蜣螂
蜣螂是鞘翅目金龜子總科下的一個亞系群,又稱為屎殼郎、糞金龜。大多數蜣螂屬於金龜子科中的蜉金龜亞科和金龜子亞科,但是金龜子總科的掘穴金龜科的部分成員也會被稱作糞金龜。主要以動物的糞便為食,喜歡把動物的糞便滾成球狀。目前有多達5000種以上[1]。
目錄
形態
體型為略扁的橢圓形,體長5-30毫米。體色大多為略帶光澤的黑色,也有褐色的。頭扁平,雄性頭部有角。是一種完全變態昆蟲。
各部位
兜帽:有六個排,用來挖掘和切削,剔除或扔掉不要的植物纖維,把最精美的食物聚攏起來。 前腳:有五個堅硬鋸齒,可動武和推翻障礙,在糞團裡開闢道路,把糞便聚攏到腹部下四隻腳間。 據研究[2],蜣螂是世界上力量最大的昆蟲,可以推動相當於自身體重1141倍的物體,相當於一個人推動6輛雙層公車。
分布
生活習性
食性
食物主要是草食動物和雜食動物的糞便。一隻蜣螂一天內可以吃下多於自身體重的糞便。
大多數蜣螂會將糞便滾成球,一些會將糞便埋到地下,也有直接在糞便中棲息的。有些體型較小的品種會附着在哺乳動物的皮毛上,等待哺乳動物排便時收集糞便。
蜣螂主要通過嗅覺尋找糞便。2003年,瑞典隆德大學的Marie Dacke發現,物種。這一發現被刊登在《自然》雜誌上。[3]
近似種
米龍糞金龜:與蜣螂非常接近的食糞甲蟲,但個頭較小。他和蜣螂一樣滾動糞球。米龍糞金龜分佈法國各地,甚至連北方都有;蜣螂則幾乎都在地中海海邊。
繁殖
糞球也可作為幼蟲的食物,繁殖用的糞球一般為梨形,雌性蜣螂將卵產在梨形突出的部位,並埋藏起來。
成蟲的活動時間為每年4月到10月。
農業用途
蜣螂可以清理動物的糞便,抑制其他以糞便為食的害蟲,以及減少排放的溫室氣體。
據美國生物科學研究所的報告[4],蜣螂為美國的養牛業節省了每年3.8億美元的糞便清理費用。
在澳大利亞,原有的蜣螂品種只喜愛食用小粒的糞便如袋鼠糞,而不喜歡外來的牛、羊的糞便。從1965年到1985年,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在George Bornemissza博士領導下,開始了澳大利亞蜣螂計劃,成功的從世界各地引進23個品種的蜣螂,其中顯著的品種有Onthophagus gazella和Euoniticellus intermedius。結果改善了澳大利亞的牧場的糞便堆積問題,同時減少了約90%有害的叢林飛蠅。[5]
藥用價值
自然界清道夫
眾所周知,澳大利亞畜牧業發達,其中牛肉、牛奶暢銷全球。但其實,澳大利亞原本沒有牛,1770年,殖民者入侵後,從島外引進了大量的牛。從此,澳大利亞的養牛業迅猛發展,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然而,利益背後,卻隱藏着危機。大量牛糞覆蓋了草原,影響了牧草的光合作用,牧草大面積死亡,牛的糧食岌岌可危,經濟效益明顯下滑。與此同時,牛糞滋生的蠅蛆泛濫成災,衛生環境嚴重惡化。
而當地的屎殼郎數目有限,且只能處理有袋目動物(如袋鼠)的糞便,大量牲畜(如牛)產生的糞便則無法處理。瞬間,澳大利亞陷入了「牛糞之災」的困境。
英聯邦科學與CSIRO大膽提出開展「澳大利亞屎殼郎項目」。在接下來的20多年中,研究小組從全世界各地引入了53種屎殼郎到澳洲。這些引入的屎殼郎很快發揮了作用,消滅了農場上堆積如山的牲畜糞便,蒼蠅的數目也下降了約90%。有人認為:從側面來說,蒼蠅的減少使得澳大利亞的戶外咖啡館得以繼續保留下去。
南非比勒陀利亞大學的資深昆蟲學家Clarke Scholtz說「我們在南非有1500萬頭牛,每頭牛每天會拉12次糞便,這相當於每天產生大約5500噸牛糞。如果沒有屎殼郎,我們都會生活在齊膝深甚至是齊肩深的牛糞中,而且這還是我們沒有考慮大象糞便的情況。」
動物王國每天排出的糞便堪比維多利亞瀑布的流水。而屎殼郎每晚可處理比自己重250倍的糞便,所以能快速處理永無止盡的排泄物,固有「自然界清道夫」之稱。
除了南極洲以外,世界上有超過7000個屎殼郎品種,它們分布在其餘六洲,做地球的清潔工。
作為一名屎殼郎君,它們的首要任務就是尋找糞便。有些屎殼郎直接住在大型動物的肛門附近,時刻準備着,一旦大型動物排泄,它們便奮不顧身地衝上去。有些則主動去尋找動物留下來的糞便,一坨大象的糞便可在15分鐘內吸引近4000隻屎殼郎,所以,屎殼郎在找到糞便後手腳要相當麻利,才能確保這頓大餐還有自己的份。
屎殼郎主要分為3種:推糞型、地道型、糞居型。
- 推糞型屎殼郎--會把糞便滾成球狀,用後腿火速將糞球推走,遠離競爭者。而後,幾位潛在伴侶會跳上球,制球的屎殼郎從中挑選一位伴侶,然後這對情侶一起挖洞,把糞球塞進土裡,埋好後,母的屎殼郎就會在糞球里產卵。
- 地道型屎殼郎--則採取不同的手段,它們先在一坨便便下方挖洞,再把糞拖進土裡,然後把糞便弄成一定形狀,稱為「育幼糞球」或「育幼糞腸」。為了保護地道,公的地道屎殼郎會豎起雄壯的觸角,與外來入侵者奮力一戰,直到母屎殼郎產卵為止。有的時候,一些入侵的公屎殼郎為了避免打架,會偽裝成無角的母屎殼郎,然後趁一家之主不注意時,偷溜進地道與母屎殼郎交配。
- 第三類是糞居型--這類屎殼郎採取最直接的手段,直接在一坨便便裡邊產卵,雖然這樣省事省力,但這種方式讓他們的後代比地道型和推糞型的屎殼郎更容易被吃掉。
幼蟲在地道、糞球或一坨便便上孵化後,它們會在成蛹前吃糞便,然後轉變為成蟲。
然而,並不是所有屎殼郎都這麼幸運,總是能與屎打交道。熱帶生態學家Trond Larsen表示:在熱帶地區,一個區域同時找出超過150個屎殼郎品種,是相當正常的現象。可以想象,在這裡,對於屎的爭奪是多麼的激烈。[6]
參考資料
- ↑ Frolov, A.V.. "Subfamily Scarabaeinae: atlas of representatives of the tribes (Scarabaeidae)"2007年8月2日查閱。
- ↑ Derbyshire, David. Dung beetle named world's strongest insect. 每日郵報. [2011-03-19].
- ↑ Roach, John. Dung Beetles Navigate by the Moon, Study Says. [2007-08-02] (英語).
- ↑ Losey, John E. and Mace Vaughan (2006). "The Economic Value of Ecological Services Provided by Insects". BioScience 56(4):311-323.
- ↑ Bornemissza, G. F. (1976), The Australian dung beetle project 1965-1975, Australian Meat Research Committee Review 30:1-30
- ↑ 屎殼郎都被逼得不吃屎了,原來它們還有那麼多不為人知的秘密,雷猴科普,2018-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