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柑草
蜜柑草 |
中文學名: 蜜柑草 |
蜜柑草[1],中藥名。為大戟科葉下珠屬植物蜜柑草PhyllanthusussuriensisRupr.etMaxim.[PhyllanthusmatsumuraeHayata]的全草。植物蜜柑草,分布於東北及河北、陝西、江蘇、安徽、浙江、福建、湖北、湖南、廣西、貴州等地。具有清熱利濕,清肝明目之功效。主治黃疸,痢疾,泄瀉,水腫,淋病,小兒疳積,目赤腫痛,痔瘡,毒蛇咬傷。
目錄
別名
入藥部位
以全草入藥。
性味
歸經
入胃、大腸經。
功能主治
消食止瀉,利膽。主治小便失禁,淋病,黃疸型肝炎,吐血,痢疾。外用治外痔[2]。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煎水洗;或鮮草搗敷。
相關論述
1、《貴州草藥》:「清熱,利濕、治外痔,吐血,痢疾。」
2、《陝西中草藥》:「主治黃疸型肝炎,淋病,小便失禁[3]。」
相關配伍
1、治黃疸型肝炎,魚眼草30g,茵陳60g。水煎服。(《陝西中草藥》)
2、治痢疾、腸炎,蜜柑草30g。水煎服。(《湖北中草藥志》)
3、治尿路感染、淋瀝澀痛,蜜柑草、車前草、滑石各15g。水煎服。(《湖北中草藥志》)
4、治小兒疳積,夜多大便,(蜜柑草)全株與豬肝、夜明砂煲服[4]。(《廣西民族藥簡編》)
採收加工
夏、秋季採收,鮮用或曬乾備用。
藥材鑑別
藥材性狀:全草長15-60cm;莖無毛,分枝細長。葉2列,互生,條形或披針形,長8-20mm,寬2-5mm,頂端尖,基部近圓形,具短柄,托葉小。花小,單性,雌雄同株;無花瓣,腋生。蒴果圓形,具細柄下垂,直徑約2mm,表面平滑。氣微,味苦、澀[5]。
形態特徵
一年生草本,高15-60cm。全株光滑無毛。莖直立,分枝細長。葉互生,具短柄;托葉小,2枚;葉片條形或披針形,長8-20mm,寬2-5mm,先端尖,基部近圓形。花簇生或單生於葉腋;花小,單性,雌雄同株;無花瓣;雄花萼片4,花盤腺體4,分離,與萼片互生,無退化子房;雌花萼片6,花盤腺體6,子房6室,柱頭6。蒴果有細柄,下垂,圓形,直徑約2mm,褐色,表面平滑;種子三角形,灰褐色,具細瘤點。花期7-8月,果期9-10月[6]。
分布區域
生長環境
生於山坡、路旁。
視頻
生活疲憊眼睛勞累,蜜柑草煮水喝,清肝明目有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