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蔡邕(133年[1]-192年),字伯喈,陳留圉(今河南杞縣南)人,中國東漢末年名士。東漢著名才女蔡琰(文姬)之父。

蔡邕
東漢官員、文學家
姓名 蔡邕
伯喈
封爵 高陽鄉侯
出生 133年
豫州陳留
逝世 192年

文集:

  • 《蔡中郎文集》(十卷,外傳一卷)

目錄

生平

蔡邕博學多才,好辭章、數術、天文,精通音律,尤擅書法,發明飛白書漢獻帝時曾拜左中郎將,故亦稱「蔡中郎」。據史書可推測出來的有兩女一子,其中只有長女蔡琰有記載姓名,字昭姬,因犯諱(司馬昭的諱字)《後漢書》記為蔡文姬,有名字記入史書,亦有文才。還有一女嫁給上黨太守羊衜,史書上沒留下名姓,但所生二子一女,大兒子早夭,女兒羊徽瑜嫁給司馬師,史書上稱為「景獻羊皇后」、「弘訓太后」[2];小兒子羊祜大大有名;蔡邕之孫蔡襲關內侯,可見蔡邕有子,但名不詳[3]。或然孫子和兒子根本沒有[4]

東漢靈帝熹平四年,蔡邕等上奏請求正定六經文字,得到許可。蔡邕親自用丹砂將經文書寫於石碑,再命工匠鐫刻,立於太學門外。這就是熹平石經

靈帝後期,蔡邕不容於內寵,乃亡命江海十二年[5],隱居於吳郡治所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一段時間,之後回到中原[6]。有一次,他聽到一塊桐木在火中爆裂的聲音,趕快把它揀出來做成琴,音色非常美妙,而琴尾已焦,這就是焦尾琴

董卓專權,強令蔡邕出仕,最初蔡邕不肯,董卓威脅他說,「我力能族人」(滿門抄斬),於是蔡邕趕忙坐牛車,從家鄉[7]前往洛陽報到,後拜左中郎將。封高陽鄉候,頗受重用,「卓重邕才學,厚相遇待,每集燕,輒令邕鼓琴贊事。」[8]期間大臣王允經常和蔡邕商討,但王允常常辯論不過蔡邕,心裡感到不滿[9]董卓被殺,蔡邕傷感其遇,被司徒王允下獄,公卿們都惋惜蔡邕的才學,勸王允赦免蔡邕,太尉馬日磾(音密低)對王允說:「伯喈曠世逸才,多識漢事,當續成後史,為一代大典。且忠孝素著,而所坐無名,誅之無奈失人望乎?」王允曰:「昔武帝不殺司馬遷,使作謗書,流於後世。方今國祚中衰,戎馬在郊,不可令佞臣執筆在幼主左右,後令吾徒並受謗議。」邕遂死獄中[10]


家世

本家

  • 祖父
蔡攜,字叔業,有周之冑。漢順帝時「以司空高第遷新蔡長」 。
蔡棱,字伯直,東漢新蔡長。
袁氏,東漢司徒袁滂[11]袁渙姑母[12]
  • 孫 或是 從孫[13]
蔡襲,關內侯
蔡充別傳》載蔡充祖父蔡睦也是蔡邕之孫。但根據《晉書·蔡豹傳》,蔡睦應為蔡邕叔父蔡質孫,即蔡邕堂侄,《蔡充別傳》誤。[14]
  • 外孫
羊承,早夭
羊祜,西晉太傅
羊徽瑜,晉景帝司馬師

宗親

  • 六世祖
蔡勳,字君嚴,好黃老之學,西漢平帝時為郿令。王莽篡漢初,不願出仕王莽所立新朝而遁山隱居。
  • 叔父
蔡質,字子文,靈帝時任衛尉,以罪下獄死。曾撰《漢官典職儀式選用》若幹篇,簡稱《漢官典儀》,雜記漢代官制及上書、謁見等儀式。
  • 堂兄弟
蔡谷,蔡邕在董卓麾下任官時向他商議辭官避居兗州一事。
  • 堂侄
蔡睦,蔡質之孫,遷徙宗族避居考城。

相關逸事

  • 蔡邕有很高的音樂水平,一些著名樂器都是出自他手,例如焦尾琴柯亭笛等。
  • 曾於《曹娥碑》背面題八字隱語「黃絹幼婦,外孫虀臼。」[15]楊脩所道破:「黃縜乃顏色之絲也。『色』傍加『絲』,是『絶(絕)』字。幼婦者,少女也。『女』傍『少』字,是『妙』字。外孫乃女之子也。『女』傍『子』字,是『好』字。虀臼乃五辛之器也。『受』傍『辛』字,是『辤(辭)』字。總而言之,是『絕妙好辭』四字。」
  • 元代末年的著名南戲琵琶記》中,主人翁名字為蔡伯喈,陳留人,明顯指向蔡邕。

評價

  • 馬日磾:「伯喈曠世逸才,多識漢事,當續成後史,為一代大典。且忠孝素著,而所坐無名,誅之無乃失人望乎?」(《後漢書·卷六十下·蔡邕列傳第五十下 》)
  • 陸機:「彼洪川之方割,豈一等之所堙。故尼父之惠訓,智必愚而後賢。諒知道之已妙,曷信道之未堅。忽寧子之保已,效萇淑之違天。冀澄河之遠日,忘朝露之短年。」(《全晉文·卷九十九》)
  • 范曄:「意氣之感,士所不能忘也。流極之運,有生所共深悲也。當伯喈抱鉗扭,徙幽裔,仰日月而不見照燭,臨風塵而不得經過,其意豈及語平日幸全人哉!及解刑衣,竄歐越,潛舟江壑,不知其遠,捷步深林,尚苦不密,但願北首舊丘,歸骸先壟,又可得乎?董卓一旦入朝,辟書先下,分明枉結,信宿三遷。匡導既申,狂僭屢革,資《同人》之先號,得北叟之後福。屢其慶者,夫豈無懷?君子斷刑,尚或為之不舉,況國憲倉卒,慮不先圖,矜情變容,而罰同邪黨?執政乃追怨子長謗書流後,放此為戮,未或聞之典刑。」 「邕實慕靜,心精辭綺。斥言金商,南徂北徒,籍梁懷董,名澆身毀。」(《後漢書·卷六十下·蔡邕列傳第五十下 》)
  • 裴松之:「蔡邕雖為卓所親任,情必不黨。寧不知卓之奸凶,為天下所毒,聞其死亡,理無嘆惜。縱復令然,不應反言於王允之坐。斯殆謝承之妄記也。」
  • 張彥遠:「今分為三古以定貴賤,以漢、魏三國為上古,則趙岐劉褻、蔡邕、張衡曹髦楊修桓范徐邈曹不興諸葛亮之流是也。」
  • 姚鉉:「如劉向司馬遷揚子云,東京二班、崔、蔡之徒,皆命世之才,垂後代之法,張大德業,浩然無際。」(《水東日記·卷十二》)
  • 陳普:「不際明時論石渠,空將薄命仕鴻都。天公似把詞人戲,父子然臍子墜胡。」「萬歲黃金欲散時,柯亭風笛尚堪吹。一時謀卓人無數,不遣中郎一個知。」
  • 黃伯思東觀餘論》:「想文饒(劉寬)之高風,玩中郎(蔡邕)之妙楷。」
  • 王應麟:「蔡邕文,今存九十篇,而銘墓居其半。曰碑,曰銘,曰神誥,曰哀贊,其實一也。自云為《郭有道碑》,獨無愧辭,則其他可知矣。其頌胡廣、黃瓊,幾於老、韓同傳,若繼成漢史,豈有董、南之筆?」(《困學紀聞·卷十三·考史》)
  • 徐鈞:「琴遇知音始可調,卓非善聽亦徒勞。早知應聘終罹禍,罪死何如節死高。」
  • 歸有光:「賈生之通達,蔡邕之文學,張衡之精思,卓茂之循良,李膺之高節,黃憲之雅度,鄧禹之功勳,有不可一二數者。」(震川先生制科文)
  • 李贄:「今人俱以蔡邕哭董卓為非,是論固正矣。然情有可原,事有足錄,何也?士各為知己者死。設有人受恩桀紂,在他人固為桀紂,在此人則堯舜也,何可概論也?董卓誠為邕之知己,哭而報之,殺而殘之,不為過也。猶勝今之勢盛則借其餘潤,勢衰則掉臂去之,甚至為操戈,為下石,無所不至者。畢竟蔡為君子,而此輩則真小人也。」(匯評三國演義)
  • 鍾敬伯:「士為知己者死,蔡邕哭卓,未為不是。第卓非可知己人,而邕翻成知己死,哀哉!」(匯評三國演義)
  • 王夫之:「蔡邕意氣之士也,始而以危言召禍,終而以黨賊逢誅,皆意氣之為也。何言之?曰:合刑賞之大權於一人者,天子也;兼進賢退不肖之道,以密贊於坐論者,大臣也;而羣工異是。奸人之在君側,弗容不擊矣。擊之而吾言用,奸人退,賢者之道自伸焉。吾言不用,奸人且反噬於我,我躬不閱,而無容以累君子,使猶安焉,其猶有人乎君側也。君子用而不任,弗容不為白其忠矣。白之而吾言用,君子進,奸人之勢且沮焉。吾言不用,奸人不得以奪此與彼之名加之於我,而猶有所憚焉。邕苟疾夫張顥、偉璋、趙玹、蓋升之為國蠹也,則專其力以擊之可耳。若以郭禧、橋玄、劉寵之忠而勸之以延訪也,則抑述其德以贊君之敬禮已耳。而一章之中,抑彼伸此,若將取在廷之多士而惟其所更張者。為國謀邪?為君子謀邪?則抑其一往之意氣以排異己而伸交好者之言耳,庸有聽之者哉!」(《讀通鑑論》)「蔡邕之愚,不亡身而不止。」
  • 韓菼:「欒布哭彭,朱詡葬董,伯喈一嘆,未足為累。且十年亡命,三日尚書,朝廷伸國討,國士感私恩,不妨並美也。」
  • 顧景星:「始邕直言為閹待所中,囚徙朔方,赭衣抱拲,全室流離,可謂難矣。及宥還畏禍,亡命吳會,十有二年,無意功名,而且以彈琴著書終老牗下矣。使邕如梅福,長流江湖,豈不高哉?董卓擅權,辟署祭酒,補御史,遷尚書,不三日而周曆三合。伊何為者?卓蓋惜邕致天下豪傑,不加望外之榮,無以市德。故舉之髡鉗之餘,爵之卿貳之上。且邕有何功?遂封侯食五百戶、祿五十萬?夫無故之利,聖人惡之。邕初議卓不可受尚父之稱,而自出顯位,何也?今夫捕鳥者,擇其黠者以為囮,毇米為飼,濾流而飲,凡所以慰囮,靡弗至也。笯而出於野,置之叢薄之間,悲呼眾鳥,至日暮,翾然投於羅者眾矣。夫囮,未始樂為是也,而鳴致眾鳥,謂非囮罪不可也,邕,卓之囮也,邕未始樂為是也,而厚祿高位,將以風天下為邕之類者,而邕甘心受之,謂非邕罪不可。桓帝召邕鼓琴,行次偃師,稱疾而返。卓每宴集,邕輒贊事鼓琴。後遂為表薦卓,時卓已為太尉,封郿侯、進相國,廢少帝、放太后,傾逼人主。邕謂宜益隆委。厚其爵賞,豈欲卓加九錫、封安漢而已哉!然則邕死,不亦宜乎!」
  • 沈銘彝:「邕薦董卓表,極為推重,收邕時不聞以此罪之,當由王允未見此表耳,而流傳至今,為後世增一口實,才之為累如此。」
  • 蔡東藩:「蔡邕一文學士,所陳奏議,未始非守正之談,然或嫌迂遠,或涉虛浮,才有餘而忠不足,吾於邕猶有餘憾焉。但曹鸞一言而即遭掠死,國家無道之秋,固未足與陳讜論者。邕之所失,在可去而不去耳,文字之間,固無容苛求也。」

藝術形象

登場作品

影視作品

參見

參考文獻

  1. 光和元年(178年)發表的蔡邕《被收時表》「臣年四十有六,孤特一身」
  2. 晉書·后妃傳
  3. 晉書·羊祜傳
  4. 《後漢書補注續》「所謂舅子者,非必即邕之孫.雖従孫亦得蒙此稱也」
  5. 蔡邕《讓尚書乞在閒冗表》:「臣流離藏竄十有二年」
  6. 中平年間蔡邕曾經向大將軍何進推薦邊讓,並且為在此期間大量去世的名人撰寫碑文(《故太尉橋公廟碑》,《陳太丘碑》,《漢太尉楊公碑》,《司徒袁公夫人馬氏碑》,《太尉劉寬碑》等)。《後漢書·邊讓傳》:「議郎(蔡邕當時可能不是議郎)蔡邕深敬之(邊讓),以為讓(邊讓)宜處高任,乃薦於何進。」
  7. 《後漢書·蔡邕傳》:「切敕州郡舉邕詣府」
  8. 《後漢書》
  9. 《太平廣記》卷164引《商芸小說》:初司徒王允,數與邕會議,允詞常屈,由是銜邕。
  10. 《後漢書》
  11. 博物志·卷之六》蔡伯喈母,袁公妹、曜卿姑也。
  12. 太平御覽·卷五百一十三》◎宗親部三《先賢行狀》曰:蔡伯喈母,袁曜卿之姑也。
  13. 侯康《後漢書補注續》
  14. 《世說·輕詆篇》注引《蔡充別傳》曰:充祖睦,蔡邕孫也。
  15. 曹娥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