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食道(Esophagus),亦稱食管,人和動物消化管道的一部分,上面連接咽,下面連通胃,緊貼脊柱的腹側,具有輸送食物的功能。
- 食道是一條由肌肉組成的中空通道,在最尾端與胃相接的地方有一個括約肌確保胃酸不會逆流至食道中。
- 食道在平時是呈現扁平狀,當有食物通過時便會擴大。
- 食物並非靠著地球重力落入胃中,是藉由食道壁的肌肉進行像波浪般蠕動,強制將食物推入胃中,此外食道還會分泌一種黏液,讓食物可以很容易地通過。
- 吞嚥困難持續2周以上,應就醫治療。
- 在治療前醫師會先確認病因,方法可以是食道X光鋇劑攝影、內視鏡檢查,甚至是窄頻影像技術(Narrow Band Image, NBI),都是醫師會使用的診斷工具。
- 食道若患腫瘤為食道癌。吸菸、嚼食檳榔和重度飲酒會增加誘發的風險。
- 其他相關病理還有胃食道逆流,並可能導致食道炎、食道狹窄與喉嚨發炎、咳嗽等。
食道炎的病因
- 食道炎是指食道的發炎;像是嚴重嘔吐後,長期放置鼻胃管或服用阿斯匹寧、強酸強鹼、非類固醇類消炎藥或接受化學治療、放射治療之患者或是病患本身抵抗力下降而受結核菌或念珠菌或病毒感染導致食道炎。
- 食道炎可分類的病因:1吞咽太熱的食物、比較尖銳的異物...直接損傷了食道粘膜。2.長時間服用抗生素繼而引發食道粘膜感染。3、咽、胃的炎症繼發延期食道炎。4、食管擴張、痙攣、麻痹、腫瘤引發慢性食道炎。
- 引起逆流性食道炎的原因甚多,如胃酸分泌過多的疾病,下食道括約肌功能不良、裂孔赫尼亞(hiatal hernia)、食道蠕動障礙、長期放置鼻胃管或是服用阿斯匹靈等藥物引起。
- 在臨床上常見之逆流性食道炎的症狀有心口灼熱、反胃、胸骨後疼痛、打嗝及腹脹。
- 另外有些人會有噁心、咽部灼燒感、聲音嘶啞、甚至吞嚥困難、咳嗽等症狀也有人發生。
- 症狀主要是以吞嚥疼痛、困難、心口灼熱及胸骨後疼痛居多,當食道炎嚴重時可引起食道痙攣及食道狹窄。
- 當食道下端因發炎導致黏膜變性繼而長出胃的柱狀上皮細胞時叫做巴洛氏食道,此為食道癌之前身,必須長期追蹤其變化。
- 一般食道炎之出血較輕微,但也可能引起吐血或解瀝青便。
- 食道炎主要靠內視鏡切片來確定診斷。
- 感染性的食道炎常是發生於免疫力低下之患者,如癌症、愛滋病或服用類固醇之患者,因此在針對病原菌治療時也需同時考慮原始疾病之狀況。逆流性食道炎治療主要是中和胃酸及減少逆流情形,因此除了藉助藥物外,生活習慣也很重要。睡前不進食以免胃酸增加。睡覺時把頭墊高可減少逆流,減肥可減低逆流現象,此外增加腹壓的動作也應予避免。[1]
食道炎的症狀與治療
- 食道炎的症狀:
- 1.化膿性食道炎:食道粘膜破損,化膿性細菌侵入食道粘膜引發化膿性炎症,常伴有頸部疼痛、咽痛,少數會出現吞咽困難、胸骨後疼痛、寒戰、發熱等症狀。
- 2.真菌性食道炎:真菌性食道炎臨床症狀不明顯,有時或沒有症狀,常表現位吞咽疼痛、吞咽困難、上腹不適或有燒灼感。
- 3.病毒性食道炎:病毒性食道炎,常伴有鼻唇部皰疹,表現為吞咽疼痛,吞咽食物食道下行緩慢。
- 4.放射性食道炎:由放射線引起的食道損傷,一般症狀比較輕,嚴重的症狀會出現胸部劇痛、發熱、嗆咳、呼吸困難、嘔吐等。
- 5.表層脫落性食道炎:也叫做特發性食道粘膜剝脫症,患者會突然感到上腹隱約不適,常會出現輕度下咽困難或噯氣。喝熱飲或熱酒時咽喉部有灼燒感或吐血。
- 6.急性腐蝕性食道炎:這種情況比較少見,一般為小兒誤食腐蝕性食物,導致食道粘膜損傷,引起食道發炎。
治療與護理
- 1.食道炎患者可多食用猴頭菇湯、猴頭菇雞汁湯
- 2.飲食以清淡易消化為主,適當增加蛋白質攝入,膳食纖維攝入。
- 3.不要吃辛辣食物、禁菸酒、睡前禁止喝熱飲、禁吃酸性刺激性食物及糖類、巧克力、咖啡等食物。[2]
食道的其他疾病
- 其他食道本身的疾病,例如:食道被化學灼傷、逆流性食道炎、巴瑞特氏食道症、食道憩室、食道失弛張症、食道灼傷狹窄以及放射線照射食道,皆可能會誘發食道癌。
- 飲食習慣:長期食用高溫或太燙的食物、醃燻燒烤的食物及醃漬食物,也會增加罹患食道癌之風險。發霉的食物也可能會導致食道癌的發生。
- 環境因素:飲水及食物中含有過量的「亞硝基胺」是高度導致食道癌的物質。[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