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厄爾·卡特 - 美國第39任總統詹姆斯·厄爾·卡特
詹姆斯·厄爾·卡特 - 美國第39任總統詹姆斯·厄爾·卡特 |
詹姆斯·厄爾·卡特(James Earl Carter),習稱吉米·卡特(Jimmy Carter),1924年10月01日生於佐治亞州普蘭斯。
曾於1955年至1962年任佐治亞州薩姆特縣學校董事會董事長,1962年至1966年任佐治亞州參議員。在此期間還先後擔任過平原發展公司、薩姆特縣發展公司總經理,佐治亞州中西部計劃和發展委員會以及佐治亞州改進作物協會主席等職務。
1974年任民主黨全國委員會議員競選委員會主席。1977年任美國第39任總統。1980年爭取連任落選。
1982年起在亞特蘭大的埃默里大學任名譽教授。2002年獲諾貝爾和平獎。
《黎明前一小時》是美國第39任總統吉米·卡特撰寫的童年回憶錄,西北大學出版社獲得授權出版中文版。於2017年5月31日在第27屆全國圖書交易博覽會上正式發布。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詹姆斯·厄爾·卡特
外文名稱; James Earl Carter Jr
別名; 吉米·卡特
國籍; 美國
出生地; 佐治亞州
出生日期; 1924年10月1日(甲子年)
職業; 政治家,軍人,工程師
畢業院校; 美國海軍高等學校
信仰; 浸信會
主要成就; 1977-1981年任美國第39任總統 1976年時代周刊年度風雲人物 獲得2002年諾貝爾和平獎
代表作品; 《烽火連天》《為什麼不是最好的?》
夫人; 埃利諾·羅莎琳·史密斯
政黨; 民主黨 人物經歷
早年 詹姆斯·厄爾·卡特於1924年10月1日生於美國佐治亞州普蘭一個花生農場主家庭。卡特與父親同名,故稱小詹姆斯·厄爾·卡特,暱稱吉米·卡特。老卡特從事農業和商業,是州議會議員。母親莉連·戈迪是個隨和的婦女,不像老卡特那樣嚴厲。
1941年至1943年先後在佐治亞州西南大學和理工學院讀書。1943年入馬里蘭州美國海軍軍官學校(即安納波利斯海軍學院)學習,1946年畢業,獲理學士學位,隨後加入海軍服役7年,至到1953年。
服役
1946年至1953年,卡特在美國海軍服役。1948年轉入潛艇部隊,先去康乃狄克州的潛艇學校學習半年,然後到太平洋艦隊常規潛艇"鯧魚號"服役。此後一年多,他隨艦在太平洋海域執勤,並多次到達中國港口。
50年代初,卡特參加了美國第一批核動力潛艇的研究工作。其間,研究項目負責人、後來被譽為"美國核潛艇之父"的海曼·里科弗上校,對他影響極大。里科弗是位勤奮出名和對下屬要求極嚴格的人,在他的栽培下,卡特很快成了核反應爐技術專家,同時,他對卡特的嚴格要求,使得卡特在以後的日子,做任何事情都全力以赴。
1952年12月在加拿大的喬克河實驗室中的試驗性核反應堆發生了氫氣爆炸事故,卡特作為當時美國的核反應堆專家參與了這次事件。
經商 1953年,卡特的父親去世,他決定退役還鄉繼承父業,退役時軍階為海軍上尉。他退役回家鄉經營卡特農場、卡特倉庫等業務,到七十年代中期,卡特農場已擁有土地3100英畝,資產總值100萬美元。他還從事政治活動,當過基督教南方浸禮會執事、主日學校教師。1955年至1962年任佐治亞州薩姆特縣學校董事會董事長。1962年至1966年任佐治亞州參議員。在此期間還先後擔任過平原發展公司薩姆特縣發展公司總經理,佐治亞州中西部計劃和發展委員會以及佐治亞州改進作物協會主席等職。
州長 卡特關心和參與當地的社會活動。他廣泛地與群眾接觸,儘量擴大聯繫面,逐漸成為普蘭斯鎮的頭面人物。1970年,被稱為"鄉下佬"的卡特競選成功,成為佐治亞州第76屆州長。
1970至1974年任州長期間,在當時南方的年輕州長中,他以辦事富有實效、積極消除種族歧視贏得聲譽。
總統 1974年卡特任民主黨全國委員會議員競選委員會主席,宣布競選總統,獲得民主黨提名。1976年,他經過艱苦的競選戰以微弱優勢擊敗福特總統,出任美國第39任總統。
在國內,卡特欲意實行行政和經濟改革,但遭到國會的強烈反對。在國際上,強調人權。他當政時期,把巴拿馬運河的管理權交還給了巴拿馬,實現了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關係正常化,中美兩國正式建立了外交關係。推動中東實現了和談。伊朗扣留"人質"和蘇聯出兵阿富汗,成了卡特頭痛的問題。卡特在埃及與以色列的和談並簽署戴維營協議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卡特在任內取得一系列內政與外交成就,但因貿然下令特種部隊發起"鷹爪行動"拯救在伊朗的美國人質遭到慘敗,令他在選民中的聲望一落千丈。1980年他爭取連任敗給里根,但他從未放棄拯救人質的努力,伊朗最終在卡特離開白宮那一天釋放了所有人質(卡特卸任33分鐘後人質登上了飛機)。
退休
1980年爭取連任落選,吉米·卡特離開白宮時,被認為是政績最差的美國總統之一。但是自那以後,卡特頻繁出訪世界各地,到處倡導民主和人權事業,證實自己是最受尊敬的卸任總統。
1982年起卡特在亞特蘭大的埃默里大學任名譽教授。卸任後回到故鄉,一面撰寫回憶錄,一邊不時接受臨時使命,穿梭於國際,充當和平使者。卡特退休後陷入財政困境,當總統期間委託別人經營的花生農場破產,不得不靠寫書還債,連夫人羅莎琳都要靠出版回憶錄掙錢。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卡特夫婦一起創辦了卡特中心,致力於協調國際衝突。在上世紀80年代的海地危機中,儘管美國戰機已經起飛,卡特仍不顧生命危險留在海地首都談判至最後一刻,最終說服軍政府交權避免流血戰爭。
卡特也是訪問古巴第一人。2002年卡特訪問古巴並與卡斯特羅舉行會談,是自1959年古巴革命勝利以來,美國歷任總統中訪問古巴的第一人,為改善美古關係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並在2011年3月28日再次訪問古巴。
除了擔任國際和平協調人的角色,卡特與夫人還積極為全球範圍內的無家可歸者啟動住房工程,常常不顧年事已高,親自參加施工為無家可歸者搭建福利房。自1984年以來,前總統卡特允許國際人類棲身地 (Habitat for Humanity International) 組織以他的名義實現年度吉米·卡特工作計劃(Jimmy Carter Work Project)。卡特每年抽出一個星期,穿上藍色牛仔褲,系上木工圍裙,為窮人蓋房造屋。
從2011年4月26號開始,美國前總統卡特再一次前往朝鮮進行訪問。在六方會談陷入長時間的僵局、美朝之間的對話完全停滯之時,卡特已經兩次來到朝鮮展開"私人外交"。
2015年8月12日下午,即將91歲的美國前總統吉米·卡特通過卡特中心發布了一份聲明,宣布他於8月初接受肝臟手術時發現得了癌症,將重新安排自己的時間表以便在醫院接受治療。
2015年9月15日宣布,卡特接受了第二次化療,以抗擊腦部的黑色素瘤。
為政舉措
消除種族隔閡
就任州長後,卡特以強調政府效率、社會生態學和消除種族隔閡而引人注目。他在就職演說中宣布,"種族歧視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他最有代表性的行動就是把馬丁·路德·金的肖像掛在州議會大廈里,並宣布起用黑人參政。他着手精簡機構,大刀闊斧地把原來州政府的65個機構縮減為22個,以節約開支和提高辦事效率。同時,他又對財政制度加以整頓,規定凡是需要經費的單位,一律重新申請並由政府重新審核,如開支不當,政府可以拒絕批准。以後,他又採取了許多保護自然資源和歷史資源以及加強法制的措施。這一系列做法,為卡特樹立了"最有成就的州長"的形象。按該州的法律,州長只能任期一屆,但4年州長任期期滿時,他已有了一段可以用來競選總統的資歷。
中美關係
卡特在擔任美國總統期間,中美兩國正式建立了外交關係。1978年4月,卡特總統公開宣布:美國承認一個中國的概念,同中國建立正式的外交關係符合美國的最大利益。12月4日,中美雙方達成三項協議,即:美國承認中國關於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一部分的立場,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的惟一合法政府,在此範圍內,美國人民將同台灣人民保持文化、商務和其他非官方關係;在中美關係正常化之際,美國政府宣布立即斷絕同台灣的"外交關係",在1979年4月1日以前從台灣和台灣海峽完全撤出美國軍事力量和軍事設施,並通知台灣當局終止《共同防禦條約》;從1979年1月1日起,中美雙方互相承認並建立外交關係,3月1日互派大使,建立大使館。12月16日,中美兩國政府同時在北京和華盛頓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美利堅合眾國關於建立外交關係的聯合公報》(簡稱《中美建交公報》),宣布中美兩國自1979年1月1日起建立外交關係。12月31日,台灣駐華盛頓"大使館"的旗幟降落,台灣"大使館"正式關閉,台灣在美國14個城市的"領事館"也同時關閉。
詹姆斯·厄爾·卡特表示,美中1979年建立外交關係,是具有世界影響的歷史事件,我對為此作出的貢獻,感到自豪。美國當時就承認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多年來一直堅持一個中國的政策。美中政治制度不同,但可以相互包容。我對中國美好的發展前景,充滿信心,並將繼續推動兩國關係的不斷發展。
2009年1月來華出席中美建交30周年紀念活動。2010年9月來華出席中國國際友好城市大會和第四屆中國芷江國際和平文化節。[7] 2012年12月13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中南海會見美國前總統卡特。[4] 會見中,習近平強調,新形勢下,中美雙方要不畏艱難,勇於創新,積累正能量,努力建設相互尊重、互利共贏的合作夥伴關係,開創中美構建新型大國關係新局面。2012年,卡特獲得南京大學名譽博士學位。[3]
所獲榮譽
1990年7月4日獲費城自由勳章。
1995年1月10日獲得1994年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設立的費利克斯·烏弗埃·博瓦尼和平獎。
1997年11月,印度英·甘地紀念基金會授予他1997年度英·甘地獎,以獎勵他為全球和平、裁軍和發展所作的貢獻。
1998年12月10日,獲1998年度聯合國人權獎。
2002年獲諾貝爾和平獎。
2007年,他曾以《我們瀕危的價值觀:美國道德危機》(Our Endangered Values: America's Moral Crisis)榮獲格萊美有聲讀物獲獎。
2016年2月,以自傳《充實的一生:九十歲回憶錄》(A Full Life: Reflections at 90)有聲讀物獲得格萊美獎中的"最佳朗讀專輯獎"。
2016年10月3日,獲得了首屆"呂志和獎-正能量獎"。
個人作品
卡特在1975年出版自傳《為什麼不是最好的?》,以後又陸續寫了《一個與其人民一樣誠實的政府》(1977年)和《保持信心,一個總統的回憶錄》(1982年),《一位候選人、一個州和一個國家成熟的轉折點》,回憶錄《黎明前一小時》,《老齡的優勢》等。
2003年11月出版的小說《烽火連天》是他的第18本著作。
人物評價
從美國南部佐治亞州農場走出的美國第三十九任總統吉米·卡特,曾被稱為政績*差的美國總統之一。隨着歲月的流逝,卡特給美國和世界帶來的印記卻讓世人越來越回昧。特別是他在卸任後,在重大國際事件中充當的別人無法替代的調停者角色,為他贏得2002年諾貝爾和平獎。 離任後的他以行動贏得美國乃至世界人民的尊重,成為美國"最佳卸任總統"。
"不會說謊",是卡特在任期間及離任後,包括他的反對派在內,美國各界及國際社會的一致評價。
卡特自曝罹患肝癌後,奧巴馬總統鼓勵卡特力克難關,稱讚其"堅韌不拔"的精神。奧巴馬在聲明中寫道:"米歇爾和我祝福你早日康復,全美國都在力挺你。"[10]
個人生活
婚姻 1946年,卡特與羅莎琳·史密斯結婚。羅莎琳是他的同鄉。他們有三子一女。
家庭成員 父親:詹姆斯·厄爾·卡特
母親:莉蓮·戈迪·卡特
夫人:埃利諾·羅莎琳·史密斯(1927年-),於1946年7月7日結婚,
孩子:約翰·威廉·卡特(1947年-);
詹姆士·厄爾·卡特III(1950年-);
唐奈·傑弗里·卡特(1952年-);
埃米·林恩·卡特(1967年-)
時代周刊年度風雲人物(1961~1990) 約翰·肯尼迪(1961) 若望二十三世(1962) 馬丁·路德·金(1963) 威廉·威斯特摩蘭(1965) 嬰兒潮世代(1966) 林登·貝恩斯·約翰遜(1965) 阿波羅8號(1968) 中產階級美國人(1969) 維利·勃蘭特(1970) 理查德·米爾豪斯·尼克松(1971) 理查德·米爾豪斯·尼克松(1971) 亨利·基辛格(1972) 約翰·西里卡(1973) 費薩爾(1974) 美國女性(1975) 吉米·卡特(1976) 穆罕默德·安瓦爾·薩達特(1977) 賽義德·魯霍拉·霍梅尼(1979) 羅納德·里根(1980) 萊赫·瓦文薩(1981) 個人電腦(1982) 羅納德·里根(1983) 尤里·安德羅波夫(1983) 彼得·尤伯羅斯(1984) 科拉松·阿基諾(1986) 瀕危的地球(1988) 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1989) 喬治·赫伯特·沃克·布什(1990) 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 1991-2012 昂山素姬(1991) 里戈韋塔·門楚·圖姆(1992) 納爾遜·曼德拉(1993) 德克勒克(1993) 阿拉法特(1994) 西蒙·佩雷斯(1994) 伊扎克·拉賓(1994) 約瑟夫·羅特布拉特(1995) 西門內斯·貝洛(1995) 大衛·特林布爾(1998) 金大中(2000) 科菲·安南(2001) 吉米·卡特(2002) 希爾琳·艾芭迪(2003) 旺加里·馬塔伊(2004) 穆罕默德·尤納斯(2006) 馬爾蒂·阿赫蒂薩里(2008) 貝拉克·奧巴馬(2009) 埃倫·約翰遜-瑟利夫(2011) 歐洲聯盟(2012) 1961-1990 達格·哈馬舍爾德(1961) 萊納斯·卡爾·鮑林(1962) 馬丁·路德·金(1964) 勒內·卡森(1968) 諾曼·E·勃勞格(1970) 勃蘭特(1971) 亨利·基辛格(1973) 黎德壽(1973) 肖恩·麥克布賴德(1974) 佐藤榮作(1974) 安德烈·德米特里耶維奇·薩哈羅夫(1975) 貝蒂·威廉斯(1976) 穆罕默德·安瓦爾·薩達特(1978) 梅納赫姆·貝京(1978) 特蕾莎修女(1979) 阿道弗·佩雷斯·埃斯基維爾(1980) 阿爾瓦·米達爾(1982) 阿方索·加西亞·羅夫萊斯(1982) 列赫·瓦文薩(1983) 埃利·維瑟爾(1986) 奧斯卡·阿里亞斯·桑切斯(1987) 米哈伊爾·謝爾蓋耶維奇·戈爾巴喬夫(1990) 1931-1960 簡·亞當斯(1931) 尼古拉斯·默里·巴特勒(1931) 諾曼·安吉爾(1933) 阿瑟·亨德森(1934) 卡爾·馮·奧西埃茨基(1935) 卡洛斯·薩維德拉·拉馬斯(1936) 考代爾·霍爾(1945) 愛米莉·巴爾奇(1946) 約翰·瑞利·馬特(1946) 約翰·博伊德·奧爾(1949) 拉爾夫·約翰遜·本奇(1950) 列翁·茹奧(1951) 史懷哲(1952) 喬治·卡特萊特·馬歇爾(1953) 萊斯特·伯勒斯·皮爾森(1957) 喬治·皮爾(1958) 菲利普·諾埃爾-貝克(1959) 艾伯特·約翰·盧圖利(1960) 1901-1930 瓊·亨利·杜南(1901) 弗雷德里克·帕西(1901) 埃利·迪科門(1902) 夏爾萊·阿爾貝特·戈巴特(1902) 威廉·蘭德爾·克里默(1903) 貝爾塔·馮·蘇特納(1905) 西奧多·羅斯福(1906) 埃內斯托·泰奧多羅·莫內塔(1907) 路易·雷諾(1907) 克拉斯·蓬圖斯·阿諾爾德松(1908) 弗雷德里克·貝耶(1908) 奧古斯特·貝爾納特(1909) 保羅·德康斯坦(1910) 托比亞斯·阿賽爾(1911) 阿爾弗雷德·赫爾曼·弗里德(1911) 亨利·拉方丹(1913) 托馬斯·伍德羅·威爾遜(1919) 萊昂·布儒瓦(1920) 卡爾·亞爾馬·布蘭廷(1921) 克里斯蒂安·勞斯·朗格(1921) 弗里喬夫·南森(1922) 奧斯丁·張伯倫(1925) 阿里斯蒂德·白里安(1926) 古斯塔夫·施特雷澤曼(1926) 費迪南·愛德華·比松(1927) 路德維希·克魏德(1927) 弗蘭克·B·凱洛格 納坦·瑟德布盧姆(19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