁;吻短而平扁,眼前吻长短于或等于眼径,前端宽圆;眼大,椭圆形,眼径约等于或大于眼间距的1/2,无瞬膜或瞬褶;鼻孔大,斜列,距吻端远比距口裂为近,前鼻瓣呈尖三角形,后鼻瓣具舌形构造,尖端指向内侧;口裂宽,弧形,口宽大于口前吻长,吻长小于或约等于1/3口宽,口角具唇褶;齿细小密列,上下颚齿同型,具3齿头,每侧约26-28齿。
目录
鳍及颜色
喷水孔较大,卵圆形,位于眼后上方,前缘有一瓣膜可开闭;第一鳃裂稍小和第五鳃裂稍大,其馀约等大,下部转入腹面;盾鳞甚小,细针状,具星状多边形基板,体侧盾鳞极稀疏,皮肤几乎裸露,少许盾鳞散布于鳍的基部。背鳍二枚,各具一硬棘,硬棘明显,两侧各具一沟槽;第一背鳍,起点位于胸鳍末端稍后上方,硬棘稍短,背鳍基底长为垂直高的二倍馀,上角钝圆,下角尖;第二背鳍稍大于第一背鳍,起点位于腹鳍基底近中后部上方,硬棘微弯,鳍长明显大于第一背鳍硬棘;两背鳍间距约等于吻端到第二鳃裂之距离;尾椎轴稍上翘,尾柄无尾前凹洼,上叶发达,后缘具一缺刻;第二背鳍基底末端到尾鳍上叶起点之距离约等于眼睛到第三鳃裂之距离;腹鳍稍大于背鳍,距尾鳍前端远比距胸鳍为近,外角钝圆,后角尖突;鳍脚圆柱形,后端尖突弯向腹面;胸鳍小,外角和内角圆;胸鳍与腹鳍间距大于两背鳍间距,并小于吻端到第一背鳍起点的距离。
体黑褐色。[1]
栖地环境及深度
深海、砂泥底。栖息深度730 - 1200公尺
主要生活于大陆棚斜坡水域之深水小型鲨。一般被发现于水深730公尺以上之,水域。雌鲨性成熟长42-44公分。 [2]
分布
繁殖
它的生物学特性少为人知; 可能卵胎生的.(参考文献 6871)
保育
无危 (LC) ; Date assessed: 24 June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