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西都賦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西都賦

來自 360娛樂網 的圖片

西都賦是漢代史學家文學家 班固創作的一篇大賦。此賦通過對長安(今陝西西安)地理位置、宮室台榭、田獵遊覽場面的描寫,表現了都城的壯麗宏大,宮殿的奇偉華美,為後人呈現了漢朝首都的繁榮景象,委婉地表達了對長安舊制極端 豪華奢侈諷刺。全賦結構勻稱,層次分明,前後呼應,渾然一體。它繼承了司馬相如等所作大賦鋪張揚厲的特點,而相應減少了華艷迭宕的文勢,突出了文風典雅的一面,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 西都賦 [1]

作者 班固 [2]

創作年代 東漢

作品出處 《文選》

作品體裁 大賦

作品原文

西都賦

有西都賓問於東都主人曰:"蓋聞皇漢之初經營也,嘗有意乎都河洛矣。輟而弗康,寔用西遷,作我上都。主人聞其故而睹其制乎?"主人曰:"未也。願賓攄懷舊之蓄念,發思古之幽情。博我以皇道,弘我以漢京。"賓曰:"唯唯。漢之西都,在於雍州,寔曰長安。左據函谷二崤之阻,表以太華終南之山右界褒斜隴首之險,帶以洪河涇渭之川。眾流之隈,汧涌其西。華實之毛,則九州之上腴焉;防禦之阻,則天地之隩區焉。是故橫被六合,三成帝畿。周以龍興,秦以虎視。及至大漢受命而都之也,仰悟東井之精,俯協河圖之靈。奉春建策,留侯演成。天人合應,以發皇明。乃眷西顧,寔惟作京。於是睎秦嶺,睋北阜。挾灃灞,據龍首。圖皇基於億載,度宏規而大起。肇自高而終平,世增飾以崇麗。歷十二之延祚,故窮泰而極侈。建金城而萬雉,呀周池而成淵。披三條之廣路,立十二之通門。內則街衢洞達,閭閻且千。九市開場,貨別隧分。人不得顧,車不得旋。闐城溢郭,旁流百廛。紅塵四合,煙雲相連。於是既庶且富,娛樂無疆。都人士女,殊異乎五方。游士擬於公侯,列肆侈於姬姜。鄉曲豪舉,遊俠之雄。節慕原嘗,名亞春陵。連交合眾,騁騖乎其中。若乃觀其四郊,浮游近縣,則南望杜霸,北眺五陵。名都對郭,邑居相承。英俊之域,紱冕所興。冠蓋如雲,七相五公。與乎州郡之豪傑,五都之貨殖。三選七遷,充奉陵邑。蓋以強幹弱枝,隆上都而觀萬國也。"

"封畿之內,厥土千里。逴躒諸夏,兼其所有。其陽則崇山隱天,幽林穹谷。陸海珍藏,藍田美玉。商洛緣其隈,鄠杜濱其足。源泉灌注,陂池交屬。竹林果園,芳草甘木。郊野之富,號為近蜀。其陰則冠以九嵕,陪以甘泉,乃有靈宮起乎其中。秦漢之所極觀,淵雲之所頌嘆,於是乎存焉。下有鄭白之沃,衣食之源。提封五萬,疆埸綺分。溝塍刻鏤,原隰龍鱗。決渠降雨,荷插成雲。五穀垂穎,桑麻鋪棻。東郊則有通溝大漕,潰渭洞河。泛舟山東,控引淮湖,與海通波。西郊則有上囿禁苑,林麓藪澤,陂池連乎蜀漢。繚以周牆,四百餘里。離宮別館,三十六所。神池靈沼,往往而在。其中乃有九真之麟,大宛之馬。黃支之犀,條支之鳥。逾崑崙,越巨海。殊方異類,至於三萬里。"

"其宮室也,體象乎天地,經緯乎陰陽。據坤靈之正位,仿太紫之圓方。樹中天之華闕,豐冠山之朱堂。因瑰材而究奇,抗應龍之虹梁。列棼橑以布翼,荷棟桴而高驤。雕玉瑱以居楹,裁金璧以飾璫。發五色之渥彩,光爓朗以景彰。於是左嗵右平,重軒三階。閨房周通,門闥洞開。列鍾虡於中庭,立金人於端闈。仍增崖而衡閾,臨峻路而啟扉。徇以離宮別寢,承以崇台閒館。煥若列宿,紫宮是環。清涼宣溫,神仙長年。金華玉堂,白虎麒麟。區宇若茲,不可殫論。增盤崔嵬,登降照爛。殊形詭制,每各異觀。乘茵步輦,惟所息宴。後宮則有掖庭椒房,后妃之室。合歡增城,安處常寧。茞若椒風,披香發越。蘭林蕙草,鴛鸞飛翔之列。昭陽特盛,隆乎孝成。屋不呈材,牆不露形。裛以藻繡,絡以綸連。隨侯明月。錯落其間。金釭銜璧,是為列錢。翡翠火齊,流耀含英。懸黎垂棘,夜光在焉。於是玄墀扣砌,玉階彤庭。礝磩彩致,琳蒞青熒。珊瑚碧樹,周阿而生。紅羅颯纚,綺組繽紛。精曜華燭,俯仰如神。後宮之號,十有四位。窈窕繁華,更盛迭貴。處乎斯列者,蓋以百數。左右庭中,朝堂百寮之位。蕭曹魏邴,謀謨乎其上。佐命則垂統,輔翼則成化。流大漢之愷悌,盪亡秦之毒螫。故令斯人揚樂和之聲,作畫一之歌。功德著乎祖宗,膏澤洽乎黎庶。又有天祿石渠,典籍之府。命夫敦誨故老,名儒師傅。講論乎六蓺,稽合乎同異。又有承明金馬,著作之庭。大雅宏達,於茲為群。元元本本,殫見洽聞。啟發篇章,校理秘文。周以鈎陳之位,衛以嚴更之署。總禮官之甲科,群百郡之廉孝。虎賁贅衣,閹尹閽寺。陛戟百重,各有典司。周廬千列,徼道綺錯。輦路經營,修除飛閣。自未央而連桂宮,北彌明光而亘長樂。凌緊道而超西墉,掍建章而連外屬。設璧門之鳳闕,上觚稜而棲金爵。內則別風之嶕嶢,眇麗巧而聳擢。張千門而立萬戶,順陰陽以開闔。爾乃正殿崔嵬,層構厥高,臨乎未央。經駘蕩而出馺娑,洞枍詣以與天梁。上反宇以蓋戴,激日景而納光。神明郁其特起,遂偃蹇而上躋。軼雲雨於太半,虹霓回帶於棼楣。雖輕迅與僄狡,猶褸眙而不能階。攀井幹而未半,目眴轉而意迷。舍欞檻而卻倚,若顛墜而復稽。魂恍恍以失度,巡迴塗而下低。既懲懼於登望,降周流以旁徨。步甬道以縈紆,又杳窱而不見陽。排飛闥而上出,若游目於天表,似無依而洋洋。前唐中而後太液,覽滄海之湯湯。揚波濤於碣石,激神岳之嶈嶈。濫瀛洲與方壺,蓬萊起乎中央。於是靈草冬榮,神木叢生。岩峻崷崒,金石崢嶸。抗仙掌以承露,擢雙立之金莖。軼埃堨之混濁,鮮顥氣之清英。騁文成之丕誕,馳五利之所刑。庶松喬之群類,時游從乎斯庭。實列仙之攸館,非吾人之所寧。"

"爾乃盛娛游之壯觀,奮泰武乎上囿。因茲以威戎夸狄,耀威靈而講武事。命荊州使起鳥,詔梁野而驅獸。毛群內闐,飛羽上覆。接翼側足,集禁林而屯聚。水衡虞人,修其營表。種別群分,部曲有署。罘網連紘,籠山絡野。列卒周匝,星羅雲布。於是乘鑾輿,備法駕,帥群臣。披飛廉,入苑門。遂繞酆鄗,歷上蘭。六師發逐,百獸駭殫。震震爚爚,雷奔電激。草木塗地,山淵反覆。蹂躪其十二三,乃拗怒而少息。爾乃期門佽飛,列刃鑽鍭,要趹追蹤。鳥驚觸絲,獸駭值鋒。機不虛掎,弦不再控。矢不單殺,中必疊雙。颮颮紛紛,矰繳相纏。風毛雨血,灑野蔽天。平原赤,勇士厲,猿狖失木,豺狼懾竄。爾乃移師趨險,並蹈潛穢。窮虎奔突,狂兕觸蹶。許少施巧,秦成力折。掎僄狡,扼猛噬。脫角挫脰,徒搏獨殺。挾師豹,拖熊螭。曳犀氂,頓象羆。超洞壑,越峻崖。蹶嶄岩,鉅石隤。松柏仆,叢林摧。草木無餘,禽獸殄夷。於是天子乃登屬玉之館,歷長楊之榭。覽山川之體勢,觀三軍之殺獲。原野蕭條,目極四裔。禽相鎮壓,獸相枕藉。然後收禽會眾,論功賜胙。陳輕騎以行炰,騰酒車以斟酌。割鮮野食,舉烽命釂。饗賜畢,勞逸齊。大路鳴鑾,容與徘徊。集乎豫章之宇,臨乎昆明之池。左牽牛而右織女,似雲漢之無涯。茂樹蔭蔚,芳草被堤。蘭茞發色,曄曄猗猗。若摛錦布繡,瀦耀乎其陂。鳥則玄鶴白鷺,黃鵠鵁鸛。鶬鴰鴇鶂,鳧鷖鴻雁。朝發河海,夕宿江漢。沈浮往來,雲集霧散。於是後宮乘輚輅,登龍舟,張鳳蓋,建華旗。袪黼帷,鏡清流。靡微風,澹淡浮。棹女謳,鼓吹震。聲激越,謍厲天。鳥群翔,魚窺淵。招白鷳,下雙鵠。揄文竿,出比目。撫鴻罿,御繒繳。方舟並騖,俛仰極樂。遂乃風舉雲搖,浮游溥覽。前乘秦嶺,後越九嵕。東薄河華,西涉岐雍。宮館所歷,百有餘區,行所朝夕,儲不改供。禮上下而接山川,究休佑之所用。采游童之歡謠,第從臣之嘉頌。於斯之時,都都相望,邑邑相屬。國藉十世之基,家承百年之業。士食舊德之名氏,農服先疇之畎畝。商循族世之所鬻,工用高曾之規矩。粲乎隱隱,各得其所。"

"若臣者,徒觀跡於舊墟,聞之乎故老。十分而未得其一端,故不能遍舉也。"

白話譯文

有人說道:"賦是古詩的變體。"當成康之盛世已成過去,頌揚的歌聲即隨之停止;先王的恩澤既已竭盡,讚美的詩章也隨之消逝。大漢初年忙於百姓生計,其它事業均無暇顧及。直到武帝、宣帝鼎盛時光,才開始崇尚禮樂考核文章。宮內修金馬門召詞臣著述,建石渠閣把秘書珍藏;宮外還設立樂府機關,將協律作樂之事承當。從而振興禮樂教化,對大漢的豐功偉業予以宏揚。於是廣大百姓心情歡暢,各種瑞物呈示吉祥。白鹿、赤雁、芝房、寶鼎紛紛出現,據以作歌並進獻祖先;神雀、五鳳、甘露、黃龍不斷降臨,據此瑞物而改變紀年。所以憑藉文學以侍從君王之臣,如司馬相如、虞丘壽王、東方朔、枚乘、王褒、劉向等等,朝朝暮暮議論創作構思綴文,計日計月把作品進獻朝廷;而公卿大臣如御史大夫倪寬、太常孔臧、太中大夫董仲舒、宗正劉德、太子太傅蕭望之等人,則用從政餘閒作賦進呈。有的抒發臣民衷情而通諷喻之意,有的宣揚君父恩德而盡忠孝之心。從容和婉地闡發宣揚,使大漢的業績在後世昭傳,這些詞賦的價值與《雅》《頌》相去不遠。漢成帝時加以評論並錄目匯編,總計進奏御覽的作品已千有餘篇。從此大漢的文章和一般朝代顯然不同,它光輝燦爛與夏商周三代是同樣文風。

道術有時衰落有時興盛,學問有的粗疏有的精深,順應時勢建德立言的哲人,不以古今不同而改變論文的標準。故皋陶頌舜之歌文詞粗疏,奚斯頌魯之詩內容詳盡,同樣為孔子採納編入《詩經》或《書經》,因為它們在"潤色鴻業"上意義相等。檢驗上古既有皋陶歌舜、奚斯頌魯,考查前漢又有長卿等人歌頌漢武。創作詞賦雖屬細小之事,但先代詞臣的榜樣、本朝相傳的美政必須予以繼承。我見天下太平朝廷無事,東都正在興修宮室疏浚城池,並且擴建苑囿以完善首都的體制;西都的故老心懷怨思,不但盼望君王懷念原來的京師,而且盛讚長安舊有的體制,議論中流露出鄙薄洛陽的意思。由於上述緣故,我才創作此賦,儘量敘述西都故老所炫耀的事物,再以東都現行的法度使他們折服。其詞為:

有一位長安的客人,向洛陽主人發問:"聽說漢初營建首都,曾有意選擇河洛之濱,後來認為此地,定都並不安寧,因此決定西遷,以長安作為漢京。主人是否了解遷都的故事?是否見過長安的體制?"主人道:"沒有啊。希望客人吐露懷舊的素心,抒發思古之幽情,闡發高祖定都的道理以擴充我的知識,敘述長安的情況以增長我的見聞。"客人道:"是的,是的。"

"漢朝西都,位於雍州,名叫長安。左據雄偉險峻的函谷和崤山,以及成為一方標誌的太華與終南;右與褒谷、斜谷、龍首山相毗連,繞着黃河、涇水、渭水等河川。眾河曲折蜿蜒,汧水涌流西面。這兒的植物花果繁茂,有九州最膏腴的良田;這兒的防禦固若金湯,是最宜於定居的地點。由於此地廣連各方,定都於此有三朝帝王。周朝憑此而如龍飛騰,秦朝憑此而虎視東方;及至大漢受命將都長安的時分,仰視上天有五星相聚於東井,悟到那是漢主入秦的吉徵,俯察大地有靈圖出現於河濱,知道那是漢受天命的福應,婁敬提出建都長安的良策,張良闡釋其議正確的原因,天命與人意相應合,啟發了皇帝的聖明,於是眷顧關西,把長安定作京城。

眺望終南,遙視北山,挾帶灃灞二水;依傍龍首之山。希圖帝王基業能夠綿延億載,擬定宏偉藍圖而大舉興建。始於高祖終於平帝,歷代增修日益壯麗;經過十二位帝王不斷努力,因而繁華已極奢侈無比。建築金城雉堞上萬,疏浚城池注水成淵。三達的道路既平且寬,十二座通門無比莊嚴。城內街衢通達,里弄近千;九個市場一齊開業,不同的貨店列於不同的路邊。擁擠的人潮難以回顧,密集的車流不能迴旋;行人充滿市區、溢出城郭、流入成百上千的商店。滾滾的紅塵四處瀰漫,卷卷的煙靄連接雲天。人口眾多、社會富裕超過已往任何時光,百姓的歡樂程度實在是不可限量。京城的男男女女,不同於其它地方。游士衣著可比富貴公侯,商女服飾勝過貴族姑娘。鄉里的豪強英俊,遊俠首領,氣節接近於平原君和孟嘗君,名望僅次於春申君和信陵君。他們廣泛交遊,聯合徒眾,經常在京城往來馳騁。如果觀察長安四郊,漫遊附近縣城,則南望杜霸,北眺五陵;名都城郭相對,甲第樓閣相鄰。那是英雄俊傑所居之區域,達官顯貴所建之城鎮;高冠華蓋,往來如雲。原來朝廷遴選國家的七相五公、州郡的豪傑英俊、五都的富裕商人,將此三等家庭遷於漢家七陵,擔當供奉皇陵的重任。大概是以此加強中央,削弱地方,壯大京都,把國家威力顯示於萬邦。

首都直轄地區,約有千里方圓;超過華夏各諸侯國,兼具他們共有的物產。其南則密林深谷,崇山遮天,陸海珍藏,難以計算,美好玉石,產於藍田。在丹、洛兩河的水灣有商縣和洛縣,在渭、漆兩河的下游有鄠縣和杜縣,清泉汩汩奔流,池塘縱橫相連。竹林果園,芳草佳樹,郊野之富,接近西蜀。北邊有九嵕、甘泉兩座名山,並有靈宮聳立在甘泉山巔。在秦漢兩代最為壯觀,王褒和揚雄都曾經作賦頌讚,到如今還保存於宮殿中間。下有鄭渠、白渠所灌溉的沃田,那是廣大百姓衣食的源泉。共有肥田沃土五萬頃,田界縱橫似絲織品上花紋一樣紛繁,溝塍繚繞則如刻鏤在大地上的圖案。平原和低地的田疇塊塊相連,又好像巨龍身上的密密鱗片。開渠灌溉田土如降喜雨,舉鍤治水人群如涌祥雲。五穀結籽垂下穗穎,桑林麻田繁榮茂盛。東郊有人工漕渠,通向渭水、黃河;泛舟可達崤山以東,還可控引淮水、湖泊;更與東海展轉相接,連通巨浪洪波。西郊則是上林禁苑,山林沼澤連綿不斷,傾斜逶迤連於蜀、漢。繚繞圍牆四百多里,中有三十六所離宮別館。珍奇的麒麟來自九真,名貴的駿馬進於大宛,黃支國送來了犀牛,條支國把大鳥貢獻。有的跨越崑崙高峰,有的橫渡大海狂瀾。還有一些遠方異物,竟跋涉了幾萬里遠。

西都的宮室殿堂,體製取象於天地,結構取法於陰陽。據於區域之正位,仿紫微星座而為圓、太微星座而為方。華美的雙闕矗立於半天之上,紅色的未央宮殿屹立在龍首山崗。用瑰異的材料構建奇巧的式樣,橫架着形如飛龍、曲如長虹的殿梁。椽桷排列整齊、飛檐如鳥翼舒張,荷重的棟桴如駿馬般氣勢高昂。雕美玉為礎石而承接殿柱,裁黃金為璧形而裝飾瓦當。殿堂煥發潤澤的五彩燦爛輝煌,那彩色的光焰像日光一般明亮。左邊是人登的台階,右邊是車行的平階。欄杆重重,台階層層。閨房周通,門闥洞開。豎鍾架在庭院中,立金人在正門外。就層崖修成門檻,對大路把正門敞開。圍繞着的離宮別殿,連接着的崇台宏館,它們像群星一樣璀璨,把未央宮環繞在中間。清涼、宣溫、神仙、長年、金華、玉堂、白虎、麒麟,都是富麗豪華的宮殿,區域內像這種壯麗屋宇,不可能將它們全部說完。有的重疊盤曲,崔嵬屹立。有的高低上下,光輝富麗;有的形態特殊,構造奇異。各自顯現不同的外觀。讓帝後乘輿坐輦,四處遊歷;所到之處,皆可安息。

後宮則有掖庭、椒房,是后妃居住的地方。合歡、增成、安處、常寧、茞若、椒風、披香、發越、蘭林、蕙草,以及鴛鸞與飛翔,這些殿閣都住着妃嬪媵嬙。昭陽宮特別華麗,它增修於成帝時期。屋宇不露棟樑,四壁不現原牆,錦繡繚繞其外,彩飾網絡於上,隨侯寶珠如像明月,錯落其間煜煜發光。壁帶上的金鈕銜着璧玉,好似金錢排列成行。翡翠玉和玫瑰珠含輝流光,懸黎、垂棘和夜光之璧也在此閃亮,以髹漆塗的殿堂地面,以金玉嵌的宮殿門檻,以白玉砌的階沿,以紅石鋪的庭院。雜以碝磩等彩石紋理緻密,琳珉等美玉青翠晶瑩。還有名貴的珊瑚枝和碧玉般的石雕樹,栩栩如生地植於中庭四周轉角處。身著紅羅衣裙的宮庭美人,長袖飄拂,綺帶繽紛。精光閃耀,容華映人,俯仰舉止,飄逸如神。後宮爵號,十有四級,各級女官,姣好華麗,一個更比一個高貴,有爵號的數以百計。

左右庭中,是百官執事之處。蕭何、曹參、魏相、邴吉等人,在那裡出善策畫良謀。他們輔佐君王能夠長傳國統,他們協助施政能使教化成功。傳布大漢的仁惠,滌盪亡秦之餘毒。因此臣僚作和諧之樂,百姓唱《畫一之歌》。其功德可以昭告於祖宗先人,其仁惠能夠遍施於黎民百姓。又有兩座樓閣名天祿、石渠,珍藏着無數典籍秘書,並令元老舊臣及名儒師傅,講解儒家的六藝,考核經傳的同異。又有承明廬和金馬門,是詞臣著作之庭,才德高尚之士,學問淵博之人,在這裡結隊成群。他們對學術能夠窮源溯本,他們的知識博見廣聞;能夠透闢地闡發典籍,能夠精確地校理秘文。後宮是帝王常居之處,周圍有值夜護衛的官署。禮官總管考核全國的甲科舉子,選拔州郡的廉孝之士,還有"虎賁""贅衣""閹尹""閽寺",以及"陛戟"的武士,每人都各有專職。

值勤的廬舍多達千座,巡行的道路縱橫交錯。寬闊的輦路循環往復,修長的樓階上登閣道(天橋)。未央宮有閣道連接桂宮,經過長樂宮北抵明光宮;西越城牆還通建章宮,並與其附屬建築璧門、鳳闕相勾通。鳳闕的檐角上還鑄有金光閃爍的銅鳳。別風闕矗立在建章宮旁邊,那精美巧妙的結構上凌雲煙。建章宮的門戶成千上萬,隨着晦明寒暖而時開時關。它的正殿崔嵬宏壯,層層樓台崇高昂揚,凌駕在未央宮殿之上。它附近有四座大殿,經"駘蕩"可到"馺娑",過"枍詣"就抵"天梁"。屋檐蓋着那金飾的瓦趟晶瑩閃光,它與日光交相輝映使殿內充滿光亮。神明台巍然崛起,崇高的樓頂升入天際,超越了半空中的雲雨,它的棟樑上縈繞着虹霓。即使是輕捷勇敢的健兒,也會驚愕呆視而不敢上去。登井幹樓還未及一半,就眼目昏眩心意迷亂,忙離開欄杆靠身向後,像下墜一半又中途得救。心神恍惚失去常度,循着迴路下到低處。既害怕登樓去眺望,就下去週遊而徜徉。散步於紆迴的甬道,那兒幽靜深暗不見太陽,推開高樓之門而向上眺望,若放眼於雲天之外、失去依託而空虛渺茫。

俯瞰前面的唐中池和後面的太液池,清波像滄海一樣浩浩蕩蕩。碣石的懸崖白浪翻卷,神山的腳下濤聲轟響。湖水浸漫瀛洲與方丈,蓬萊位於兩山的中央。靈草經冬猶榮,神樹遍山叢生。巉岩與險峰高峻,藏金的石山崢嶸。一雙銅柱高入雲層,上有高舉仙掌承接甘露的銅人。甘露高過人間的埃塵,它是潔白清鮮空氣的精英。少翁的謊言得到信任,欒大的方術能夠實行。大概只有赤松子、王子喬一類仙人,能夠時常從游於此庭。這兒實際是群仙所居之館閣,決非我們所能夠側身。

為了展示遊樂之壯觀,炫耀武力於上林,藉以示威於戎狄,既顯神威又練兵。命荊州百姓逐起禽鳥,令梁野農民驅逐野獸。群獸充滿林苑,飛禽翳蓋雲天。鳥翼相接,獸足相連,集于禁林中,聚於草莽間。水衡、虞人,除草立標。軍種隊列,按標布署。各個部曲,各有任務。網羅連接,布滿山野。士卒排列成行,遍布四周山崗,隊伍羅列很稠密,像星羅棋布一樣。於是天子乘坐專車,率領百官,馳出飛廉門,進入上林苑,繞過酆縣、鎬縣,經歷上蘭之觀。六軍發起追擊,百獸驚駭亂竄。戰車奔馳如雷聲轟響,駿馬穿過似閃電掠光。草木倒撲,山淵翻覆。十分之二三的禽獸或被捕獲,或被擊斃,進攻的廣大士卒才控制盛怒,稍事休息。於是期門、佽飛一類勇士,又開始大展雄風。一齊舉起兵刃,共同拉開雕弓。對狂奔之猛獸阻擊,向逃匿之狡獸追蹤。鳥驚飛而自投羅網,獸駭極而誤觸刀鋒。機弩從未白髮,弓弦決不虛控。羽箭也不單殺,一發必定雙中。空中飛着紛紛弋箭,箭尾的絲繩互相絞纏。羽毛隨風飄飛,鮮血灑如雨點。血雨落遍綠野,鳥毛遮蔽藍天。獸血已染紅平原,勇士卻愈加勇敢。猿猴躲進深林,豺狼四處逃竄。揮師直奔險地,進入幽林深棘。困虎慌奔亂突,狂兕怒祗猛踢。許少般的快手施展巧技,秦成般的勇士運用神力。將狡獸拖住,把猛獸生擒。扳掉角,擰斷頸。徒手搏擊,使巨獸斃命。挾着獅豹,拖着熊螭,拽着犀氂,捉住象羆。跨過深壑,越過峻岭;蝗岩倒塌,巨石坍崩;壓倒松柏,摧毀叢林。草木不存、禽曾殺盡。

於是天子登上屬玉之館,經歷長楊之榭。觀覽山川之形勝,視察三軍之收穫。原野蕭條,一片空虛。放開目力,向四邊望去,只見鳥體遍地堆積,獸軀互相枕藉。然後收集獵物,會合將卒,評論功績,賞賜祭肉。成隊的騎兵把烤肉分送,奔馳的車輛把美酒供應。切割鮮肉,在野外進食;點燃烽火,把美酒飲盡。

饗宴完畢,有勞有逸。天子乘鑾輿,緩緩向前驅。集合於豫章屋宇,面對着昆明之池,池上的左右雕象,是牽牛和着織女。池中波濤浩渺,似銀河沒有邊際。茂林蔭翳,芳草披堤,蘭草白芷,光艷茂密,好像舒展錦繡,照耀着昆明池水。飛鳥有玄鶴白鷺,黃鵠鸛,鶬鴰鴇鶂,鳧鷖鴻雁,它們早發於河海,暮宿於江漢;在水上浮游,在空中往還;像雲一樣集中,似霧一般消散。

於是妃嬪女官,乘臥車,登龍船。鳳蓋高舉,彩旗招展;張開帷幕,照影清流;船隨微風,逍遙飄浮。船女歌唱,鼓吹相伴;聲音激越,響徹雲天;鳥群在空中翱翔,游魚潛窺於深淵。美人們拉開白閒之弓,射下對對天鵝;舉起有花紋的釣竿,鈎比目魚出清波。撒下捕魚的網羅,射出糸絲繩的飛繳。雙舟並進,分浪推波;俯仰之間,極度歡樂。於是風飄雲搖,浮游遍覽。

先登秦嶺峰,後越九嵕山,東臨黃河太華,西過岐山雍縣。前後所經,百有餘館。行在朝朝暮暮,供應無比豐厚。敬禮天地祭祀山川,竭盡求福之所需用。採集各地的童謠,品評詞臣之讚頌。於此之時,都都相望,邑邑相連。藩國奠十世之基。世家承百年之業,士人享祖輩之名位,農夫耕先人之土地,商人經營世代銷售的貨物,匠人使用祖宗遺留的工具。國家繁榮興盛,百姓各得其宜。

我見到的只是長安的陳跡,聽到的只是故老的記敘,十分未得其一,因此不能遍舉。"

作品鑑賞

班固的《西都賦》與《東都賦》合稱《兩都賦》。此賦學習了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上林賦》的結構方式,合二為一,又相對獨立成篇。內容劃分清楚,結構較為合理。從主導思想上說,他不在規模和繁華的程度上貶西都而褒東都,而從禮法的角度,從制度上衡量此前讚美西都者所述西都的壯麗繁華實為奢淫過度,無益於天下。《西都賦》寫長安都城的壯麗宏大,宮殿之奇偉華美,後宮之奢侈淫靡,也極盡鋪排之能事,使作者着實表現出了寫騁辭大賦的才能。但結果卻不是寫得越奢華便越體現着作者對它的讚揚,而是折之以法度,衡之以王制。

杜篤的《論都賦》建議遷都長安,寫得很策略;班固維護建都洛陽,在處理對前漢西都評價上,也極為謹慎小心。《西都賦》為讚美、誇耀之詞。由於創作的目的在於表述一個政治問題上的個人見解,甚至是為了參與一場爭論,故此賦不似《子虛》、《上林》的有很多虛誇的部分,以氣爭勝,而更多實證。它主要不是抒發一種情感,表現一種精神,而是要表現一種思想,體現一種觀念。這也可以說是同時代風氣有關,是當時文風和社會風氣的體現。另外,同該賦中強調禮制、強調崇儒思想相一致,賦的語言典雅和麗(馬積高《賦史》即已指出這一點),節奏步武從容,和鑾相鳴,可謂金聲玉振,有廟堂朝儀的風度。

因為此賦寫長安的形勝、制度、文物等,同《子虛》、《上林》的僅寫田獵者相比,內容要更為豐富、開闊,也更能集中地、多角度、多方面地展現一個時代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狀況,因而後世時有人加以摹擬,形成"京都賦"的類型。《昭明文選》分賦為十五類,"京都賦"列在第一。《文苑英華》、《歷代賦匯》等也有"京都"或"都邑"一類。

儘管在班固之前已有京都賦之作,但能使這類題材以及表現方式、結構方式結合而形成大賦的一種門類,乃有賴於班固此賦取得的成就。歷史上很多優秀的作品,尤其具有某方面劃時代意義的作品,往往成為後來作家學習、甚至摹擬的範本。班固之前的京都之作,揚雄的《蜀都賦》已有殘缺,崔駰、傅毅的《反都賦》只余殘章剩句,傅毅《洛都賦》也有殘缺,便說明了它們的歷史地位。

此賦繼承了司馬相如等所作大賦鋪張揚厲的特點,並在描寫內容上有所突破,而相應減少了華艷、迭宕的文勢,突出了文風典雅的一面。文章結構勻稱,層次分明,前後呼應,渾然一體,具有極大的藝術感染力。

作者簡介

班固(32~92),東漢史學家、文學家。字孟堅。扶風安陵(今陝西咸陽東北)人。九歲能文。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前後入洛陽太學,博覽群書,窮究九流百家之言。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其父班彪卒,自太學返回鄉里。居憂時,在班彪續補《史記》之作《後傳》基礎上開始編寫《漢書》,至建初(漢章帝年號,公元76~84年)中基本完成。漢明帝時,曾任蘭台令史,與陳宗、尹敏、孟異共同撰成《世祖本紀》,升遷為郎,負責校定秘書。章帝時,以史官兼任記錄,奉命把討論結果整理成《白虎通義》,又稱《白虎通德論》。永元元年(公元89年),大將軍竇憲奉旨遠征匈奴,他參與謀議,竇憲在政爭中失敗自殺,洛陽令藉機捕他入獄,後於永元四年(公元92年)死於獄中。還擅長作賦,撰有《兩都賦》《幽通賦》等。

參考來源

[[Category:020 圖書資訊學總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