虢叔
目錄
虢叔
虢叔,周文王的弟弟,季歷的第三子,和哥哥虢仲開始都是文王的卿士。周武王伐紂滅商朝後,封兩個叔叔為虢國國君。其中虢叔被封在雍地,稱作西虢,另外虢仲被封在制地(今河南滎陽),被稱作東虢。東、西虢國在王畿的左右,作為周王室藩屏。
東、西二虢始君問題
關於東、西二虢封君的問題,先秦文獻及考古資料沒有明確記載,秦漢以來的學者有幾種不同觀點:
第一、虢叔封於西虢,虢仲封於東虢。此種觀點,比較普遍,也得到大多數學者的認可。賈逵《左傳》僖公五年疏:「虢仲封東虢,制是也。韋昭《國語·鄭語》注曰:「東虢也,虢仲之後,姬姓也。」《水經注·渭水注》卷十八曰:「《太康地記》曰:虢叔之國矣,有虢宮,平王東遷,叔自雍(雍縣)之上陽為南虢矣。」《括地誌》曰:「虢故城在岐州陳倉縣東四十里,次西十餘里又有城,亦名虢城。」《史記·秦本紀》正義曰:「《輿地誌》云:此虢,文王母弟虢叔所封,是曰西虢。」《史記·周本紀》集解引韋昭曰:「文公,虢叔之後,西虢也。」《太平環字記》卷三十曰:「鳳翔府虢縣,古虢國之地也,即周文王弟虢叔所封,是曰西虢。」另外,《元和郡縣誌》等文獻也都有相似的記載。近人陳夢家贊同此說。李學勤《西周中期青銅器的重要標尺》一文中認為:「西周時期有兩個虢國,始封是文王兩弟虢仲、虢叔。虢仲封東虢,在今河南滎陽;虢叔封西虢,在今陝西寶雞東。」梁寧森《虢國研究》一文認為「西虢所處戰略地位重要,承擔的任務特殊性的需要,始封君只能是一位與周王室關係密切,德高望重,能征能戰的人物,這位人物也只能是虢叔,而非虢仲。」
第二、虢仲封於西虢,虢叔封於東虢。《郡國志》云:「滎陽有虢亭,虢叔國。」杜預《左傳正義》隱公元年注曰:「虢叔,東虢君也,恃岩險而不修德,鄭滅之……虢國今滎陽縣。」據《太平御覽》卷一百五十九,《太平環字記》卷六虢州《帝王世紀》記載:「封虢叔於東虢,即城皋是也。」《括地誌》曰:「洛州汜水縣,古東虢叔之國,東虢君也。」《國語·周語上》賈逵注曰:文公,文王母弟虢仲之後,為王卿士。」《史記·周本紀》集解引賈逵曰:「文公,文王母弟虢仲之後。」韋昭《國語·周語上》注曰:「〔虢文公〕,虢叔之後,西虢也。及宣王即位定都鎬,在畿內也。」近人郭沫若在《班簋的再發現》一文中贊同此說,認為虢文公是西虢之君的後裔,而西虢的始封君則是賈逵所說的虢仲。
虢國
虢叔封於西虢,虢仲封於東虢。賈逵《左傳》僖公五年疏:「虢仲封東虢,制是也。虢叔封西虢,虢公是也。」韋昭《國語·鄭語》注曰:「東虢也,虢仲之後,姬姓也。」《水經注·渭水注》卷十八曰:「《太康地記》曰:虢叔之國矣,有虢宮,平王東遷,叔自雍(雍縣)之上陽為南虢矣。」《括地誌》曰:「虢故城在岐州陳倉縣東四十里,次西十餘里又有城,亦名虢城。」《史記·秦本紀》正義曰:「《輿地誌》云:此虢,文王母弟虢叔所封,是曰西虢。」《史記·周本紀》集解引韋昭曰:「文公,虢叔之後,西虢也。」《太平寰宇記》卷三十曰:「鳳翔府虢縣,古虢國之地也,即周文王弟虢叔所封,是曰西虢。」另外,《元和郡縣誌》等文獻也都有相似的記載。《國語·周語上》賈逵注曰:文公,文王母弟虢仲之後,為王卿士。」《史記·周本紀》集解引賈逵曰:「文公,文王母弟虢仲之後。」
虢姓始祖
虢姓(郭姓):源自姬姓,周武王叔父虢叔,封於東虢,虢仲封於西虢,子孫以虢為氏。按,虢,周時的國名;分東虢、西虢、北虢,在今日的河南、陝西、山西境內。
周武王封三叔姬叔在西虢(在陝西寶雞,後東遷陝縣),二叔姬仲在東虢(在河南滎陽縣東北)。周平王四年(前767年),東虢為鄭國所滅。平王乃復封其後裔虢序於夏陽(今陝西平陸),是為北虢,逐步衰落後依附於南虢。公元前658年,北虢亡於晉國。虢序後裔改虢為郭,捻轉來到山西晉陽及以北的忻州、定襄、陽曲,漢以來成為太原望族。
受封虢國
發展簡史
虢國是西周初期的重要諸侯封國。周武王滅商後,周文王的兩個弟弟分別被封為虢國國君,一個為雍地的西虢,一個為制地(今河南滎陽)的東虢,起着周王室東西兩面屏障的作用。
東虢於公元前767年被鄭國所滅(據《竹書記年》)。周平王四年(前767年),東虢為鄭國所滅。平王乃復封其後裔虢序於夏陽(今陝西平陸),是為北虢,逐步衰落後依附於南虢。公元前658年,北虢亡於晉國。虢序後裔改虢為郭,捻轉來到山西晉陽及以北的忻州、定襄、陽曲,漢以來成為太原望族。
西虢東遷三門峽後,在原地留有一小虢,於公元前687年被秦國所滅(據《史記·秦本紀》);東遷後的三門峽虢國建都上陽,地跨黃河兩岸,史稱南虢。南虢於公元前655年被晉國所滅。虢公丑帶領一部分貴族逃往洛陽,後到其岳父家所在的蘇國(即河南焦作溫縣一帶),現有東虢村、西虢村。南虢被俘的一部分貴族、平民被晉軍帶到山西汾陽一帶定居。
虢國墓地
地理位置
周初封文王之弟虢仲、虢叔於東、西二虢。東虢在今河南滎陽,春秋初年為鄭所滅;西虢在今陝西寶雞,西周末年遷至河南三門峽及山西平陸一帶。公元前658年,依附於南虢的北虢亡於晉國;前655年,晉國假虞滅虢,南虢滅亡,留下了"唇亡齒寒"的的千古遺訓。
三門峽虢國墓地經兩次發掘,發現了包括兩座國君墓、一座國君夫人墓、二座太子墓在內的250餘座貴族墓葬,出土各類珍貴文物2萬多件。1999年又在三門峽市西南李家窯發現虢國都城上陽城遺址。虢國墓地與上陽城的發現具有重大學術價值,被評為中國二十世紀百項考古大發現之一。
大小分布
虢國墓地位於三門峽市區上村嶺上。50年代至今,先後經過四次鑽探和兩次大規模發掘,證明這是一處等級齊全、排列有序、獨具特色且保存完好的西周晚期的大型邦國公墓。墓地總面積32.45萬平方米,分為南北兩區8個組。 2009號墓即虢仲墓屬第八組,位於北區,是虢國墓地墓葬最多、級別最高的一組,其所出土文物不僅數量多、品種全,而且有不少填補了我國周代考古空白。
虢仲的9號墓為土壙豎穴墓,呈南北方向,墓口南北長5.6米,東西寬4.4米;墓底略大於墓口,南北長6.00米,東西寬4.62—4.92米;墓深距現地表19.3米,是虢國墓地已發掘墓葬中形制最大的一座。墓穴四壁從上到下以淡綠色顏料進行了特殊塗抹。墓主人使用的葬具為重棺單槨,外加大型棺罩。從眾多出土青銅器銘文來看,墓主人虢仲是虢國的一代國君。其入葬年代在西周晚期歷、宣之際。
隨葬禮器
青銅禮器隨葬的多少,反映墓主人身份的等級。9號墓出土的青銅器僅禮樂器就達120多件,其中用以標誌墓主人身份的鼎達29件之多。有44件的銘文均言明為墓主人虢仲的自作用器。出土的兩套編鐘,一套為八件甬鍾;一套為八件紐鍾,銘文最長的60多字,從其內容可知此套紐鍾為虢仲自作器。且自銘為「寶鈴鍾」。從銘文可知,墓主人虢仲生前曾輔佐周天子治理天下,管理臣民,並「受天子祿」,其地位、權勢與富有明顯高於1990年發掘的2001號墓主人虢季。是目前我國考古發掘出土的年代最早的兩套編鐘。該墓出土的4件銅?,均鑄有「虢仲作虢妃寶?,子子孫孫永寶用」銘文,器形大,保存完好,是目前我國同類器中最大的青銅。
隨葬玉器
九號墓出土的玉器,數量之多,品種之全,工藝之精,玉質之好,在周代考古中是罕見的。724件(組)玉器,經專家鑑定,分白玉、青玉、青白玉、黃玉、碧玉等,大部分為新疆和闐玉。從製作工藝來看,多為精絕之作。如一件龍紋玉璧,是由和闐白玉精製而成,雙面飾抽象變形雲龍紋,整器圓度規整,紋飾流暢大方,富有動感。在玉質工具中,如青色饕餮紋玉斧,羊脂白玉鑽等,也均採用和闐玉製成,無任何使用痕跡,可見這些玉質工具只是作為一種標誌禮玉使用於某種特定場合。在葬玉類中,該墓出土的兩件玉握最為典型:左手握為和闐青白玉,呈圓角方管狀,周身飾8周弦紋,兩端分別飾4隻蟬紋,為商代遺物;右手握為和闐青玉,呈圓管狀,周身飾旋轉龍紋,是西周時期的典型器物。
玉器中最為精美的當屬仿生動物玉雕。有神秘莫測的玉龍,兇猛咆哮的玉虎,展翅欲飛的玉鷹,活潑可愛的玉兔,造型各異的玉鹿以及玉鼠、玉牛、玉蛇、玉羊、玉猴、玉蜘蛛、玉蜻蜓等。據統計,這些仿生玉雕幾乎囊括了我國北溫帶地區所有常見動物品類。
此外,九號墓出土的玉遣冊,上有用毛筆所寫的「南仲」字樣,這是我國目前發現最早的毛筆寫字,對研究我國的書法起源有重要價值。
隨葬兵器及其它
九號墓中還出土有4件鐵刃銅器,兵器兩件:一為銅內鐵援戈,一為銅鐵葉矛;工具兩件,分別為銅銎鐵錛和銅柄鐵削。在西周晚期墓葬中同時出土數件鐵刃銅器實屬罕見。經北京科技大學冶金研究室鑑定,一件為人工冶鐵,三件為隕鐵製品。在西周晚期墓葬中,人工冶鐵製品與隕鐵製品共出,對於中國考古學和冶金史是非常重要和難得的實物證據。這表明,中國古代工匠選用隕鐵作器具至遲從公元前14世紀開始,公元前9—8世紀在虢國仍在使用,延續500年以上。與之前2001號墓出土的銅柄鐵劍(又稱中華第一劍)合併來看,說明此時期並未單純依賴人工冶鐵作為製作兵器的唯一來源。在世界其他文明古國如美索不達米亞、埃及、阿納托利亞等也有同類發現,隕鐵與人工冶鐵同時使用數百年以上是世界各地區文明古國的共性,中國為世界文明古國之一,理應如此,只是以前尚缺實證。這4件鐵刃銅器的出土,為我們提供了極有說服力的實物證據。
九號墓中,還出土有陶、木、竹、蚌、麻、象牙等器物,特別是出土的一套完整的麻織品衣物,也是我國同時期考古中僅見的。
家族世系
華胥氏 ┃ 伏羲(配女媧) ┃ 少典 ┃ 黃帝(姬軒轅) ┃ 少昊(即玄囂) ┃ 蟜極 ┃ 帝嚳[名姬夋,又名姬夒或姬夔] ┃ 棄(又稱后稷) ┃ 不窋 ┃ 鞠 ┃ 公劉 ┃ 慶節 ┃ 皇仆 ┃ 差弗 ┃ 毀隃 ┃ 公非 ┃ 高圉 ┃ 亞圉 ┃ 公叔祖類 ┃ 周太王(又稱古公亶父,本名姬亶) ┣━━━━━━━━━━━━┳━━━━━━━━━━━┓ 周王季(姬歷,也稱季歷) 虞仲(吳國君主) 泰伯(吳國君主) ┣━━━━━━━━━━━━┳━━━━━━━━┓ 周文王(姬昌,史稱西伯昌) 虢仲(東虢國君主) 虢叔(西虢國君主)
後世子孫
湖南長沙尚存虢氏之裔一大支。其遷徙情況是,五代時自山西太原遷江西,明成化年間自贛遷湘之長沙新康都六甲,今屬望城縣靖港鎮大泊湖村。《長沙虢氏族譜》載:「吾族派演天潢,系由二虢勛標王府;三君譽薄遐方。溯博士於春秋,淵源家學;征大夫於晉國,丕丕皇猷。在昔家聲,昭垂後裔。迨以郭更虢之後,仍本姓者,僅吾一支,歷籍本豫章遷茲,自洪武越十餘代,支繁派演……」長沙虢氏一支為古姓「虢」氏南方僅存承嗣,系明成代年間由江西饒州遷湘,姓氏由「郭」復「虢」,至今已歷五百多年,丁口繁衍達萬,後裔再遷者目前遍及北京、安徽、四川、湖北、廣東、台灣等地。
長沙虢氏堂號為「新平堂」,至明末清初分為邦、爵、慶、錦、顏、曾、思、唐、隆九大房。除慶、錦二房早年徙常德丹洲外,其餘七房於清乾隆三十八年共建宗祠,譜則各修,各房在清代均數修支譜,於民國七年糾族共修過族譜,譜名《長沙虢氏族譜》,凡虢氏自明至民國丁口繁衍、遷徙等情況詳載備至,共二十二冊,計二千四百多頁。民國三十七年續修過族譜,因社會變更未梓,現稿本散失。
前任: 無 |
西虢國君主 | 繼任: 郭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