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門鎮
虎門鎮,隸屬於廣東省東莞市,位於廣東省東莞市西南部、珠江口東岸,距市政府所在地莞城26公里,鎮中心區俗稱太平,中心位置是東經113°49′33″、北緯22°49′38″。
據2015年12月虎門鎮人民政府官網顯示,虎門鎮區域面積178.5平方公里,下轄30個社區,常住人口639400人。
據2015年12月虎門鎮人民政府官網顯示,虎門鎮虎門鎮先後獲得了全國重點鎮、全國服裝(休閒服)知名品牌創建示範區、國家電子商務示範基地、國家電子信息產業基地、國家特色景觀旅遊名鎮等100多項國家和省級榮譽稱號。
虎門鎮位列2018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第8位。2018年重新確認國家衛生縣城(鄉鎮)。
2019年10月8日,入選2019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排名第8名。
2019年全鎮實現生產總值648億元,社區集體兩級總資產188.7億元,增長17.4%;市場主體總量11.2萬戶。 [1]
中文名: 虎門鎮
外文名: Humen Town
別 名: 太平
行政區類別: 市轄鎮
所屬地區: 廣東省東莞市
地理位置: 廣東省東莞市西南部
面 積: 178.5 km²
下轄地區: 則徐、金洲、虎門寨等30個社區
政府駐地: 東莞市虎門鎮則徐社區虎門大道38號
電話區號: 0769
郵政區碼: 523900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639400人(2017年常住人口)
著名景點: 虎門大橋、鴉片戰爭博物館、沙角炮台、威遠炮台等
機 場: 服務機場:深圳寶安國際機場
火車站: 虎門站、虎門北站、虎門東站
車牌代碼: 粵S
方 言: 東莞話、客家話
GDP: 648億元人民幣(2019年)
交 通: 廣深高速、東莞地鐵2號線
榮 譽: 中國千強鎮之首
目錄
歷史沿革
虎門鎮管理的區域(以下簡稱「虎門」)歷史悠久,為江海夾角衝擊地,系東莞一脈延伸的西南區域,2000多年前就歸屬東莞。
公元前21世紀至公元前16世紀,東莞地屬中華九州之揚州南境。虎門境內已有古人類定居,從事漁獵生產。春秋戰國時代,虎門屬百越地。秦始皇統一中原後,於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在嶺南設置桂林、象、南海三郡,虎門屬南海郡番禺縣。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趙佗稱南越王,虎門屬南越國。至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虎門從東莞屬南海郡。東漢順帝時,一度從東莞屬增城。
東晉咸和六年(331年),分南海郡立東官(莞)郡,虎門屬其所轄的寶安縣。
隋開皇十年(590年)廢郡置州,從東莞屬廣州。
唐至德二年(757年)九月,寶安縣更名為東莞,移縣治於到涌(今莞城)。其後,虎門一直隸屬於東莞。
北宋開寶五年(972年)廢東莞縣,其行政區域併入增城縣。開寶七年(974年),恢復設置東莞縣,虎門仍屬之。
北宋大觀元年(1107年)又隨東莞屬廣州府。宋代於縣下設鄉,今虎門所轄區域屬歸城鄉。元代設廣州總管府,虎門從東莞屬之。
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元制稱廣州府,行政區域沿宋制,以鄉統都,虎門鎮現轄區域分別隸屬於東莞縣歸城鄉第七、八、九都。明洪武三年(1370年)改京山、中堂、白沙三寨為巡檢司。翌年,再立缺口司,虎門屬缺口司管轄。清乾隆年間,把各村鎮劃為司、鄉、都、圖、坊五屬管轄,虎門為缺口司所屬直至清末。
民國初期,東莞縣建立區、鄉制,虎門所屬區曾分別稱八區、五區、三區。民國十三年(1924年),太平改墟立鎮,次年又改稱虎門市。隨後,虎門所屬區改稱十一區。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10月,日軍侵占虎門,民國政權癱瘓。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5月,東莞縣政府重立,虎門劃屬第五區公署。抗日戰爭勝利後,仍屬第五區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949年10月,東莞全境解放,今虎門所屬地域中的太平設置為東莞縣轄市,其他地域則隸屬東莞縣第六區。
1950年5月,太平市改設為太平鎮,直屬東莞縣至1958年虎門人民公社成立。
1953年初,土改複查,東莞全縣劃分為15個區。原東莞縣第六區所轄懷德、樹田2個鄉劃屬第九區,小虎鄉劃入第十一區,餘下鎮洲、赤龍、博涌、北寧、南北面、虎洲、南柵、基寧、白沙等9個鄉設置為第十區。同年,第九區併入第十區。
1954年6月30日,東莞縣第十區的塘郎、楊屋2個鄉劃屬東莞縣第三區(後改稱寮步區),基寧、鎮州、南北面等3個鄉劃屬新成立的東莞縣第十一區(後改稱沙田區)。
1955年9月,東莞縣所轄農村行政區名稱,由按數字排序稱謂,改為以區公所駐地地名命名,原東莞縣第十區改稱虎門區。
1957年3月,東莞實行撤區並鄉,撤銷區建制,合併成立大鄉。虎門區撤銷,其轄區各小鄉合併成立虎門、北柵、沙頭(後改稱長安)3個大鄉。沙田區撤銷,其所轄基寧小鄉劃屬沙頭鄉,立沙劃屬彰澎鄉,其餘地域歸屬虎門大鄉。
1958年9月20日,東莞縣廢除大鄉,成立「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虎門、北柵、長安3個大鄉及太平鎮合併成立虎門人民公社。
1959年5月30日,太平鎮由虎門人民公社分出,成立太平鎮人民公社。同年8月28日分設成立長安人民公社。
1960年5月,長安人民公社重新併入虎門人民公社;1961年7月再從虎門人民公社分出。
1960年4月至1961年6月,將沙田、新沙、大洲等片區劃屬厚街人民公社(上述片區與立沙片區於1961年6月21日分出獨立沙田人民公社)。
1974年4月11日,莞城、石龍、太平等3個漁業人民公社合併,成立新灣漁業人民公社。
1980年6月,太平鎮人民公社改設為太平鎮,成立太平鎮人民政府。
1983年10月,廢除人民公社體制,成立虎門區公所和新灣區公所,為縣政府派出機構,分別管轄原虎門人民公社和新灣漁業人民公社屬域。同時將原虎門人民公社所屬阿娘鞋島(威遠島)之南面、北面、九門寨、武山沙4個生產大隊劃歸太平鎮轄。
1985年9月,東莞撤縣設市(縣級市),虎門鎮所屬區域仍屬東莞市轄。同年10月4日,經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虎門鎮,原太平鎮和虎門區所轄行政區域均劃歸虎門鎮,實行鎮管村體制。原太平鎮政府駐地改稱太平港,為虎門鎮人民政府所在地。
1986年11月8日,撤銷新灣區,設立新灣鎮。
1988年1月7日,經國務院批准,東莞升格為地級市,虎門鎮仍直隸東莞市轄。
1998年7月8日,經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銷新灣鎮建制,其所屬先鋒、紅鋒管理區分別劃屬沙田鎮、中堂鎮,其餘港灣、向東等10個管理區和新灣居委會劃歸虎門鎮管轄。
行政區劃
據2016年3月虎門鎮人民政府官網顯示,虎門鎮下轄30個社區,分別是:樹田社區、懷德社區、路東社區、南柵社區、東方社區、東風社區、白沙社區、赤崗社區、金州社區、龍眼社區、南面社區、小捷滘社區、新灣社區、宴崗社區、沙角社區、大寧社區、黃村社區、居岐社區、則徐社區、鎮口社區、村頭社區、民泰社區、陳村社區、北柵社區、博涌社區、新聯社區、虎門寨社區、九門寨社區、武山沙社區、北面社區。政府駐地虎門鎮虎門大道38號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虎門鎮位於廣東省東莞市西南部、珠江口東岸,距市政府所在地莞城26公里,中心位置是東經113°49′33″、北緯22°49′38″。虎門東鄰長安鎮,西與番禺市隔江相望,南靠大海,北與厚街鎮接壤;東北毗連大嶺山鎮,西北隔東江支流連沙田鎮,東南跨海與深圳市寶安區相望。
地質地貌
據城建部門鑽探資料顯示,虎門鎮中心區內地層結構大致可分五層:一是淤泥軟土層,一般分布在地表下0—12米處;二是黃土層(沙質黏土或黏質砂土),一般分布於地表下0—24米處;三是細砂層,一般分布於地表下10米處,厚度在0.3—0.8米之間;四是強風化層(大粒鵝卵石和粗砂),一般分布在地表24米以下;五是花崗岩層,一般分布在地表100米以下。虎門鎮屬域地下岩層埋置較深,地震基本烈度為Ⅶ度。自清代以來,雖先後發生過十幾次有感地震,但未見五級以上破壞性地震。
地貌
虎門鎮地處珠江三角洲,遠古時是大海的組成部分,鎮內之崗巒其時或為島嶼。古東江於此入海,虎門鎮大人山脈南伸,散列阻擋,江河運滯物迴環沉積,加之南海一日兩回型潮汐的作用,日積月累,淤積成陸。
據《東莞市志》記載:「東莞無明顯山脈。境內之山多出自梅州地區的梅縣與興寧縣北的大望山,西入紫金,東條南入惠陽縣境,再入東莞境內,分東、中、西三條。」虎門地處東莞西南部,鎮境之山,屬西條分脈。西條主峰蓮花山,高509.7米,山分兩支,西行之支為黃帳山,南北接橫龍山,折北乃大嶺山。黃帳山別出一支西南行,至鎮東境為花燈盞諸山,該山偏東南下松崗山,偏西南下煙墩山、馬尾山,至長安鎮界。虎門之山,層巒歷落,幽深峻拔者均集中分布於鎮境東北部。
鎮境中部山丘,有的成群排列,有的零散分布,但高者不超過百米,低者只有二三十米。以山地高程計,虎門鎮東北境內山巒主峰為大嶺山,高程535米;西境阿娘鞋島(威遠島)主峰是老虎山,高程148米;南境沙角山高程64米;虎門鎮中心區內的大人山高程103.06米,鵝公山高程46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特別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虎門境內山地面貌改變較大:有些山地被全部挖平,如沙角村內的鳳凰山;有些山部分被挖平用於修路建房,如則徐社區內的鵝公山、虎門寨社區內的紗帽丫山等;有些山開採山石後面目全非,如樹田、懷德兩村交界處的獅子山。
氣候條件
氣溫
虎門地處南亞熱帶,位於北回歸線之南,屬海洋性氣候,多年年平均氣溫22.3℃。依照平均氣溫在22℃以上的時期為夏季,10℃以下的時期為冬季的時期為冬季的標準,虎門屬夏長無冬地區。每年七八兩月最熱,多年平均氣溫超過28℃;1月最冷,多年平均氣溫為14.2℃。每年從4月開始,月平均氣溫在年平均線上上升,9月開始下降,至11月逐月低至年平均線。全年相對濕度80%。虎門地區極端最高氣溫為38.2℃(出現在1994年7月2日),極端最低氣溫為0.4℃(出現在1967年1月17日)。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趨勢下,虎門地區的年平均氣溫也有明顯升高跡象。1959—1981年的23年間,虎門地區的年平均氣溫為21.9℃;1982—2004年的23年間,虎門地區的年平均氣溫達22.6℃,較1959—1981年23年間的平均氣溫高0.7℃。
虎門所處緯度較低,又瀕臨海洋,常受季風影響,四季溫暖。其積溫與全市平均值相近,年正積溫為7850℃—8180℃。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10℃的多年平均始日為2月28日,終日為1月11日,初終日期間達317天,總積溫約7830℃;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12℃的多年平均始日為2月22日,終日為12月24日,初終日期間為306天,總積溫7185℃左右;以平均氣溫≤12℃及持續時間≥3天,作為爛秧指標,取80%保證率統計,晚稻安全齊穗期為10月8日,另加齊穗至成熟35天,則雙季稻的安全生長期是3月1日至11月12日,長達257天,可滿足水稻生長發育的需要。
日照
虎門屬低緯度地區,「夏至」當日晝長約13小時,「冬至」當日晝長約10小時,白晝長短兩季差異不大。多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959.4小時,一年當中日照最短時期是2—4月,為94.1—102.8小時;7月日照時間最長,多年平均值是226.6小時。虎門地區的日照和太陽輻射充足,但季節分布不均,大約與溫度的變化規律相似。水稻早造生長期(2月下旬至7月),日照時數約為800小時,太陽輻射約為58千卡/平方厘米。水稻晚造生長期日照時間達1100小時,太陽輻射也比早造多出8.4千卡/平方厘米。
降水
虎門地區降水量豐富,多年平均降水量1446.9毫米。降水量最多的一年是1973年,為2181.9毫米;最少的是1990年,為858.5毫米。一年當中降雨量多集中在4—9月,占全年總雨量的82%。其中又以6月降水量最大,多年平均值達299.6毫米,1981年6月高達909.1毫米;降水量最少的是12月份,多年平均降水量僅24.9厘米。日雨量≥80毫米的暴雨降水,平均每年有2.9天,最多年份達5天。日雨量≥150毫米的大暴雨降水,平均每年出現1次,最多年份為2次。1981年7月1日,日降雨量達367.8毫米,其中1小時最大雨量值是84.5毫米,為虎門地區有氣象記錄以來所僅見。虎門地區年降水呈「雙峰型」分布。主峰一般出現在5月26日至6月15日,期間有大、暴雨降水過程,稱為「龍舟水」。表現較為突出的是1959年和1966年。次峰出現在8—9月,稱為「白露水」。表現較為突出的是1960年和1973年。「雙峰」期間,常伴發洪澇災害。東莞市水浸鎮區往往發生在「龍舟水」盛發時期,但虎門位處江海交匯之地,退水快,較市內低洼埔田地區災情為輕。
視頻
中國經濟最強鎮東莞市虎門鎮一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