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复制了的生活(吴彩霞)
作品欣赏
被复制了的生活
自听到武汉封城,提倡不出门到限制出门,我的生活便开始了每天的复制。
起床——做早餐——打扫卫生——做午餐——午休——看书或写字——做晚餐……
大儿子:睡觉——看手机——做作业——睡觉……
小儿子:睡觉——看电视——玩玩具——睡觉……
哦!还有一个家庭成员:他,天天上班。
这生活放在以前上班期间,那简直是梦寐以求!可现在心里空落落地焦急。每天睁开眼睛,赶紧拿起手机看头条上的疫情情况通报。疫情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看到大家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抗疫,而自己既不懂医,又不晓建筑,还没当过警察,无能为力。但明白是一线的抗疫人员的负重拼搏,才使得我们岁月静好。心里便祈祷: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既知坐在家里不出门也是做贡献,便稍微心安了些!那就老老实实地待在家里,让病毒在这忧伤的春天里黯然地随风而去吧!
起初:我只是不想让吃变得单调
在这特殊的时期,做饭便成为宅家的主旋律,而且显得这项工作尤为重要。而我又是一个极不想凑合的人,每每提前一天想好第二天的食谱,便精心准备所需的东西,第二天,在锅碗瓢盆的交响乐中做好饭菜,等到端上桌,看着大家吃得津津有味,心里便升起满满的自豪感。
但过了一段时间,我搜肠刮肚把我会做的和提前做过的都做了一遍,便觉江郎才尽,于是提出抗议,我提高了声音的分贝:作为家庭成员,每个人都应尽一份力,轮流做饭!但放眼望去:沙发上躺着看手机的,床上斜倚着打游戏的,毯子上爬着玩玩具的,无一反应。我一下子泄了气,暗暗叫苦。心想: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谓的“爷们”吧!
应该是这样,因为在我的记忆中,一年四季,做饭时,我从没见父亲在锅台周围转过,更别说做饭了。吃饭前父亲好像总是坐在炕上,饭也总是用盘子端给他老人家。若吃完再要一碗还好办。若要半碗的话,父亲会用筷子在碗中间画圈。你想想,筷子又不是笔,又不留痕迹,端来多了要重新跑一趟,少了也要跑一趟。而父亲则可能认为多跑一趟更能体现孝顺。母亲似乎从来没抱怨过什么。对!什么也别多想,吃着开心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在我抗议无效之后,我也就认命了,我知道有些事糊涂些才能过得去。“民以食为天”,饭总得要吃,为了不影响自己的心情,我开始把食谱求助于网络。
网上各种各样的熟食之法、烹饪之法,我根据居家的具体条件开始做:紫薯面包、韭菜盒子、鸡蛋饼、蔬菜饼、土豆饼……能尝试的我都尝试了,基本还算成功,我自信地觉得我都快成面点师了,可电饭锅蒸蛋糕的失败将我打回原形。我总结经验,第二次、第三次……有一天晚上睡觉前,6岁的儿子突然说:妈妈,我觉得你做蛋糕失败的原因是打蛋器不行……看着他说的头头是道,我笑而不语,他也知道从失败中总结经验,其实想想这样做也就是享受这个做的过程。我突然觉得,人生要活的有味,也是在自己的生命轨道中不断地从生活中吸取教训、不断奔跑,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从而拓展生命的宽度和厚度。
至于尝试其它的饭食,什么“紧火米汤慢火肉”、“软面饺子硬面汤”、“开锅煮皮,闭锅煮心。”“三分炖工,七分炒工,横切萝卜顺切姜”……我都羞于启齿了。
因为我在想颜回,《论语﹒雍也第六》中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以前读,觉得是讲颜回能够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给学生也是这么讲的。现在想他能在这样的简单中品味到快乐,可能是他的精神富足到他不屑于去想物质生活的贫乏与充裕吧!
老子在《道德经》中曾说:“治大国若烹小鲜。”这么深刻的道理还是慢慢去体会吧!
后来:我只是想把毛笔字写的好一点而已
练字这个习惯,说坚持吧,一忙好长时间都不写,说不坚持吧,一有空就拿起笔。可最近,坚持,天天练!而且自我感觉有点小进步。
临帖前,我曾请教懂书法的朋友,他推荐我临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我忆起我们上学时开设的书法课,那时幼稚贪玩,不太用心。但是对老师经常挂在嘴边的欧体印象还是比较深刻的。我给朋友说:虽不懂却喜欢。
摹帖这个过程坚持好长时间了,有一次,这位朋友看到我写的影格,很委婉客气地评价说:“没有练过的人是描不出这样的效果的,但你这样一直写,容易把字写死。”他劝我对临。
可真正临起来,难啊!总有一些笔画一些字,感觉不好看,仿佛胖人穿了紧身的衣服,阔嘴的人画了红唇,小眼睛的人描了浓眉。不得其法。
后来,我选用达芬奇画鸡蛋的方法,一个字反复地写,然后对比,看哪一个写的好一点,就研究它的结构和笔法,并和帖子相比较,观察、琢磨、分析,慢慢似乎悟出了一点道理,关键是竟喜欢上了读帖。
欧阳询是唐代人,唐代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光辉灿烂的时代,唐朝建立时,欧阳询已经年过花甲,对于他的字,后人美誉甚多,宋代朱长文在《续书断》里评价说:“纤秾得体,刚劲不挠。”在他的书法前,你不但会频频点头,而且会不停地惊叹。真是温敛而不失刚劲,你仿佛看到大唐初建时风和日丽、平顺稳健的社会风貌,小到撇捺,大到布局间那完满充盈的精气神,令你神清气爽。于是提笔间便觉传承了某种精神。
写字本是一个人格修炼的过程,要耐得住寂寞,忍得了枯燥,沉得下心境,稳得住情绪,经得起考验。要从摹帖、对临、背临,最后走向意临乃至创作,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
我并不懂书法,不敢造次,字更写得一般,但我喜欢写字这个过程,喜欢这种心手双畅的感觉。
现在:我只是做了文字的信徒
房子有三个卧室,大卧室放一个书柜,小卧室放一个书柜,中间卧室还是一个书柜,每每兴致所至,则伫立其中一个书柜前,观书满架,顿生愉悦,选其中一本便欣然读之,直至两腿发麻,方觉要找个地方坐下来,原来书房竟布置在阳台上,有躺椅在此,选一合适姿势继续阅读,深知这是迷恋上文字的一种情怀,所以才把它当做信仰一样来膜拜。
我相信知书达理这个说法。
读《菜根谭》,知“性定菜根香。”如毛泽东所说:“风斜雨急处,立得脚定。花浓柳艳处,著得眼高。路危径险处,回得头早。”读《幼学琼林》,如漫步在文史科第中,穿越于人事天地间。读到人类生活、思想的方方面面。读《区块链》,知它的四大特色: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开放性、可匿名。是今天非常多的人追捧的对象。读中外小说,随着情节去感受人物的情感……
读一本好书,就是跟大师对话和与优秀的人交往的过程,抚摸一本好书,目光和手指从纸页上滑过,就很想认认真真地和这本书来一次热恋。
枕边我常放着书,为的是酝酿一场美好的睡眠。晚上睡觉前、中午午休前,拿起床头放着的一本书,读几页,合上书,闭上眼睛,在刚才读过的文字里徜徉一番,这是我的一次次精神私奔。或许还会“庄生晓梦迷蝴蝶”呢!
而在现实生活中,我其实就是那种在宫斗剧里活不了两集的女人,和书在一起,就是这么任性、大胆。
一想到书柜里那些站着的、床前那些躺着的书籍,那书里静待阅读的文字,那文字里跳跃着的生命,我的心里便不断地升腾、涌动着浪潮般地幸福。
所以只要一拿起书,我就觉得我是一个幸福的人。
很庆幸,这辈子与文字有染。
一天,接到A君的电话,问:“最近忙什么呢?”我说:“一个多月没出门了。”他说:“那就直接坐了一个月子么。”我笑笑说:“我这是做我该做的,在这疫情期间,谁又不是在尽最大的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呢!”他说:“大家都是在进行着一场修行。”顿了顿,他接着说:“最近写文章了吗?” 我苦笑:“没有,满脑子都是疫情,武汉!但我苍白的文字什么也表达不了!生活每天就跟复制的一样。”他说:“我也是过了一天,然后重复了无数次,生活总有暗夜,让我们选择拥抱阳光吧!相信抗疫胜利的消息很快就会传来,那时就去大自然中尽情呼吸新鲜空气吧!”我说我会低头向大地鞠躬,然后仰头凝视苍天。 [1]
作者简介
吴彩霞,汉族,1980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