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蠡,汉语二级字, 蠡是汉语词汇,读作lí、lǐ,注音 ㄌㄧˇ,部首是虫,笔画数一共21画,出自《汉书·东方朔传》,基本字义为虫蛀木,引申为器物经久磨损要断的样子。

目录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蠡

拼音; lí、lǐ

部首; 虫

字级; 二级(6463)

笔画数; 21

五笔字形; XEJJ

方言集汇; ◎ 粤语:lai5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li3 [宝安腔] li3 [[[海陆]]丰腔] li3 [梅州腔] li3 [客语拼音字汇] li4 [客英字典] li3 | li5 | lo2 [东莞腔] bok7

详细字义

人名用字时读"lǐ"如范蠡

折叠lí 一、本义:蛀虫啮木。说明:木柱通常半露在泥墙外,所以白蚁群最多只能形成半包边的态势。

会意。字从彖(tuàn),从双虫。"彖"本义指猪嘴上吻部大于下吻部,并能半包住下吻部。引申为"包边"。"双虫"指很多木头蛀虫,如白蚁之类。"彖"与"双虫"联合起来表示"蛀虫群集在木柱上,像包边那样半包住木柱"。

同时也指用葫芦(瓠瓢)、贝壳剖制而成的瓢。

以蠡测海--《汉书·东方朔传》

蠡升(容量一升的瓢子);蠡帽(防矢石的盔帽。其形似瓠瓢,故名);蠡勺(一瓢勺);蠡见(喻肤浅的见识)。

蠡酌管窥(用瓢量海水,从竹管里看天。比喻见识浅薄,对事物的观察和了解很片面)

蠡测管窥

管蠡测海

蠡测 lícè 即蠡酌。以瓠瓢测量海水。比喻见识短浅,以浅见量度人,"以蠡测海"的略语。

蠡湖又名漆湖或小五湖,后因湖面形状如一只葫芦瓢,所以又名蠡湖。

二、唐宋时期的螺号,也称"蠡"、"大蠡"、"蠡角"等名。

《旧唐书·音乐志二》:"贝,蠡也。容可数升,并吹之以节乐,亦出南蛮。"

折叠lǐ 一、〈动〉

虫蛀木 [eat;insect eats a wood]。引申为器物久磨将断的样子

蠡,虫啮木中也。--《说文》。段玉裁注:"蠡之言剺也,如刀剺物。"

以追蠡。--《孟子》

二、人名、地名用字。如:范蠡(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陆蠡(现代著名散文家);蠡县(在河北省保定)。

折叠luó 一、通"蠃"。蜾蠃 [eumenid]

谅不登樔而椓蠡兮,得不陈力而相追。--汉·班昭《东征赋》。注:"蠡与蠃古字通。"

常用词组

◎ 蠡测 lícè [measure the sea with an oyster shell-have a shallow understanding of a person or subject;shortsighted] 即蠡酌。以瓠瓢测量海水。比喻见识短浅,以浅见量度人,"以蠡测海"的略语

以蠡测海。--《汉书·东方朔传》

蠡测管窥

◎地名:

一、无锡市蠡园开发区。

二、河北省地名,"以地近瀛海,污下多虫"故名蠡。古有蠡吾县,唐朝设蠡州,明朝改蠡县至今。

三、江苏苏州相城区蠡口。

古籍解释

康熙字典

〔古文〕ࢍ�९�《唐韵》卢启切《集韵》里弟切,ࠀ�音礼。《说文》虫啮木中也。

又彭蠡,泽名。《书·禹贡》东汇泽为彭蠡。《注》彭蠡,在扬州之西界。

又邻知切,音离。《史记·匈奴传》置左右贤王,左右谷蠡。

又《韵会》怜题切,音黎。瓠瓢也。《前汉·东方朔传》以蠡测海。

又《唐韵古音》落戈切,音骡。义同。

又《玉篇》蠡蠡,行列貌。《刘向·九叹》登长陵而四望兮,览芷圃之蠡蠡。

又山名。《扬雄·长杨赋》烧熐蠡。《注》熐蠡,山名。

又人名。《晋书·姚弘载记》姚墨蠡。《宋书·桂阳王休范传》杜墨蠡。

又与螺通。《类篇》蚌属。圣人法蠡蚌,而闭戸见文子。

又《集韵》鲁果切,音裸。瘯蠡,皮肥。一曰疥病。《左传·桓六年》谓其不疾瘯蠡也。

又《集韵》力至切,音利。虫名。

又郞计切,音丽。《扬子·方言》参、蠡,分也。《郭注》谓分割也。齐曰参,楚曰蠡。 亦作䗍。

说文解字

【卷十三】【䖵部】蠡

虫啮木中也。从䖵彖声。,古文。卢启切〖注〗,亦古文。

说文解字注

虫啮木中也。此非虫名,乃谓螙之食木曰蠡也。朱子注孟子曰:蠡者,啮木虫,则误矣。蠡之言剺也。如刀之剺物,蠡叚借之用极多。或借为蠃蚌字,或借为瓢㼖字,楚辞:览芷圃之蠡蠡。

又借为禾黍离离字。孟子曰:以追蠡。赵注曰:追,钟钮也。钮擘啮处深矣。蠡蠡,欲绝之皃。此又以蠡同离,同劙。方言曰:劙,解也。又曰:蠡,分也,皆其义也。不知叚借之恉,乃云钟钮如虫啮而欲绝,是株守许书之辞,而未能通许书之意矣。从䖵。彖声。彖见?部。读若弛。非通贯切之彖也。此久误。今正篆文倂说解。卢启切。十六部。[1]

参考文献

  1. , 360国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