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莧
觀音莧 | |
---|---|
圖片來源 | [來自..觀音莧] |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稱:觀音莧 漢語拼音:Guān Yīn Xiàn |
觀音莧 中藥名。為菊科植物觀音莧Gynurabicolor(Roxb.)DC.的全草。分布於江西、福建、台灣、廣東、廣西、四川及雲南等地。具有清熱涼血,解毒消腫之功效。用於咳血,崩漏,外傷出血,痛經,痢疾,瘡瘍腫毒,跌打損傷,潰瘍久不收斂。[1]
目錄
藥性簡介
別名
木耳菜、血皮菜(《植物名實圖考》),水三七(《昆明藥植調查報告》),血匹菜、紫背天葵(《重慶草藥》),紅番莧、紅毛番、紅莧菜、紅菜、當歸菜、紅玉菜(《福建中草藥》)。
出處
《重慶草藥》
來源
為菊科植物觀音莧的全草。
原形態
多年生直立草本,高30~60厘米,全體光滑無毛。葉互生:橢圓狀披針形,長6~9厘米,寬1.5~3厘米,厚而柔軟,先端尖,基部楔形,下延成耳狀,邊緣有不整齊鋸齒,上面綠色,下面紫紅色;葉柄短,紫紅色,上部葉幾無柄。頭狀花序頂生或腋生,數個排列成疏散的圓錐狀或傘房狀花序;花序柄細長,2歧分枝;苞片1列,線形;全部管狀花,黃色。瘦果具線條,冠毛豐富。花期夏季。
生境分部
生於曠野濕地,或栽培於菜圃。分布福建、台灣、江西、廣東、廣西、四川、雲南等地。
性味
《福建中草藥》:"微甘辛,平。"
功能主治
活血止血,解毒消腫。治痛經,血崩,咳血,創傷出血,潰瘍久不收口。
- ①《植物名實圖考》:"治婦人血病,酒煎服。"
②《重慶草藥》:"治血氣痛、血崩。"
③《福建中草藥》:"生血止血,清熱消腫。"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0.5~1兩(鮮者2~3兩)。外用:研末撒或搗敷。
複方
①治病經:紅番莧鮮葉二至四兩,用酒炒制三至七次後,開水沖燉,飯前服。
②治創傷出血:鮮紅番莧搗爛敷。
③治咳血:鮮紅番莧二至四兩。水煎服。
④治潰瘍久不收口:干紅番莧葉,研細末,撒瘡口。(選方出《福建中草藥》)
摘錄
《中藥大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