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莉·魯尼(Sally Rooney)
薩莉·魯尼(Sally Rooney) |
薩莉·魯尼Sally Rooney(1991年2月20日 - ),出生於愛爾蘭卡斯爾巴,並於那裡長大。父親供職於愛爾蘭電信公司,母親經營一間藝術中心,她還有一個哥哥和一個妹妹。
就讀於都柏林大學三一學院,並於2011年獲得學院獎學金。後轉修美國文學。
2013年,在參加歐洲大學辯論大賽時,莎莉·魯尼被評為最佳辯手。在成為作家前,莎莉·魯尼曾在餐館工作。
2014年,她開始專心寫作,在修美國文學碩士的同時用三個月完成了十萬詞的《聊天記錄》(Conversations with Friends)。
曾在歐洲大學辯論大賽中獲得最佳辯手稱號。在《紐約客》的一篇採訪中,莎莉稱自己是永遠的馬克思主義者。
「二十五歲時,莎莉.魯尼(Sally Rooney)以出道作《聊天紀錄》一鳴驚人,對比其年紀,她的寫作成就或許令人眼紅,但更重要的事實是:我們喜愛她的作品。」[1]
2018年,《正常人》入選布克獎長名單,但zui終落選。但未得布克獎zui終青睞。《正常人》的影視版權已經被BBC買下,將由《房間》的導演蘭尼·阿伯拉罕森(Lenny Abrahamson)執導。
2019年,獲「時代雜誌」次世代百大影響力人物。
目錄
作品特色
莎莉的作品刻畫了年輕世代遭遇的階級、世代、身分鴻溝及凱爾特之虎後的經濟衰退,勾勒出千禧世代的精神困境。
在出道作《聊天紀錄》和第二本著作《正常人》中,莎莉描述了生活在她真正了解的世界中,那些不幸的知識分子們的感受。
出版作品
2017年,出版首部長篇小說《聊天記錄》(Conversations with Friends)。
2018年,出版《正常人》(Normal People)。
《聊天記錄》
近年來,流行文化中出現了流浪女性這一經典形象的回潮,但她們正在以一種區別於傳統的新面貌出現,被歸為「流浪女孩」(Waif Girl)。流浪女性角色是西方文學中的經典形象。薩莉·魯尼(Sally Rooney)的《聊天記錄》被認可為代表。[2]
小說以「我」,女大學生弗朗西斯,做第一人稱敘述:「我」與同性戀前女友博比,在讀詩會上結識了小有名氣的女作家梅麗莎,以及梅麗莎的丈夫——演員尼克。博比和梅麗莎互相有明顯超過友誼的曖昧,「我」也與尼克發展出了一段婚外情。期間,「我」與博比一直沒有徹底斬斷過去的情愫,而尼克也自始至終不打算和梅麗莎離婚。
我」是一個雙性戀者,詩人,馬克思主義者,女權主義者,無神論者,同時因生理問題是一個不孕者……這一個個帖在主人公和其他主要角色身上的標籤,幾乎對應了現代社會與現代人對「性」、「愛」、「金錢」、「階級」、「性別」、「宗教」等各類問題最前沿的具有相當代表性和擁躉的看法。[3]
薩莉·魯尼在揭示現代性與智性的脆弱——它們雖然在理智下始終佔據主導,但一旦回歸到真實的情緒中,傳統的那一套思維方式,幾乎是順理成章的接管了人性的走向。[4]
《聊天記錄》(Conversations with Friends)收到了七家出版商的競標,版權賣至十二個國家,並於2017年在英國由 Faber & Faber 出版。
《聊天記錄》(Conversations with Friends)中文版由上海譯文出版社2019年7月出版。
《正常人》
小說講述梅黎安與康諾,從高中到大學這些年內,藕斷絲連、忽近忽遠的關係,正如莎莉在結尾所寫:「這些年來,他們宛如兩顆小星球,共享一片土壤,攀附彼此而生長。」梅黎安與康諾,始終是無法分離的存在,兩人間的情感如一面細密交織的網,盤根錯節之中,再也無法輕易區分你我,而莎莉用文字精準捕捉情感幽微的樣態。「讀《正常人》本書的樂趣在於莎莉傳達情感邏輯的方式,你可以看到為什麼這兩個人不能讓對方單獨待著?你能從字裡行間感覺到。」莫莉下了短評,而對莎莉來說,這就是故事的起點——在兩個人之間。[5]
在《正常人》中,薩莉·魯尼表現了年輕女性在混亂中的自我保護技能,並展現了經常被文學所忽視的家庭暴力處理場景。[6]
《正常人》獲得了多個圖書獎項,包括水石書獎(Waterstones Book of The Year)、愛爾蘭圖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