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的帝王陵墓為何幾乎全部都被盜挖過
西漢帝陵 |
西漢的帝王陵墓為何幾乎全部都被盜挖過西漢時代是我國封建社會前期的鼎盛時代。漢民族就形成於這個時代,漢民族的名稱也由此而來。由於秦代僅存在了十五年,因而封建社會各種典章制度的完善、確立和鞏固,應該說是完成於西漢。西漢王朝自高祖劉邦到平帝劉衎,共經歷了十一個皇帝。[1]
除文帝和宣帝分別葬於長安城東南的白鹿原和杜東原上外。其它九個皇帝葬就葬在漢長安城北的咸陽原上。這九座帝陵東自高陵縣馬家灣鄉,西至興平縣南位鄉,東西一線排開,綿延百餘里。
由東向西依次為:景帝陽陵、高祖長陵、惠帝安陵、哀帝義陵、元帝渭陵、成帝延陵、平帝康陵、昭帝平陵、武帝茂陵。
西漢帝陵的形制比較規整。據《漢舊儀》及《皇覽》等書記載,西漢帝陵一般占地7頃,墓冢修築於陵園中心,高12丈。地下墓室深13丈,墓室為方形,通向地面有四門,四門設置聯劍、伏弩等暗器,以防盜掘。死者口含蟬形玉石,身着金縷玉衣(用金絲連綴玉片而成的葬服),納於貴重的梓木棺(稱為梓宮)中。
梓宮外隨葬車、馬、絲綢、金銀、玉石、珠寶、米谷、兵器、貨泉、器皿等。然後四周堆壘層層上好的柏木,木頭皆向梓宮,即所謂「黃腸題湊」。文獻的這種記載,已有不少被考古發掘所證實。考古工作者曾對漢太上皇陵及宣帝杜陵進行鑽探,發現其陵墓各有四條墓道。
對高祖長陵、景帝陽陵、昭帝平陵元帝渭陵等陵園進行測量,發現其平面均為正方形,門闕在四面牆垣正中。由此可知,西漢帝陵的基本模式為:地下墓室為方形,墓宮四方中央開門(稱羨門),由此四門通往地面四條道路(稱羨道),四條羨道又向墓冢四周延伸出四條道路,四條筆直的道路直通四周圍牆正中的司馬門,門外有巍峨的雙闕。
整個陵園布局的構思簡潔明快,線條洗鍊。位於陵園中心的墓冢呈復斗形,上小下大,沉穩注重,一派肅穆景象。
西漢帝陵的地下墓室,至今未正式發掘。但從河北滿城發掘的西漢中山王劉勝墓中的金縷玉衣,鑲玉漆棺,北京大葆台發現的由一萬五千多根柏木堆壘而成的黃腸題湊漢墓,可以推知帝陵的金縷玉衣、黃腸題湊之奢華。
史載漢武帝的金縷玉衣,更在玉片上別出心裁地雕縷出龍鳳龜麟等吉祥的動物形象,這些當然是諸侯王望塵莫及的了。
作為帝陵的一整套禮制建築,寢殿、便殿、陵廟等也是非常重要的。西漢奉行「日祭於寢,月祭於廟,四時祭於便殿」的陵寢制度。
寢殿擺放亡者的神座,守陵人要像奉生者一樣,「日四上食」。便殿裡存放皇帝生前的衣物器皿,四時於此祭祀。陵廟放死者牌位,每月要從便殿中取出皇帝生前的衣冠,到陵廟中祭祀一番;陵廟每年還要舉行二十五次祭祀,其中有一次特別隆重的太牢祭祀。
寢殿、陵廟與帝陵密不可分,因而其位置一般距帝陵很近。漢初高祖依秦制,將寢殿,便殿建於陵園之內,惠帝以後,將之移於陵園牆垣之外,但距離不遠。陵廟,除高祖、惠帝廟建於長安城、文帝廟在長安城南外,自景帝開始,便改為在陵旁立廟了。
在帝陵旁設置陵邑,以保證陵園各項用度及陵區的繁榮,是西漢前中期一度奉行的制度。西漢的開國皇帝劉邦為消弭東方的反抗勢力,大量遷徙關東豪強到關中,其中很多人被遷至長陵。長陵邑人口最多時達到18萬人。至元帝時,為緩和社會矛盾,才廢止了遷民實陵的制度。
西漢的皇后陵一般在帝陵之東,故稱「東園」。除劉邦與呂后的墓冢建在同一陵園這一特例之外,西漢一代皇帝與皇后均各自起陵園。
漢、班固《西都賦》中說:「南望杜霸,北眺五陵。」漢文帝的霸陵,宣帝杜陵在今咸陽市東南;高祖長陵、惠帝安陵、景帝陽陵、昭帝平陵和武帝的茂陵這五座大陵在今咸陽市北,這一地區也因此而稱為「五陵原。」
「渭水橋邊不見人,摩挲高冢臥麒麟。千秋萬古功名骨,化作咸陽原上塵。」 這是金代文學家趙秉文(1159—1232)經過五陵原時,面對累累西漢古陵墓有感而發留下的詩篇。
五陵原也讓小編想到明代那個風流才子唐伯虎《桃花庵歌》的最後兩句歌詞,「不見五陵豪傑墓,無花無酒鋤作田。
西漢皇帝陵墓的建造是一項經常性的龐大開支。秦始皇為修陵墓花了多少錢已經無法估算了,而西漢卻留下了一項驚人的數據,即朝廷每年收入的三分之一是用於修築皇帝陵墓的。在位54年的漢武帝修了53年的茂陵,在茂陵修建的最後幾年,國家二分之一的財政開支是用於茂陵建築的。除了建設費用之外,陪葬品多得竟然裝不下了。他不僅要帶走金銀財寶,而且要放進190種「鳥獸魚鱉牛馬虎豹生禽」,足以設立一個地下動物園。
西漢末年赤眉軍打開茂陵的羨門後,數萬士兵搬了幾十天,陵中的陪葬品還沒有搬走一半。直到三百年後的西晉時,陵中的珠玉還沒有被盜完。連號稱最節儉的文帝霸陵,盜墓者也可以獲得不少珠寶。
上行下效,大批皇室成員、貴族、文武大臣、地主、商人,也動用巨大的財富來經營自己的地下樂園。西漢這個擁有數千萬人口、幾百萬平方公里領土的大帝國竟以它的大部分的社會財富去修造大大小小的墳墓。
帝陵的營建如此煞費苦心,卻難逃盜劫和兵火。西漢末赤眉軍入長安,除文帝霸陵因傳說皆以瓦器隨葬而未被破壞外,其餘西漢帝陵全被盜掘。東漢末年,董卓脅持漢獻帝南遷長安,「又使呂布發諸帝陵,及公卿以下冢墓,收其珍寶」。西晉末年,長安饑民又挖開了長安城東南的霸、杜二陵。因此,今日人們所見西漢帝陵,墓冢仍高大雄偉,地下的墓室中恐怕已是面目全非了。 說白了,這些帝王陵墓,無論建得多麼奢華,無論耗費了多麼大的人力物力財力兵力,最終,都逃不過歷史的興衰成敗,在刀兵水火盜墓賊等各種劫難中,一次次被破壞。[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