褒斜道石門及其摩崖石刻
褒斜道石門及其摩崖石刻位於中國陝西省漢中市漢台區河東店鎮,由褒斜道遺址、石門遺址和石門石刻組成,1961年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1年建設石門水庫後原址沒入水下,僅「石門十三品」等十七方摩崖石刻搬遷至漢中市博物館內[1]。
褒水和斜水(今石頭河)均發源於秦嶺深處的太白縣,前者南流入漢水,後者北流入渭水,兩者河谷統稱「褒斜谷」,長約250千米,自古即為溝通秦嶺南北的要道。褒斜道於戰國始築棧道,是中國最早的人工棧道。
褒斜道上的石門(石門隧道)是中國最早的人工隧道,長16.5米,寬4.4米,南口高3.45米,北口高3.75米。石門內及附近有東漢至明清時期的摩崖題刻百餘方,統稱石門石刻,其中最著名的石門十三品包括《鄐君開通褒斜道碑》、《石門頌》、《石門銘》等十三通漢魏時期石刻。
目錄
千古棧道
中國有句膾炙人口的成語「明修棧道,暗渡陳倉」[2]。故事說的是:劉邦取漢中後於公元前206年按大將韓信的計謀,派少數人修棧道,以轉移鎮守關中西部雍王章邯的注意力,暗地裡沿着西邊艱險的陳倉道(即秦棧),北出大散關,攻占了陳倉城,進軍咸陽。詩人李白讚嘆的「蜀道難,難於上青天」,褒斜道,是古代連接關中與漢中的一條要道。因取道褒水、斜水兩河谷,貫穿褒斜谷而得名。起自漢代褒中縣(今陝西省漢中市與勉縣交界處)褒口、經三交城、赤崖,溯褒水 河而上,出斜谷至眉縣,全程235千米。褒斜道為秦昭王時所開,當時人們鑿石架木,修築棧道,歷代以業,多次增修。褒斜道開鑿建成,溝通了秦嶺南北的聯繫,加強了中原與西南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與合作。公元前206年,劉邦經褒斜道赴漢中就漢王位。
戰國時期
石門在褒斜谷兩端。北端為大石門,在眉縣;南羰為小石門,在今漢中市北約17千米處。小石門簡稱石門,大約於戰國時期,為修褒斜棧道而鑿,後經歷代修鑿,方告開通。
褒斜道石門及其摩崖石刻,南口高3.45米,北口高3.75米。當時施工是採用古代的火燒水激法開山破石,是中國最早的人工隧道之一。
視頻
褒斜道石門及其摩崖石刻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全國最著名的摩崖石刻 ,搜狐,2015-09-14
- ↑ 近在咫尺,陝西8條絕美古道——褒斜棧道 ,搜狐,2019-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