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瑞典語:Nobelpriset i fysiologi eller medicin),是諾貝爾獎的一個獎項[1]。根據阿爾弗雷德·諾貝爾逝世前所立下的遺囑,由瑞典斯德哥爾摩的卡羅琳學院每年頒發給「在生理學或醫學領域作出最重要發現或發明的人」[2]。該獎由諾貝爾基金會管理,卡羅琳學院每年選出五人委員會和一名執行秘書來評選出當年獲獎者。[3][4]雖然通常被簡稱為諾貝爾醫學獎,諾貝爾本人在其遺囑中所特別提到的是「生理學或醫學」。正因如此,該獎項所授予的範圍很廣。[4]
第一枚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於1901年授予德國生理學家埃米爾·阿道夫·馮·貝林,用於表彰他在血清療法及白喉疫苗等方面所做的貢獻。格蒂·科里是第一位獲得該獎項的女性,她於1947年獲得該獎,因其闡釋了葡萄糖的代謝作用,這對治療糖尿病以及解決眾多醫學問題有重要作用。
目錄
最新動態焦點
英美三學者 奪2019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
2019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7日揭曉,由William G. Kaelin(美國)、Peter J. Ratcliffe(英國)和Gregg L. Semenza(美國)三名學者獲得,表彰他們在「發現細胞如何感覺和適應氧供給度」上的貢獻。
諾貝爾委員會聲明表示,這群得主發現了「細胞為因應供氧程度變化所做調節基因活動的分子機制」,他們的發現為對抗貧血、癌症和許多其他疾病的新策略鋪路。 三人將平分900萬瑞典克朗(約台幣3,000萬元)獎金
三位諾貝爾獎得主的發現是,氧濃度改變時,基因因應變化的分子機制。這些知識讓我們更加認識,氧濃度怎樣影響細胞代謝與生理功能;也提供對抗貧血、癌症,與其他疾病的策略。
〖氧氣濃度與紅血球生成素〗 動物面臨缺氧(hypoxia) 的狀況時,紅血球生成素(erythropoietin,簡稱 EPO)這種賀爾蒙的表現�會上升;而紅血球生成素基因表現的調控方式,被 Semenza 找到。 紅血球生成素多半表現在腎臟,然而,Semenza 與 Ratcliffe 爵士的研究都發現,不只腎臟,全身許多細胞都會對缺氧起反應,因此感應氧含量這項能力,是各種不同細胞普遍配備的。[5]
視頻
2019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得主之一:凱林
參考文獻
- ↑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亞太日報,2013年10月8日
- ↑ Alfred Nobel – The Man Behind the Nobel Prize. Nobel Foundation. [2008-11-21].
- ↑ The Nobel Prize Awarders. Nobel Foundation. [2008-11-21].
- ↑ 4.0 4.1 Lindsten, Jan and Nils Ringertz.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1901–2000*. Nobel Foundation. 2001-06-26 [2008-11-21].
- ↑ 2019諾貝爾獎—生理或醫學獎:細胞如何面對缺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