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宗道
袁宗道(1560年-1600年),字伯修,號玉蟠,一號石浦,湖北公安長安里人,明朝政治人物、文學家,進士出身。
袁宗道 | ||
---|---|---|
大明
| ||
籍貫 | 湖廣荊州府公安縣 | |
出生 | 湖廣荊州府公安縣 | |
出身 | ||
|
目錄
生平
萬曆十七年(1589年)會試第一,殿試成二甲第一名進士(傳臚)。任改翰林院庶吉士,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充東宮講官[1][2][3]。選庶吉士,授翰林院編修,官至右庶子。宗道以右庶子任東宮講官時,「省交遊,簡應酬」,辦事「雞鳴而入,寒暑不輟」,致積勞成疾。去世以後,連購買棺材及眷屬回故里的路費都是朋友們的捐助和賣盡他的書畫幾硯湊的。他同時也是「公安派」文學的發起者和領袖之一,主張文章自要發揮性靈,研究古文不可全模仿拘泥,而是要「學其意,不必泥其字句也」。與弟宏道、中道並稱「公安三袁」,著有《白蘇齋集》等。[4]
人物特點
他極力反對前後七子的擬古主義,與弟弟袁宏道、袁中道志同道合,人公安三袁。他反對貴古賤今、模擬古人,強調作家要有思想修養,文章要有思想內容,而絕不是在形式上模秦仿漢。他說心中本無可喜之事而欲強笑,亦無可哀之事而欲強哭,氣勢不得不假借模擬耳(《論文》),就是說,文章要有真情實感。他的詩文創作實踐了他的理論,率真自然,不事模擬。遊記散文如《戒壇山一》、《上方山一》、《小西天一》等,簡牘散文如《答同社二》、《寄三弟之二 》等,真切感人。他的散文缺點是社會意義不大。詩歌創作上,少有佳作。著有《白蘇齋類集》。
27歲時會試第一,官翰林院庶吉士、編修,曾向焦及李贄弟子僧深有問學。萬曆十七年(1589)歸里,鑽研學術,以禪宗思想研究儒學,著《海蠡篇》(今佚)。九年後復入京,官右庶子,任東宮講席。
他的多數散文以士大夫的閒情逸興、說理談禪為主要內容。詩歌創作又遜於散文,少有佳作。著有《白蘇齋類集》22卷。另著有雜劇2種及詞若干,已佚。
歷史貢獻
公安派在解放文體上頗有功績,「一掃王(世貞)、李(攀龍)雲霧」(《公安縣誌·袁中郎傳》),遊記、尺牘、小品也很有特色,或秀逸清新,或活潑詼諧,自成一家。但他們在現實生活中消極避世,多描寫身邊瑣事或自然景物,缺乏深厚的社會內容,因而創作題材愈來愈狹窄。其仿效者則「衝口而出,不復檢點」,「為俚語,為纖巧,為莽蕩」,以至「狂瞽交扇,鄙俚大行」(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後人評論公安派文學主張的理論意義超過他們的創作實踐,是為公允之論。
在中國文學史上,像三袁這樣的一母所生三兄弟能同時期躍登大雅之林,又在哲學思想、政治傾向、文學觀點、創作風格,以及性情、氣質方面高度的和諧一致,並且能夠互相配合實現文學革新的目標,是絕無僅有的。這不但是文學史上的佳話,更是一個奇蹟。
參考來源
- ↑ (明)張朝瑞. 《皇明貢舉考》卷五. 《續修四庫全書》史部第828冊.
- ↑ 魯小俊,江俊偉著. 貢舉志五種 上. 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2009. ISBN 978-7-307-07043-1.
- ↑ 朱保炯,謝沛霖. 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輯 785-790 明清進士題名錄索引 1-6. 台灣: 文海出版社. 1981.
- ↑ 《明史》:宗道,字伯修。 萬曆十四年會試第一。授庶吉士,進編修,卒官右庶子。泰昌時,追錄光宗講官,贈禮部右侍郎。
- ↑ 龔延明主編. 天一閣藏明代科舉錄選刊 登科錄 點校本. 寧波: 寧波出版社. 2016. ISBN 978-7-5526-2320-8.
《天一閣藏明代科舉錄選刊.登科錄》之《萬曆丙戌科進士同年總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