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小麥綠色高質高效生產技術
一、技術名稱
西南小麥綠色高質高效生產技術
二、技術概述
(一)研發背景
中國西南地區小麥生產普遍存在盲目施肥、過度用藥、過量用種等影響資源利用效率和生產效益的技術問題。因此,必須按照「一控兩減三基本」、「鄉村振興」等戰略部署,切實轉變農業生產方式,要在持續提高小麥產量的同時,着力提升資源利用效率、生產效益和農產品[1]質量。
四川省農業科學院小麥產業技術研發團隊以綠色發展為理念,創新集成了適宜區域生產實際、具有引領性的小麥綠色高質高效生產技術體系,包括多抗綠色品種(川麥104等)、抗逆高效播種技術、周年養分平衡與氮肥減施技術、病蟲草簡化高效防控技術等4大核心技術。具體技術內涵:全生育期灌溉0~1次、畝施純氮9~11 kg、拌種+一噴多防、秸稈全量覆蓋還田、免耕帶旋播種、產後烘儲處理。綠色目標包括:稻茬小麥畝產500 kg以上、旱地小麥畝產400 kg以上;氮肥、農藥、種子減量15%;生產效率、純收益提升20%;容重770 g/L以上,不完善粒低於3%。
(二)技術要點及參數
1、搞好前作秸稈處理。前作水稻於灌漿後期及時排水晾田,降低收稻期間土壤濕度,減少大型機械對田面的碾壓、破壞。採取高留茬(30~50 cm)收穫水稻[2],或水稻收穫與秸稈粉碎一體化處理。
2、品種布局和種子處理。選擇抗病、抗逆(漬害、倒春寒、爛場雨)品種,根據用途分類選擇釀酒(制曲)小麥、膨化小麥等類型。並開展以預防鏽病、地下害蟲和蚜蟲為核心的拌種工作。
3、適時機械化碎草作業。對於前作收穫時未進行秸稈粉碎作業或粉碎處理效果不好的稻茬田和旱地麥田,應於小麥播種前用1JH-150型滅茬機對水稻或玉米秸稈進行滅茬作業,粉碎後的秸稈要求細碎(長度<5 cm)、分布均勻。
4、機械化免耕帶旋播種。於10月底至11月上旬播種。選用免耕帶旋播種機(如2BMF-10、2BMF-12型)播種,一次性完成播種、施肥、蓋種等工序,每畝基本苗16~20萬。具體播種量應基於基本苗要求,根據種子發芽率、種子大小、整地質量和播種早晚而計算。
4、減量高效施肥。全生育期每畝施純氮9~11 kg,磷肥(P2O5)、鉀肥(K2O)各5 kg,其中氮肥60%作底肥、40%作拔節追肥,底肥選擇N20P10K10配方複合肥隨播種一次性完成。如果生產釀酒(制曲)原料,則70%氮肥用作底肥、30%用作苗期追肥。
5、強化中期綜合管理。稻茬小麥於拔節初期按計劃追施拔節肥,根據冬季降水和土壤墒情決定是否灌拔節水;噴施生長延緩劑,控制株高,提升群體質量。旱地小麥應於苗期追肥。
6、實施簡化病蟲防控技術。在選擇抗病品種和藥劑拌種基礎上,減量高效施藥。於齊穗至初花期,將殺蟲劑、殺菌劑和磷酸二氫鉀混合噴施,即「一噴多防」。花前或灌漿階段視鏽病和蚜蟲發生情況增加1次防治工作。
7、適時機械化收穫。聯合收割機收穫,麥秸全量粉碎還田,或先行撿拾打捆,再行旋田,為下茬整地插秧創造良好條件。
8、及時晾曬烘乾。下場原糧若不能立即入庫,視水分含量高低靈活選擇脫水乾燥方式,水分15%~20%範圍,採取「地籠式」簡易乾燥設施,結合自然晾曬即能完成乾燥處理;若水分超過20%,或天氣持續陰雨,需要「塔式」烘乾設施進行乾燥處理。
9、根據需要深翻或深松。連續免耕3~4年後,開展一次深翻或深松作業,破除犁底層,以加深耕層。
(三)技術示範推廣情況
多年生產實踐表明,「西南小麥綠色高質高效生產技術」能使小麥播種效率提高50%、增產10%~15%,節能30%、節藥15%、節肥15%、節種30%、節水50%,純收益提高30%~50%,秸稈得到有效利用,質量顯著提升,深受種糧大戶(合作社、家庭農場)歡迎。舉一個典型例子,2019年四川省廣漢市艾加農業發展有限公司600餘畝小麥採用該技術,畝施純氮9.2 kg,病蟲草害防治次數從傳統6次減至3次,平均畝產486 kg,容重800~830 g/L,不完善粒不足1%,每公斤平均售價2.52元,畝產值1209.6元,扣除每畝生產成本450元和土地租金400元,畝純收益359.6元。
該技術的核心知識產權已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ZL201310455004.4]和實用新型專利授權[ZL201521093225.2];同時,以該技術為核心的科技成果先後獲得四川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和教育部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三、適宜區域
四、注意事項
小麥播前田面平整、土壤墒情適宜;秸稈粉碎機選擇恰當,或注意更換刀片,確保秸稈細碎(長度≤5cm),分布均勻;播種機必須是帶旋設計,而非全層旋耕設計類型;播種深度根據土壤墒情而調節,黏濕時淺播,乾旱時適當調深。
參考文獻
- ↑ 怎樣區分普通農產品和無公害農產品,搜狐,2019-09-02
- ↑ 水稻之於中華文明 ,搜狐,2022-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