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县途中二十韵
《西县途中二十韵》是一首古代诗词,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共三百零五篇,故又称《诗三百》,包括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约五百多年的历史。全集分风、雅、颂[1],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雅分“大雅”、“小雅”,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表现手法有赋、比、兴。“子曰:《诗》三百,一言蔽之,曰:思无邪。”如《关睢》,这是一首民间情歌,用起兴的艺术手法着笔,“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写青年男子思恋少女,感情真挚大胆。由于此诗思想、艺术性都很强,且为《诗经》之首篇,故历来均受重视。
“ |
野客误桑麻,从军带镆铘。岂论之白帝,未合过黄花。 落日投江县,征尘漱齿牙。蜀音连井络,秦分隔褒斜。 硖路商逢使,山邮雀啅蛇。忆归临角黍,良遇得新瓜。 食久庭阴转,行多屐齿洼。气清岩下瀑,烟漫雨馀畬。 黄鸟当蚕候,稀蒿杂麦查。汗凉风似雪,浆度蜜如沙。 野色生肥芋,乡仪捣散茶。梯航经杜宇,烽候彻苴咩。 逗石流何险,通关运固赊。葛侯真竭泽,刘主合亡家。 陷彼贪功吠,贻为黩武夸。阵图谁许可,庙貌我揄揶。 闲事休征汉,斯行且咏巴。音繁来有铎,軏尽去无车。 溢目看风景,清怀啸月华。焰樵烹紫笋,腰簟憩乌纱。 杞国忧寻悟,临邛渴自加。移文莫有诮,必不滞天涯。 |
” |
— [唐代]薛能 |
目录
中西方诗词文化差异
中西审美习性及倾向不同产生很大的差异[2],这些与各民族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文化氛围以及民族思维有关。任何一种其他民族的东西在进入一个陌生的民族内部时,不可能完全不发生变异,这种变异既是其融入其他民族文化的必要条件,也是自身发展吸收的结果。而这种变异的结果有两种:一是消灭其他文化,特别是落后民族的文化,一是两者的结合,最后融为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中国古代前一种现象经常发生,而到了近现代,由于每个民族的文化沉淀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后一种情况司空见惯,而且世界文化交流的趋势客观上也要求异文化之间的融合。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文化融合是不以消灭一方文化为代价的,毕竟每个民族的发展都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消灭文化的现象是不可能发生的,文化一体化的论点是不可能成立的,因为文化存在的不可通约性决定了文化的个性。偏激一点,我们不妨提出这样的一个论点:文化一体化等于没文化,消灭文化。我们实在很难想象全世界所有的民族只共同拥有一种文化那是怎么样的一种情景,每一种文化的产生发展甚至灭亡都有客观规律的支配,如果以非客观手段强行消灭一种文化必然会受到惩罚。在中外历史上这种教训不是不深刻。因此我们并不能提出单纯的融合要求,中西的交流不能以消灭一种文化为目的,否则后悔的必然是我们自己,我们的民族。
通过中西诗歌的比较,我们不可能得出谁好谁不好的结论,每个民族、每个地域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特点,文化只存在差异,不存在优劣。我们的诗歌在很长时期内有令我们甚至子孙后代骄傲的地方,但诗歌的发展不以人为的意志转移,值得骄傲并不代表可以固步自封,只有不断完善、发展,我们的诗歌,我们的文学才可能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 ↑ │霜 降│《风·雅·颂》古典雅集,搜狐,2020-10-19
- ↑ 中西对比,老祖宗的审美赢麻了!,搜狐,2023-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