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河镇
许河镇位于江苏省东台市东南部,著名杂技之乡,毗邻三仓、新街、唐洋、南沈灶等镇,总面积106.91平方千米(2017年),辖20个村、全民创业园区。省道226和许安公路分南北、东西走向呈“T”字状穿越全境,是江苏省最早对外开放乡镇之一。全镇常年笼存家禽超1000万只,日上市肉用鸡3万只、鲜蛋200吨以上,素有“江苏禽蛋第一镇”美誉。围绕“跨越发展、富民强镇”目标,大力培植家纺绣品产业,发展电脑绣花,行业生产主体设备电脑绣花机猛增到600台,被省授予“江苏家纺绣品名镇”称号。[1]
目录
基本概况
相传,清乾隆年间,有许氏豪门富户来到属地选址晒盐包办盐场,并主持监工开挖了一条运盐河,故名“许家河”。从此,盐商、灶民和土著百姓们就沿着“许家河”两岸集聚生活、生存,繁衍生息至今。逐渐形成集市和小街、集镇后,因“许家河”而得名“许河”,并沿用至今。
许河镇是东台沿海的革命老区。当年陈(毅)粟(裕)大军在这里浴血奋战,父老乡亲们踊跃参军支前,鲜血洒遍了这片热土。苏中抗日四分区联合中学的旧址四仓村,耸立着一座“二战”期间该村壮烈牺牲的16位烈士的纪念碑,向人们昭示着老区的光荣历史。如今,改革开放使许河焕发了青春,五万人民用汗水和智慧绘出了一幅具有现代气息的秀美画图。
改革开放的春风又引发了许河人民发展市场经济的更大热情,私营企业象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 放眼许河大地,一片崭新的秀丽景色到处充满勃勃生机。老区热土上的新一代正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大地上,迎着新世纪的曙光,踏着老一辈革命先驱的足迹,开创前无古人的现代化、城市化、工业化的崭新事业。[2]
历史沿革
解放战争时期,曾用名“许墩乡”。建国后,大部分时间皆沿用“许河”地名。
1948年东台市县分治,设立东台市,下辖东台、金拱、启平、西溪四个镇。同时设立东台县,县政府驻三仓镇,许河为东台县辖乡。
1949年,东台市,东台县合并为东台县,县政机关移驻东台镇。
1950年12月,苏北行政部批准东台市县分治,设立东台市与东台县,东台县政府入驻三仓,许河乡为东台县下辖乡
1953年,苏南,苏北,南京市合并为江苏省。东台县为江苏省辖县。
1954年,省政府撤销东台市,东台市与东台县合并为东台县,县政府移驻东台镇,许河乡为东台县下辖乡镇。
1958年9月,上级撤销许河乡、高元乡的建制,合并建立许河乡。1959年4月1日许河乡改建许河人民公社下辖28个大队。1983年7月14日,遵照上级指示,改许河人民公社为许河乡下辖32个行政村。1988年8月,许河撤乡建镇,实行镇辖村制。许河镇位于市境东南部,距东台市区45公里。面积106平方公里,人口5.3万。黄河公路、富许公路纵横过境。方塘河、三仓河流经镇境。辖许河、东进、许南、许家、许乐、薛套、三总、四联、杨东、万灶、四仓、杨河、联富、芦河、高墩、东团、湖墩、解放、云集、何灶、西灶、丁河、盐河、元官、高中、民理、腰余、元东、板鱼、三苴、东胜、官洋32个村委会和镇北、新南2个居委会。农业以种养业为主。镇村办企业有建材、机械、化工等厂。
经济建设
为了积累资本、兴镇富民,许河镇把发展多种经营作为基础战略,主抓传统骨干项目,猛攻特种养殖项目,快上立体种养项目,坚持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并重,从土地、资金、税收等方面落实了10项优惠政策措施,户户培养致富能手,年年评选“十佳状元”,组组有典型,村村有特色,以户连村, 以村连片, 形成浩大声势。1996年林牧副渔产值在全省夺冠。多种经营的长足发展致富了千家万户,繁荣了一方经济,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以绣品、饲料生产、救生器材、运销、炕孵为主的个体私营企业大户应运而生,带动全镇近半数的农户开辟了新的发家致富之路。私营经济已成为全镇经济的半壁江山,形成了以轻工纺织、机械、建材、饲料、工艺美术为主体的六大行业。全镇现有私营企业248家,从业人员8650多名,获东台市年度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优胜奖。
全镇常年笼存家禽超1000万只,日上市肉用鸡3万只、鲜蛋200吨以上,素有“江苏禽蛋第一镇”美誉。围绕“跨越发展、富民强镇”目标,大力培植家纺绣品产业,发展电脑绣花,行业生产主体设备电脑绣花机猛增到600台,被省授予“江苏家纺绣品名镇”称号。[3]
基础建设
10万亩耕地建成了稳产高产农田。春来新禾吐翠,秋来遍地黄金,立体种植模式和特经作物的发展,使这片土地成了东台市域名副其实的“聚宝盆”。全镇半数的农户住进了别墅式楼居,展现出一派现代化农村的喜人景象。程控电话和有线电视进入千家万户,把许河建成“电话镇”和“有线电视镇”已列入迎接新世纪的献礼工程。集镇建设欣欣向荣,别墅区、农民街、商住楼、文化教育和行政服务中心的数十幢办公楼鳞次栉比,把“井”字型镇区街道点缀得豪华气派,异彩纷呈。境内总长一百公里的硬质路面使得村村通公路、组组通汽车成为现实。
文化建设
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成果得到巩固,高标准的镇中、小学建设基本完成,小学入学率、毕业率100%,初中年巩固率达99.69%。学前教育、成人教育健康发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十分活跃。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明显,已连续11年实现人口负增长。广播电视事业继续发展,有线电视门堂入户率95%以上。全镇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宽带用户分别达到11000户、7000户、140户,均居全市各镇之首。
工业现状
许河镇工业主要涉及绣品、食品、机械、纺织、化工、工艺丝毯等,具有区域经济特色,形成集群优势的是电脑绣品产业。许河镇拥有电脑绣品生产企业88家,电脑绣花机500台,其中2004年新增220台,比2001年初增加了15倍。许河镇现有绣品产业相关的企业有100多家,规模较大的有东台市银河绣品有限公司、江苏金凤凰绣品有限公司,五分之一的农户与电脑绣品产业相关联,1000多名绣花工和6000多名“烫花女”从事绣品生产及后道工序加工。88家电脑绣品企业分别占盐城市的59%和东台市的73%,苏北地区有70%的电脑绣花产品出于许河,电脑绣品生产基地的规模和地位已明显确立,成为全省具有一定影响的“绣品之乡”。04年与绣品相关的企业工业总产值6亿元以上,比2003年增长50%,比2001年增长近十倍,产业集群规模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2004年许河镇家纺绣品企业106个,占许河镇工业的71%,产值4.85亿元,占全镇工业的74.2%,销售收入4.6亿元,占全镇的75.1%,利润1226万元,占许河镇的77.7%,出口创汇5200万元,占许河镇的100%,从业人员10300人,占全镇的88%。
许河杂技
东台市许河杂技是活跃在民间的一支文化奇葩,是流传于东台市许河镇境内的传统杂技艺术,距今已逾120年的历史。[1]许河杂技是东台市非遗名录项目,是东台地区一枝独秀的文化瑰宝。
社会事业
云集村盲残青年丁军军在世界盲人青少年田径锦标赛上,喜获100米、400米两块金牌,为祖国赢得了荣誉,为家乡争了光。228名特困户和32名特困生得到及时有效的扶助。全年筹集公路建设资金200多万元,总投入500多万元,初步实现了“村村通”目标。许河镇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宽带用户分别达到11000户、7000户、140户,均居全市各镇之首。
2005年,许河镇被东台市委、市政府表彰为“中心村建设先进单位”、“人才工作先进单位”,获市政府颁发的“财政贡献奖”、“全民创业”、“发展现代农业”、“发展服务业”、“民政工作”、“农村卫生工作”、“农村文化工作”、“移民工作”、“安全生产工作”、“农村公路建设”等10多项嘉奖。[4]
特色产业
东台市许河镇以绣花特色产品为载体,精心打造优势产业,使电脑绣花产业“忽如一夜春风来”,呈燎原之势,一跃成为全国最大的烫花基地和苏北新崛起的最大电脑绣品生产基地,赢得了“绣品之乡”的美誉。 ——电脑绣花机总量急剧扩张,从业人数迅速攀升。许河镇从事电脑绣花生产企业从90年代初的1爿发展到88爿,电脑绣花机从2000年底前的39台飞跃到500多台,机台增加13倍多,从业人数从3000人猛增到10000多人;昔日在外打工的农民不仅“凤还巢”,还吸引了本省北几县和外省的姑娘“孔雀东南飞”,新增外地劳动力打工上千人。
——电脑绣花品种不断出新,产品档次日益提升。主产品从过去单一生产外贸窗帘,发展到以床罩、枕巾、被罩为主体的寝具和服装、小商品等系列几十个当家品种,上千个型号,中东地区国王王室的寝具绣品以及风靡一时的APEC会议国家首脑身着的唐装,都与许河绣品结下了不解之缘。产品95%以上出口,在中东迪拜设立直销窗口,每年可为国家创汇3000万美元。
——电脑绣品产业升级延伸,行业链条变粗拉长。几年前以“一枝独秀”的手工操作烫花为主,现在发展成为电脑设计出样生产,应运而生了与绣品生产相配套的制线、染色、面料、包装等项目,形成了“百花齐放”的绣品产业群体。全年可生产电脑绣品6500万件,销售5亿元,创利税3500万元。
——电脑绣花产业主导地位凸显提升,全面小康进程显著加快。绣品生产已成为全镇主体经济的强势产业,70%的工业技改投入、70%的工商税收、30%的农民收入都来自电脑绣花产业。一个四年前只有766万元财政收入的镇,迅速实现了财政收入超千万元的突破。实现财政收入1747万元,增幅48.6%,名列全市前茅。
许河电脑绣花产业初步形成一定规模,特色愈来愈凸现出来,镇党委、政府借助外力,扬展特色优势,在启动民资的同时,着力把电脑绣花作为招商引资的一张“金字”招牌。一是推介自我,以优赢外。制作大型招商名片“锦绣许河”和画册宣传优势产业,来打动客商,带着优势谈项目,谈成项目壮大优势。由港商和台商合作投资150万美元生产经营台湾名牌“三朵花”床上用品项目,75%的产品将返销国际市场。二是选准载体,以内引外。利用一批有经济实力的企业,主动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外商合资合作。苏星绣品有限公司与美国泛坦纳公司合资1200万元创办了“江苏金凤凰纺织有限公司”。三是以大带小,以小牵大。利用已有的骨干企业和龙头企业,通过纵向延伸,吸引上下游配套企业,并用现有的配套企业和产业优势,吸引龙头企业落户,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链。[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