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蚯蚓 - 動物物種

蚯蚓 - 動物物種

來自網絡的圖片

蚯蚓在地球上大約存活了2.5億年。蚯蚓是對環節動物門寡毛綱類動物的通稱。

在科學分類中,它們屬於單向蚓目。身體兩側對稱,具有分節現象;沒有骨骼,在體表覆蓋一層具有色素的薄角質層。蛋白質含量達70%,還有微量元素,如磷、鈣、鐵、鉀、鋅、銅以及多種維生素

除了身體前兩節之外,其餘各節均具有剛毛。雌雄同體,異體受精,生殖時藉由環帶產生卵繭,繁殖下一代。目前已知蚯蚓有2000多種,1837年被生物學家達爾文稱之為地球上最有價值的動物。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 蚯蚓

別稱; 地龍、曲蟮、堅蠶、引無、卻行、寒欣、鳴砌、地蟲

門; 環節動物門

綱; 環帶綱

亞綱; 寡毛亞綱

目; 單向蚓目

基本簡介

相傳,宋太祖趙匡胤登基不久,患了「纏腰火丹」病,他的哮喘病也一起復發了。太醫院的醫官們絞盡腦汁,仍是回春乏術,百無一驗,太祖一怒之下,將所有治病的醫官都監禁起來。後來,一位河南府的醫官想起洛陽有位擅長治療皮膚病的藥鋪掌柜,外號叫做「活洞賓」的,善治此病,於是上章推薦。「活洞賓」來到宮中,見太祖環腰長滿了大豆形的水泡,像一串串珍珠一樣,這時,太祖問道:「朕的病怎麼樣」。「活洞賓」連忙答道:「皇上不必憂愁,下民有好藥,塗上幾天就會好的」。太祖冷冷一笑:「許多名醫都沒有辦法,你敢說此大話」。「活洞賓」道:「倘若治不好皇上的病,下民情願殺頭,若治好了,請皇上釋放被監禁的太醫」。太祖回答道:「若真如此,就答應你的要求」。

於是,「活洞賓」來到殿外,打開藥罐,取出幾條蚯蚓放在兩個盤子裡,撒上蜂糖,使其溶化為水液。他用棉花蘸水液塗在太祖患處,太祖立刻感到清涼舒適,疼痛減輕了許多。他又捧上另一盤蚯蚓汁,讓太祖服下。

太祖驚問「這是何藥,即可內服,又可外用」。「活洞賓」怕講實話而受到太祖責罰,就隨機應變地說:「皇上是真龍天子下凡,民間俗藥怎能奏效,這藥叫做地龍,以龍補龍,定能奏效」。太祖聽後非常高興,立即服下。幾天後,太祖的皰疹落,咳喘止,疼痛消失,又上朝了。「活洞賓」也因此而極盡榮華。從此,地龍的名聲與功能也就廣泛傳開了。

蚯蚓是常見的一種陸生環節動物,生活在土壤中,晝伏夜出,以畜禽糞便和有機廢物垃圾為食,連同泥土一同吞入,也攝食植物的莖葉等碎片。蚯蚓可使土壤疏鬆、改良土壤、提高肥力,促進農業增產。世界的蚯蚓約有 2500多種,我國已記錄229種。環毛屬(Pheretima),廣種類多。

品種分類

蚯蚓屬於環節動物門(Annelida)寡毛綱(Oligochaeta)陸生動物,1,800餘種,尤指正蚓屬(Lumbricus)的種。在美國有17個本地種及13個從歐洲引進的種,其中陸正蚓(L.terrestris)最為常見。亦稱釣魚蟲(angleworm)。蚯蚓幾乎見世界各地所有濕度合適並含足夠有機物質的土壤。一種澳大利亞蚯蚓可長達3.3公尺(約11呎)。

陸正蚓(Lumbricusterrestris)JohnMarkham是無脊椎動物。陸正蚓長約25公分(10吋),淺紅褐色,之所以帶淺紅色,是因為血中含血紅素。某些蚯蚓(如原產英國的淺黃綠並唇蚓〔Allolobophorachlorotica〕)為綠色。 

蚯蚓的軀體分為多數體節(陸正蚓多達150節)。某些內臟器官(如排泄器官)見於每一體節。第32~37節稍粗,無節間溝,色稍淺,在生殖季節能分泌黏稠物質,形成蚓繭,包裹排出的卵。蚯蚓軀體前後兩端漸細,尾端稍鈍。蚯蚓無視覺及聽覺器官,但能感受光線及震動。以土壤中腐爛的生物體為食,進食同時吞下大量土壤、沙及微小的石屑。據估計,蚯蚓每日的進食量及排遺量與其體重相等。 

蚯蚓為雌雄同體但需行異體受精。交配時兩條蚯蚓互抱,並分泌黏液使雙方的腹面黏住,各排出精子輸入對方受精囊內。交配後兩個個體分開,形成蚓繭,蚯蚓自蚓繭向後退出,它的身體是由許多彼此相似的體節組成的,屬於環節動物。生活在土壤中,晝伏夜出,以腐敗有機物為食,連同泥土一同吞入。也攝食植物的莖葉等碎片。蚯繭前移至第14體節時成熟的卵落入,經過第9~10體節時,受精囊內來自對方的精子逸出,使蚓繭中的卵受精。交配後24小時,蚓繭從蚯蚓的頭端脫出,留在土壤中。通常於2~4周後形似成體後微小的幼體自蚓繭鑽出。60~90天後性成熟,約一年後發育完成。 

蚯蚓一般留在土壤表層,但於氣候乾旱時或冬季可鑽入2公尺(7呎)深處。有一個亞洲種於暴雨後能爬樹以防淹溺。蚯蚓為多種鳥獸的食物,又間接為人類提供食物,疏鬆土壤利於通氣和排水,將有機物質拖入所挖洞穴使加速分解,從而增加植物生長所需的營養成分。蚯蚓又可作為魚餌,故俗稱釣魚蟲,還可以吃。

外形特徵

體長約60mm-120mm,體重約0.7-4克。最大的有1.5kg。生活在潮濕、疏鬆和肥沃的土壤中,身體呈長圓筒形,褐色稍淡,約由100多個體節組成。前段稍尖,後端稍圓,在前端有一個分節不明顯的環帶。腹面顏色較淺,大多數體節中間有剛毛,在蚯蚓爬行時起固定支撐作用和輔助運動作用。在11節體節後,各節背部背線處有背孔,有利於呼吸,保持身體濕潤。

蚯蚓是通過肌肉收縮和剛毛的配合向前移動的,具有避強光,趨弱光的特點。

蚯蚓體呈圓柱狀,細長,各體節相似,節與節之間為節間溝(intersegmental furrow)。

頭部不明顯,由圍口節(peristomium)及其前的口前葉(prostomium)組成。口前葉膨脹時,可伸縮蠕動,有掘土、撮食、觸覺等功能。

圍口節為第1體節,口位其腹側,口前葉下方。肛門在體尾端,呈直裂縫狀。自第2體節始具剛毛,環繞體節排列,稱環生(Pperichaetine)。

剛毛簡單,略呈S形,大部分位於體壁內的剛毛囊中。

性成熟個體,第14-16體節色暗腫脹,無節間溝,無剛毛(Pheretima hupeiensis腹面有剛毛),如戒指狀,稱為生殖帶或環帶(clitellum)。生殖帶的形態和位置,因屬不同而異。生殖帶的上皮為腺質上皮,其分泌物在生殖時期可形成卵繭(cocoon)。生殖帶的第一節即第14體節腹面中央,有一雌性生殖孔;第18體節腹側兩側為一對雄性生殖孔。納精囊孔(seminal receptacle opening)2一4對,隨種類不同而異,

自11-12節間溝開始,於背線處有背孔(dorsal pore),可排出體腔液,濕潤體表,有利於蚯蚓的呼吸作用進行和在土壤中穿行。

消化系統

消化管縱行於體腔中央,穿過隔膜,管壁肌層發達,可增進蠕動和消化機能。消化管分化為口、口腔、咽喉、食管、砂囊、胃、腸、肛門等部分。口腔可從口翻出,攝取食物。咽部肌肉發達,肌肉收縮,咽腔擴大可輸助攝食。咽外有單細胞咽腺,可分泌粘液和蛋白酶,有濕潤食物和初步消化作用。咽後連短而細的食道,其壁有食道腺,能分泌鈣質,可中和酸性物質。食道後為肌肉發達的砂囊(gizzard),內襯一層較厚的角質膜,能磨碎食物。

自口至砂囊為外胚層形成,屬前腸。砂囊後一段消化管富微血管,多腺體,稱胃。胃前有一圈胃腺,功能似咽腺。胃後約自第15體節開始,消化管擴大形成腸,其背側中央凹入成一盲道(typhlosole),使消化及吸收面積增大。消化作用及吸收功能主要在腸內進行。腸壁最外層的髒體腔膜特化成了黃色細胞。自第26體節開始,腸兩側向前伸出一對錐狀盲腸(caeca),能分泌多種酶,為重要的消化腺。胃和腸來源於內胚層,屬中腸。後腸較短,約占消化管後端20多體節,無盲道,無消化機能。

以肛門開口於體外。蚯蚓的消化系統由較發達的消化管道和消化腺組成,消化管道由口腔、咽、食道、嗉囊、砂囊、胃、小腸、盲腸、直腸和肛門等部分所組成。

口腔和咽構成了蚯蚓的取食通道,口腔為口內側的膨大處,較短,位於圍口囊的腹側,只占有第二或第一至第二體節。腔壁很薄,腔內無顎和牙齒,不能咀嚼食物,但有接受、吸吮食物的作用。

口腔之後為咽,咽壁具有較發達的肌肉層,它向後延伸到約第六體節處。口腔內壁和咽的上皮均覆蓋有角質層。咽外部具有很多輻射狀的肌肉與體壁相連,咽腔的擴大或縮小或外翻均靠肌肉的收縮來完成,便於蚯蚓取食。所以,一般蚯蚓喜歡吞食濕潤、細軟的食物,而乾燥、大而堅硬的食物較難以食取。一些大型陸棲蚯蚓,如正蚓科環毛屬和異唇蚓屬的種類,在咽背壁上有一團灰白色、葉裂狀的腺體,即咽腺,它可分泌含有蛋白酶、澱粉酶的消化液。可見咽除具有攝食、貯存食物的功能外,還具有消化作用。

咽的後面為窄長的管狀食道,在食道上有一對或幾對鈣腺位於食道兩側,是由食道壁內陷形成的一種腺體,它可分泌鈣質,以減少體內隨食物進入的過多的鈣,並通過控制離子的濃度以維持體液與血液的酸鹼平衡。

嗉囊為食道之後一個膨大的薄壁囊狀物。它有暫時貯存和濕潤、軟化食物的功能,也有一定的過濾作用,還能消化部分蛋白質。某些種類缺乏嗉囊和砂囊。

在嗉囊之後,緊接的是堅硬而呈球形或橢圓形的砂囊,即所謂的「胃」。有些蚯蚓僅具1個砂囊,占1或多個體節。通常陸棲蚯蚓均具砂囊。砂囊具有極發達的肌肉壁,其內壁具有堅硬的角質層。在砂囊腔內常存有砂粒,因砂囊的肌肉強收縮、蠕動,可使食物不斷地受到擠壓,加上堅硬的角質膜和砂粒的研磨,食物便逐漸變小、破碎,最後成為漿狀食糜,便於吸取。砂囊的存在,是蚯蚓為適應在土壤中生活的結果。砂囊之後,便是一段狹長而多腺體的管道,稱為胃(被心臟和貯精囊包圍着,有時又稱為小腸)。因胃壁上具有腺體,能分泌澱粉酶和蛋白酶,故胃是蚯蚓重要的消化器官。

胃之後緊接一段膨大而長的消化管道是小腸,有時又稱為大腸,是一段膨大而長的消化管道。其管壁較薄,最外層為黃色細胞形成的腹膜髒層,中層外側為縱肌層,內側為環肌層,最內層為小腸上皮。這些上皮細胞由富有顆粒及液泡的分泌細胞和長形、錐狀的消化細胞組成,可以分泌含有多種酶類的消化液,並吸收消化後的營養。小腸沿背中線凹陷形成盲道,這有助於小腸的消化和吸收。大部分的食物消化和吸收都在腸中進行。

小腸後端狹窄而薄壁的部分為直腸,直腸一般無消化作用,其功能是把已消化吸收後的食物殘渣變成蚓糞經此通向肛門,排出體外。

循環系統

蚯蚓很特別,如同它的身體分節而沒有明顯的歸併那樣,它的心臟也隨身體前部的若干節分成了若干個,一般為4~5個,呈環狀,好像膨大的血管,所以也有稱環血管的。環狀心臟的背面接自後向前的背血管,腹面接自前向後的腹血管,腹血管還有分支連通着自前向後的神經下血管。環狀心臟比起血管來,肌肉壁比較厚,能搏動,裡面還有單向開啟的,保證血從背血管流向腹血管的瓣膜。大體說來,靠這數個各自獨立的環狀心臟的搏動給血流以動力,血流的方向是自後向前(背血管中)、自背向腹(環狀心臟)、自前向後(腹血管和神經下血管)。

神經系統

蚯蚓為典型的索式神經。中樞神經系統有位於第3體節背側的一對咽上神經節(腦)及位於第3和第4體節間腹側的咽下神經節,二者以圍咽神經相連。自咽下神經節伸向體後的一條腹神經索,於每節內有一神經節)。外圍神經系統有由咽上神經節前側發出的8一10對神經,分布到口前葉、口腔等處;咽下神經節分出神經至體前端幾個體節的體壁上。腹神經索的每個神經節均發出3對神經分布在體壁和各器官、由咽上神經節伸出神經至消化管稱為交感神經系統(sympathetic nerve system)。

外周神經系統的每條神經都含有感覺纖維和運動纖維,有傳導和反應機能。感覺神經細胞,能將上皮接受的刺激傳遞到腹神經素的調節神經元(adjustor neuron),再將衝動傳導至運動神經細胞,經神經纖維連於肌肉等反應器,引起反應,這是簡單的反射弧。腹神經索中的3條巨纖維(giant fiber),貫穿全索,傳遞衝動的速度極快,故蚯蚓受到刺激反應迅速。

感覺器官不發達,作壁上的小突起為體表感覺乳突,有觸覺功能;口腔感覺器分布在口腔內,有味覺和嗅覺功能;光感受器廣布於體表,口前葉及體前幾節較多,腹面無,可辨別光的強弱,有避強光趨弱光反應。

生殖系統

雌雄同體,生殖器官僅限於體前部少數體節內,結構複雜。

雌性生殖器官:有卵巢1對,很小,由許多極細的卵巢管組成,位第13體節前隔膜後側,卵漏斗(oviduct funnel)一對,位第13體節後隔膜前側,後接短的輸卵管(oviduct)。兩輸卵管在第14體節腹側腹神經索下會合,開口於此腹中線,稱雌生殖孔。另有納精翼(seminal receptacle)3對(P. differingens為4對,P. aspergillum和P. californica為2對),位第7.8.9體節內。納精囊由壇(ampullaa)、壇管和一盲管(diverticulum)構成。為儲存精子之處。納精囊孔開口子6/7.7/8.8/9體節之間腹面兩側。

雄性生殖器官:精巢2對,很小,位第10及11體節內的精巢囊(seminal sac)內,精漏斗 2對,緊靠精巢下方,前端膨大,口具纖毛,後接細的輸精管。2管於第13體節內合為一條,向後伸,開口於第18體節兩側,為雄性生殖孔。前列腺(prostate gland)一對,位雄生殖孔一側,前列腺管開口於輸精管末端,分泌粘波與精子的活動和營養有關、精巢囊與其後第11及12體節內的貯精囊(seminal vesicle)相通,貯精囊內充滿營養液。精巢產生精細胞後,先入貯精囊內發育,待形成精子,再回到精巢囊,經精漏斗由輸精管輸出。

蚯蚓的精子與卵不同時成熟,故生殖時為異體受精,有交配現象。交配時兩個個體的前端腹面相對,頭端互朝相反方向,借生殖帶分泌的粘液緊貼在一起。各自的雄生殖孔靠近對方的納精囊孔,以生殖孔突起將精液送入對方的納精囊內。

交換精液後,二蚯蚓即分開。待卵成熟後,生殖帶分泌粘稠物質,於生殖帶外形成粘液管,排卵子其中。當蚯蚓後退移動時,納精囊孔移到粘液管時,即向管中排放精子。精卵在粘液管內受精,最後蚯蚓退出粘液管,管留在土壤中,兩端封閉,形成卵繭、卵在卵繭內發育。卵繭較小,如綠豆大小,色淡褐,內含1~3個受精卵。

蚯蚓為直接發育,無幼蟲期。受精卵經完全不均等卵裂,發育成有腔囊胚,以內陷法形成原腸胚。經2一3周即孵化出小蚯蚓,破繭而出。

有人報道環毛蚓有孤雌生殖。

摺疊編輯本段基本食物

蚯蚓是雜食性動物,它除了玻璃、塑膠、金屬和橡膠不吃,其餘如腐殖質、動物糞便、土壤細菌等以及這些物質的分解產物都吃。蚯蚓味覺靈敏,喜甜食和酸味。厭苦味。喜歡熱化細軟的飼料,對動物性食物尤為貪食,每天吃食量相當於自身重量。

摺疊編輯本段鑑別 ​(1)斜紋肌纖維無色,少數淡棕色。肌纖維易散離或相互絞結,大多彎曲或稍平直。

(2)表皮黃綠色或黃棕色。細胞界限不明顯,布有暗棕色色素顆粒,散在或聚集成條狀、網狀。

(3)剛毛常碎斷散在,淡棕色或黃棕色。先端多鈍圓,表面可見縱裂紋。

營養成分

據測定,蚯蚓的蛋白質含量約占乾重的53.5%~65.1%,脂肪含量約為4.4%~17.38%,碳水化合物約為11%~17.4%,灰分7.8%~23%。蚯蚓體內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D(約占鮮體重的0.04%~0.073%),以及鈣和磷(約占鮮體重的0.124%~0.188%)等礦物質元素。蚯蚓體內含有地龍素、地龍解毒素、黃嘌呤、抗組織胺和維生素B等多種藥用成分。同時,蚯蚓也是某些寄生蟲如線蟲和絛蟲的中間宿主,如環細線蟲和長刺後圓線蟲等。

摺疊編輯本段採集方法 蚯蚓生活有潮濕、疏鬆、富含有機物的土壤中。白天以泥土中的有機物為食,夜間爬出地面,取食地面上的落葉。採集蚯蚓的時間,一年之中,以春末夏初最好,此時蚯蚓數量較多,活動旺盛;一天之中,以早晨最好,此時氣溫適中,光照較弱,近地面空氣溫度較大,蚯蚓大多集中在上層土壤中活動。

採集蚯蚓的方法多種多樣,常用的有以下幾種。

挖掘法:選擇腐殖質豐富、土壤肥沃、濕潤、疏鬆的地方,如菜園,用鐵鏟翻土採集。

灌水法:蚯蚓數量較多的田地灌水,蚯蚓很快從土內鑽出來。

拾取法:蚯蚓喜棲黑暗環境,在春末,每逢晚上下雨,可在凌晨3-4點鐘時,到田邊手持電筒拾取。

誘捕法:蚯蚓喜食新鮮飼料,我們將發酵的飼料堆在蚯蚓較多的田邊,3-5天後,即可用鐵鏟翻開採集。

飼養方法

飼養 取一個大容器,放進3/4的肥土,灑水把土壤澆濕,再放幾片菜葉,然後放進幾條蚯蚓,蓋上一塊濕布,使土壤保持濕潤。這樣就可以飼養蚯蚓了。

如果要大規模飼養蚯蚓,採用室外養殖法為好,設備簡單,管理容易,成本低。蚯蚓是雜食性動物,各種禽糞、畜糞、瓜果皮、菜葉、樹葉以及無毒的生活垃圾等都可作為蚯蚓的飼料。這些飼料最好事先進行發酵,達到無臭味、無酸味、完全腐熟、外觀咖啡色。室外飼養具體方法:選擇地勢高爽、排水良好、暖和通風、無污染、無驚擾的地方,用鐵鏟挖一個寬約1米、深約25厘米、長度適當的淺坑,坑底要平坦。挖好後,坑底和四壁砌上磚塊,以防蚯蚓外逃。然後鋪上飼料約5厘米,即可放入蚯蚓。蚯蚓不耐高溫(35℃以上),也不耐低溫(0℃以下),所以,夏天養殖坑上面要搭棚遮陰;冬天養殖坑上面要搭建簡易的塑料棚,提高坑溫,保護蚯蚓安全越冬。此外,還應做好保護工作,以防老鼠、青蛙、蛇等的侵害。

細心觀察 把室內飼養容器上的濕布掀開,就會發現蚯蚓紛紛往泥土中鑽。蚯蚓喜歡生活在肥沃的土壤里,並吃下土粒,把其中的養分吸收後,再把剩餘的土粒從尾端的肛門排出,這種土粒叫做蚯蚓的糞土。

把蚯蚓放在手心,你會感到它的體表有滑溜溜的黏液。

在一隻大盤裡,分區放入干土、干沙、濕土和濕沙,然後放入幾條蚯蚓,你很快會看到蚯蚓全部一伸一縮地爬到濕土區,並鑽入濕潤的土壤里去了。

取一個大號玻璃筒,在筒的底層盛黑土,第二層盛沙,面上一層又盛黑土。接着,放入幾條蚯蚓,投入幾片菜葉,作為蚯蚓飼料,並灑水保持土壤濕潤,每天觀察一次,過了5-6天,土壤給攪亂了,3層分界慢慢地消失了,而且土壤比原來疏鬆得多。這說明蚯蚓在土壤里上下翻動,把土壤翻鬆了。怪不得農民稱蚯蚓為「活犁耙」。

藥用價值

基本介紹 蚯蚓俗稱曲蟮,中藥稱地龍,地龍性寒味咸。功能:清熱、平肝、止喘、通絡。主治高熱狂燥,驚風抽搐,風熱頭痛,目赤、半身不遂等。地龍提供取液有良好的定咳平喘的作用。蚯蚓灰與玫瑰油混合能治療禿髮。

目前人工養殖的優良品種有正蚓科赤子愛勝蚓、巨蚓科威廉環毛蚓和雜交大平小號蚯蚓。近年來發現,蚯蚓含蚓激酶,對心血管疾病有較好的治療效果。蚯蚓酶不僅能激活纖維蛋白溶解酶而溶解血栓,更可直接溶解纖維蛋白。臨床治療血栓病有效率達80%以上,蚯蚓酶還有降低血液粘度,抑制血小板凝集、抗凝血,促進血流通暢等作用,對中風後遺症、動脈硬化、高血壓和高血粘度症等有治療作用。

蚓激酶已被開發成藥,服用方便、安全,不會像鏈激酶,脲激酶等藥易引起高纖溶酶血症導致大出血。抗癌研究證明,地龍對食管癌有抑制作用,與化療藥物連用對肺癌的近期療效優於單純化療。

蚯蚓富含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粗蛋白含量高達72%,並含有人體所需的氨基酸、維生素和微量元素。不僅能作動物性飼料及生產藥品和化妝品,而且可以供人食用。蚯蚓食品在我國台灣及東南亞、美國和加拿大等國極為暢銷。

蚯蚓糞是一種很好的生物肥,含有豐富的氮、磷、鉀、腐殖質、有機質及鎂、硼、鎳、錳等作物所需的微量元素,是水果、花卉、蔬菜和苗圃的廉價高效肥料。

蚯蚓被廣泛用於製藥、輕化工業和養殖等,因此需求量大增,人工養殖受到重視,養殖蚯蚓,可利用有機廢料(如:禽畜糞便、垃圾、植物槁柑、糖渣、食用苗渣、酒糟等)成本低,方法簡單,促進了資源的循環利用。

功能主治 中藥稱地龍,地龍性寒味咸。其味咸,性寒。功能為清熱、鎮痙、止喘、利尿。主治高熱狂躁、驚風抽搐、頭痛目赤、喘息痰熱、中風、半身不遂等病證。中醫治療前列腺等濕熱下注泌尿感染等病中的常用中藥,該方是民間古方。地龍提供取液有良好的定咳平喘的作用。蚯蚓灰與玫瑰油混合能治禿髮。

典型疾病 地龍作藥,由來已久。早在漢代即已正式載入《神農本草經》,到了明代,其醫藥用途相當廣泛,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了地龍可治療多種病症。

地龍的功效:清熱、息風、平喘、通絡、利尿。現代藥理研究也證明,地龍確有解熱、鎮靜、抗驚厥、平喘、降壓等多種藥理作用。

一、治療高熱驚劂。地龍既有解熱作用,又能抗驚厥。所以最適用於高熱驚厥抽搐。常與鈎藤、僵蠶、七時一枝花等藥配用。

二、治療哮喘及哮喘性支氣管炎。地龍能夠舒張支氣管,所以能夠平定喘身。可單方用,特地龍研末吞服,每次1-2克。對於肺熱哮喘,宜與麻杏甘石合劑同用,效果更好。

三、治療高血壓病。地龍有降壓作用。對原發性高血壓有效。

四、治療躁狂型的精神病。地龍既有鎮靜作用,又有解熱作用,所以運用於這種病人。

五、治療風濕性關節炎和中風後遺症。治療關節冷痛、活動不便的小活絡丸和治療半身不遂的補陽還五湯,其中都有地龍。

腿抽筋:滿族民間常用活地龍l條,配伍少許胡黃連,水煎服。

高熱煩躁而有抽搐:地龍干、連翹、鈎藤各9克,盒銀花12克,全蠍3克,水煎服。

中風半身不遂:地龍、紅茶各9克,全蠍6克,赤芍、牛膝各12克。水煎服。每日1 劑。支氣管喘息:滿族民間常用地龍研細末,溫開水沖服,日3次,每次5克。

夏季哮喘:地龍、西洋參各刀克,石斛、麥冬、竹葉、知母各15克,生地、甘草、西瓜翠衣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劑。痰多、喘不能臥,去麥冬,加葶盪子、川貝母各刀克;病程長者,加黃芪。山藥各20克。秋冬季節,服六味地黃丸2個月。

支氣管哮喘:地龍15克,海螵蛸、天竺黃各9克研末,每服1.5克,日3次。湯藥送服。

偏頭痛:地龍、羌活各12克,川芎30-40克,天麻、白芷、醋玄胡、白芍各15克,細辛9克,甘草10克,水煎分3次溫服。

對口瘡:活蚯蚓1-2條搗爛敷患處,每日換藥3-4次。

流行性腮腺炎:白頸蚯蚓洗淨體外泥沙,加等量白糖淹漬,約15分鐘後分泌出白黃色黏液,然後用力攪拌成蚯蚓糖漿,直接塗搽患處,日換藥4-6次。一般1-3天退燒、消腫。

下肢潰瘍:蚯蚓糖漿浸透紗布敷患處,每日蚯蚓糖漿滴紗布上數次保持濕潤,隔數日換布1次,直到潰瘍痊癒。

閉經:地龍干3條,黃酒適量浸出味,早晚飲用,連服數日。

戒煙:地龍、魚腥草20克,遠志15克,加水5陰毫升,煎至250毫升,早晨空腹服用。

高血壓:活蚯蚓3~5條入盆內排除污泥後切碎,以雞蛋2- 3個炒熟,隔日吃1次。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 蚯蚓的成分比較複雜.各種蚯蚓均含蚯蚓解熱鹼(Lumbrifebrine)、蚯蚓素(Lumbritin)、蚯蚓毒素(Terrestro-lumbrolysin).廣地龍含6-羥基嘌呤(Hypoxanthine)、琥珀酸(Succinic acid)及L(+)穀氨酸等.蚯蚓亦含黃嘌呤(Xanthine)、腺嘌呤(Adenine)、鳥嘌呤(Guanine)、膽鹼(Choline)、胍(Guanidine).尚含多種氨基酸,如丙氨酸、纈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酪氨酸、賴氨酸等. 

蚯蚓(Lumbricus spencer)的脂類部分中含硬脂酸、棕櫚酸、高度不飽和脂肪酸、磷脂、膽甾醇等.

蚯蚓(Lumbricus terrestris)的黃細胞組織(Chlorogogen tissue)中含碳水化合物、脂類、蛋白質及色素;所含鹼性氨基酸有組氨酸、精氨酸、賴氨酸;其黃色素可能是核黃素(Riboflavine)或其相似物質.

藥理作用 地龍提取液在體外有很好的抗凝作用, 能使血液的凝血時間, 凝血酶時間、凝血酶原時間均顯著延長, 並呈明顯量效關係;能降低血液黏度,抑制血栓形成.其抗凝機制是, 其對凝血酶-纖維蛋白原反應有直接的抑制作用.地龍尚有促纖溶作用, 能使已形成的血栓溶解. 

100%廣地龍煎劑對甲型鏈球菌有微弱的抑菌作用;86%的蚯蚓乙醇及石油醚提取物對人型結核桿菌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地龍提取液對毛霉和酵母菌有顯著的抑制作用.

體外抗陰道毛滴蟲試驗表明:蚯蚓提取物對陰道毛滴蟲有較強的抑制和殺滅作用, 其濃度在0.2%及其以上時效果與滅滴靈相同,但滅滴靈副作用較多, 不易被患者所接受.

地龍的水浸、乙醇或丙醇提取物的水溶成分對兔角膜有麻痹作用.地龍中所含的蚯蚓素, 對犬、豬、牛、貓、兔的紅細胞有溶解作用.

用藥禁忌 1、胃呆納少者不宜多用。

2、陽氣虛損、脾胃虛弱、腎虛喘促、血虛不能濡養筋脈者不宜使用。

3、畏蔥、鹽。(《藥對》)

4、傷寒非陽明實熱狂躁者不宜用,溫病無壯熱及脾胃素弱者不宜用,黃疸緣大勞,腹脹屬脾腎虛,陰虛成勞瘵者,成在所忌。(《本草經疏》)  

5、常規劑量毒性小,過量使用可出現頭痛、頭昏,血壓先升後降、腹痛、呼吸困難、消化道出血。   

6、過敏反應:肌肉注射地龍針劑可出現過敏反應,表現為口唇發麻、皮疹、臉色蒼白,大汗、呼吸困難、血壓下降。

養殖技術

生活習性

1. 喜溫:15℃-25℃為最佳溫度,為了創造最佳溫度,冬季扣塑料大棚或蓋塑料布, 夏季蓋稻草,多灑水降溫,0℃-5℃冬眠,0℃以下凍死,40℃以上死亡,32℃以上停止生長,北京地區10月25日扣棚,蓋塑料布,第二年4月10日揭掉,這樣蚯蚓生長到12月20日,以後至第二年2月10日,基本上處於休眠,從2月氣,防止因溫度過高,蚯蚓逃亡,注意及時揭開10日以後,逐漸轉入最佳溫度,這時要特別注意高溫天塑料布。這時最辛苦,白天把塑料布四周揭開,早晚及時蓋好,並要及時澆水保濕,這樣從3月到6月10日是蚯蚓生長的春季產卵高峰期,高溫期,要防暑降溫,最好每天澆一次水,6月10日至8月20日是夏季日以後至逐漸進入休眠。9月末,是蚯蚓第二次產卵高峰期。

2.喜濕、怕干:蚯蚓體內含水量80%左右,要求餌料含水量60%-80%(以用手握料, 指縫滴水為準),所以要求養殖床含水量在60%以上,這樣每天或隔1-2天,必須澆一次水,水不要太大,但要澆透和下層料接上,澆水時間為冬季中午澆,夏季晚上澆,春秋季節可白天澆。3.喜暗、怕光:蚯蚓晝伏夜出,在月光下可見活動覓食,養殖床要蓋稻草,保持濕潤、 遮光。4.喜空氣、喜靜,疏鬆餌料有利蚯蚓生長,我們多年經驗是投料前將床翻支一遍(大 約20公分厚)增加透氣。這一點很重要,多年來,我們發現床土底層,蚯蚓數量很少,但餌料還是有的,主要就是缺少空氣,這樣對蚯蚓生長不利。

養殖方法 1.養殖品種:赤子愛勝蚓,從日本引入的"大平二號"特點是繁殖率高,年增殖200倍以上,定居性好,耐熱抗寒,適於一年四季生產,蚓體、蚓糞產量高。

2. 養殖方式:建場十年,我們一直堅持露天堆肥養殖,我認為,此法低成本,是大規模 生產蚯蚓產品的最佳方法,不須任何投資設備,利用一切空閒地,只要把未經發酵的牛糞、馬糞、豬糞做成高15-20厘米,寬1-1.5米,長度不限,放入蚓種,蓋好稻草,遮光保濕,就可養殖。我們從幾平方米開始飼養,一直到現在,二百多畝地擴繁都用此法,其優點是操作方便,省去了堆制發酵一系列工作,餌料保持養分不受損失,提高了蚯蚓生長速度,易於在農村推廣應用。此法也有其缺點:一旦餌料發熱,蚯蚓死不見屍,夏季連雨天及暴雨過後,床內不透氣,有外逃現象。避免方法是讓每個養殖床都有新餌料。餌料搞堆塊狀,為蚯蚓創造良好自下而上條件。此種方法的關鍵是要使餌料保持含水量在60-70%,不可過干過濕,否則餌料就會發熱造成死亡。

繁殖生長 1. 產繭量:大平二號蚯蚓每條年產繭在56-58個之間,其中春季占40%,夏季25%,秋季 27%,冬季8%。

2. 孵化率:一個蚓繭平均孵出幼蚓5-8條,最多12條,但是發育完全的幼蚓一般只有3-4條。不同溫度孵化所需時間,孵化率不同。溫度 濕度% 15 20 25 30 30 50 70 90 孵化率(%) 89.3 95.6 80 57 11.7 84.6 89 38 孵化期(天) 40 25 20 16 幼蚓生長(天) 90 68 55 40 成蚓(天) 120 90 70 55 3. 生長期:期幼蚓體重增加緩慢,進入毓期後,增長也緩慢,只有在性成熟期前後一個 月內,蚯蚓生長最快。此時採取可獲取高產。

3.蚯蚓生長速度與餌料狀態有密切關係。儘管餌料相同,由於其碎細度不同,幼蚓的生長速度可相差1.5倍,所以要保持餌料碎細狀態,避免餌料有大小團塊(如出現團塊,可用水澆濕搗碎),保證蚯蚓快速生長。

4.養殖密度:種蚯蚓數量,應控制在每平方米1萬條以內,生產蚓群每平方米3公斤(2-3.1萬條),前期幼蚓3萬條/平方米,後期下降到2萬條。5.產量:每平方米產量可達10公斤/年,一般在6-8公斤,(因北方每年生產期只有8-10個月)餌料每消耗25-30公斤,可產1公斤鮮蚓,並可獲得70%蚓糞,我們多年經驗是5方牛糞產一噸蚓糞,鮮蚓50公斤。

病害防治

蚯蚓又名蛐蟮,中藥名地龍,是一種軟體多汁、蛋白質含量達70%的軟體動物。蚯蚓能利用廢物和農副產品下腳料為食,不與其他動物爭飼料,可改土造肥、改良土壤、處理垃圾、改善衛生、淨化城市。蚯蚓還是雞、豬、魚以及各種動物和名貴珍稀水產品的最佳蛋白飼料來源。若飼養管理好時每畝可產鮮蚓2~3噸或者5噸,按目前市場價格每畝地效益在2~3萬元,每畝地可獲利8000~10000元左右,發展蚯蚓養殖是大有可為。

蚯蚓的病害,國內外所報道的資料均不多,現根據蚯蚓養殖場賈明在十多年飼養管理中所發生的病害現象和防治方法介紹如下:

1、蚯蚓體出現局部枯焦,一端萎縮或一端腫脹而死亡,未死的蚯蚓拒食,有悚悚顫慄的懼怕之感,明顯出現消瘦,這是由於加料方法不當而形成的蛋白質中毒症。發現問題後,要清理不適合的飼料,加噴清水,疏鬆料床以期解毒。

2、蚯蚓全部或局部急速癱瘓,背也排出黃色或草色體液,成堆死亡,這是新加的飼料中含有毒素或毒氣。應迅速減少料床,排除有毒飼料,鈎松料床,加入蚯蚓糞吸附毒氣,讓蚯蚓潛到底層休整,以期慢慢適應。

3、蚓床濕度太大,飼料PH值過高,則會使蚯蚓體水腫膨大、發呆、拚命往外爬,背孔冒出體液,滯食而死。甚至引起蚓繭破裂,或使新產下的蚓繭兩頭不能收口而染菌霉爛。碰到這種情況可採取開溝瀝水方法,將爬到表層的蚯蚓清理到另外的池裡,在原飼料中加過磷酸鈣粉或醋渣、酒精渣打中和,過一段時間再用。

4、飼料中含有大量的澱粉、碳化水合物,或含鹽分過高,經細菌作用容易引起酸化,引起蚯蚓胃酸過多症,使全身出現痙孿狀結節,環帶紅腫,身體變粗變短,全身分泌液增多,在養殖床轉圈爬行,或鑽到床底不吃不動,最後全身變白而死亡,有的病蚓死前還出現體節斷裂現象。防治辦法是掀開覆蓋物,讓蚓床通氣,噴灑蘇打水、石膏粉進行中和。

飼養管理 1. 餌料的投餵:及時餵給蚯蚓充足的餌料,是保證蚯蚓快速生長的重要措施。將餌料採用 堆塊上投法,厚度為10厘米,不要將床面蓋滿,不求平整,以便分離蚯蚓。

2. 蚯蚓養殖溫度:最佳溫度在15-25℃。冬季採用加厚養殖床到40-50厘米,餌料上蓋稻 草,再加塑料布,保溫、保濕,夏季力爭每天澆一次水降溫。分期飼養:可分成種子群、繁殖群、生產群,薄飼勤翻,每月給料2次,上料前先翻床,每次給料厚度為10厘米,始終保持餌料新鮮透氣,適時採收:夏季每月採收一次,春、秋季節每1.5月採收一次,採收後及時補料。輪換更新:種蚓要每年更新一次,養殖床每年換一次,以保蚓群的旺盛,防止蚯蚓因自然發展而造成種群衰退。

3. 餌料:最好是牛糞、豬糞、馬糞、羊糞、兔糞,豬、羊、兔糞加秸杆、稻草。

蚯蚓的採收 最佳方法是自然光照採集法。在養殖床發現蚯蚓,密度達到2-3萬條/平方米,80%個 體達到0.3克以上,是最佳採收時間。採收時,提取前24小時前澆足水,不可過干過濕,然後將養殖床上面10厘米餌料的70%集中在水泥地面或塑料布上,利用蚯蚓怕光的特點,逐層扒開,將餌料扒淨,最後,使蚯蚓集中在底層,達到收集目的。

炮製方法

將原藥用水洗淨泥垢,迅速撈起,曬乾,切1.5-2cm段片,篩去灰屑。

炒地龍:取地龍100公斤,用黃酒15公斤拌勻略潤,置鍋內用文火炒至黃色略見焦斑時,即取出攤涼。酒炒後能去除腥臭味,增強通絡之功。

廣地龍:將捕得參環毛蚓拌以稻草灰,用溫水稍泡,除去體外粘液,然後用小刀或剪刀將腹部由頭至尾剖開,洗淨,曬乾或焙乾。

酒制:取淨蚯蚓段,加入黃酒拌勻,置鍋,用文火加熱,炒至表面呈棕色時,取出,放涼。每地龍100公斤,用黃酒12.5公斤(《規範》)。

滑石粉制:取滑石粉,置鍋內加熱後,投入蚯蚓段,拌炒,至鼓起時,取出,篩去滑石粉,放涼(遼寧)。

甘草制:取原藥材,用清水洗淨內含泥土,撈起,曬至8成干,切成1.5厘米長段,放入甘草濃湯中,浸泡2小時,撈起,曬乾,即成。每1公斤,用甘草120克(廣東)。

燙制:先將砂炒熱,加入蚯蚓拌抄致鼓起,篩去砂即可(《集成》)。

蚯蚓生品不利於成分煎出,由於腥味太大,也不便於服用,地龍炒與燙對成分有一定的損失,醋製品的水浸煮劑所含的成分(含氮的成分而具鹼性)較生品、酒製品、清炒品及砂燙品為高,而且醋制後,不但可去掉不良氣味,還可以引藥入肝更好發揮藥效。(孫華材:《中成藥研究》,(10):45,1982)。

藥方選錄

1.治療風頭痛及產後頭痛:蚯蚓(去土 炒)、半夏(生薑汁搗作餅焙令干再搗為末)、赤茯苓(去黑皮)各兩半.上三味搗羅為散每服一字至半錢匕 生薑、荊芥湯調下.(《聖濟總錄》地龍散)2.治療陽毒結胸按之極痛 或通而復結 喘促大躁狂亂:蚯蚓四條洗淨研如泥入生薑汁少許蜜一匙薄荷汁少許 新汲水調服.若熱熾者加片腦少許 即與揉心下片時自然汗出而解不效再服一次.(《傷寒蘊要》)

3.治療瘰癧潰爛流串者:荊芥根下段煎湯溫洗良久看瘡破紫黑處以針刺去血再洗三、四次用蚯蚓一把炭火上燒紅為末每一匙入乳香、沒藥、輕粉各半錢 穿山甲九片(炙為末) 油調敷之.(《本草綱目》)

4.治療小兒急慢驚風:白頸蚯蚓不拘多少去泥焙乾為末加硃砂等分糊為丸金箔為衣如綠豆大.每服一丸白湯下.(《攝生眾妙方》)

5.治療風赤眼:蚯蚓十條炙干搗細羅為散夜臨臥時以冷茶調下二錢服之.(《太平聖惠方》)

6.治療喉痹:蚯蚓一條細研用白梅去核以皮裹之重着薄綿再裹含咽津.(《太平聖惠方》) 

7.治療耳聾氣閉:蚯蚓、川芎藭各兩半.為末每服二錢麥門冬湯下服後低頭伏睡一夜一服三夜效.(《聖濟總錄》)[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