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處理理論
訊息處理理論(英語:Information processing theory),又稱信息加工理論或資訊處理論,研究認知發展的方法由美國心理學實驗傳統演變而來。採用訊息處理視角的發展心理學家根據兒童心理基本成分的成熟變化來解釋智力發展。該理論的基礎是,人類會處理他們接收到的資訊,而不僅僅是對刺激做出反應。這種觀點認為心智跟電腦一樣,會負責分析來自環境的資訊。根據心理發展的標準訊息處理模型,心智的機制包括獲取訊息的注意機制,主動操縱訊息的工作記憶,以及被動保持訊息以便將來可用的長期記憶。隨着兒童成長,大腦也隨之成熟,訊息處理理論研究的是,這樣的發展如何導致感官處理和回應訊息的能力提高。該理論強調了一種「連續」的發展模式,這與認知發展理論家如皮亞傑的看法相反[1],他認為認知發展是階段性進行的。
目錄
基本分析
訊息處理理論的基本形式是將人腦比作電腦或基本處理器。眾所周知,大腦跟電腦一樣,以序列的方式工作。這個序列的順序是「接收輸入、處理訊息、傳送輸出」[2]。
訊息透過感官獲取,然後透過短期記憶,接着再將訊息編碼到負責訊息儲存的長期記憶中。可在必要時檢索這些訊息。
訊息處理的方法是基於一些假設,包括可用的環境資訊是由一系列的加工系統來處理(如注意力、知覺、短期記憶),這些加工系統以有條理的方式改造或改變訊息,研究目標是為了確定認知表現的基礎和結構,以及類似電腦的人類訊息處理。
訊息處理理論利用「分塊」(chunking)將訊息放入短期記憶。米勒說,已知人類大腦只能分成七加減二個分塊。能記住的數字只有七個。(這就是為什麼電話號碼是七位數)
興起
訊息處理論作為人類思維和學習的一種模式,是學習的認知觀點復興的一部分。該認知觀點認為,複雜的心理狀態影響人類的學習和行為,而這種心理狀態可以被科學所研究。處理訊息的電腦包含着「內部狀態」,且內部狀態可影響處理的方式。 因此,電腦提供了一個可能的人類心理狀態模型,也提供了線索和方向,使研究人員以資訊處理的方式理解人類的思維和學習。總體而言,訊息處理模型有助於重建科學研究的合法領域所不能直接觀察到的心理過程。
視頻
訊息處理理論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對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的認識與評價,道客巴巴,2012-10-02
- ↑ D318訊息處理學習論 ,搜狐,2018-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