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沙鎮(黃文山)
作品欣賞
豆沙鎮
走到豆沙鎮,都要歇一腳。關河水從高高的豆沙關奔流到此,水勢平和起來,可以歇船,上得岸來,一壺熱茶三杯老酒,上好的牛肉切成大塊,鹵香十里。歇過一夜再啟程時,一定不會忘了揣上豆沙鎮的女人蒸的黃糖糕,幾十個不算多。糕是磨細的米粉做的,加了黃糖,也就是紅糖,用山里採下的新鮮棕葉包好,蒸出的味道鬆軟甜香,是在山道上走乏了的時候,最好的補充。還少不了干辣椒,大個兒的像紅蠟燭,小個兒的像胭脂花,各式各樣的,有的辣中帶甜,有的帶麻,有的辣得人跳腳,趕馬幫的人風餐露宿,路上的寒氣重,沒有辣椒和酒頂不住。雲南各地的人都喜做醃菜,昭通這一帶也如此。小鎮的女人醃好的泡菜、豆豉,用小罐子裝了,罐子口紮緊了麻繩,不透風不會變味,看見就忍不住咽口水,下飯是最好的吧。
那天,走在豆沙鎮的小街上,正是集日,暖洋洋的。腳下的石板街據說已有一二百年,長長的麻條石,光可鑑人,沿街擺滿了小攤,攤子後面是店鋪,賣酒、臘肉、藥材、青菜,還有數不過來的小吃。豆沙鎮上的婦人長得美,一顰一笑招人喜歡,我拿着手機想給她們拍一拍,有大方的側過身子來對着鏡頭笑,也有不太願意的扭過頭去,手也收了,揣到系在身上的圍裙里,假裝跟旁邊的人說話,其實眼角還瞄着這邊,或許心裡想,這些人幹什麼呢?
其實這鎮上從來都是來自四面八方的人,婦人們早都見慣了。如果要買她的黃糖糕什麼的,婦人當然最是高興,她們笑着推過膝下的竹箕,說剛蒸好的,味道好吃得很,你要不嘗一個嘛!說着就要掰下一塊來。
豆沙鎮上下三五里,陪伴着遠方來的關河,關河像一個奔放的男人,行走到這裡,有了女子的溫存,也不由顯出多情的樣子。這幾年小鎮重新修過了,就像婚後的女子好多年都不怎麼打扮,突然了新衣裳,有點不太自然,但顯現着新的氣象。
回想豆沙關,當然忘不了它的雄奇險峻與悠遠的歷史,忘不了那條承載了軍事、商貿、文化的五尺古道,然而更吸引我的還是豆沙鎮上的煙火,那些漂亮的婦人,以及她們巧手釀製的美酒佳肴,樹蔭下「擺古」(講故事)的白鬍子老人和跑來跑去的孩子。
眾人皆知,昭通古時曾叫朱提、烏蒙,是一個彝族聚居區,彝族古代以魯望為中心向四方分野,魯望即是現今魯甸縣。魯甸曾遭受多次地震,尤以2014年8月3日那次最為嚴重,可謂百年不遇,龍頭山一帶房屋盡毀。魯甸盛產花椒,量大品優,當地的農戶都以種花椒為業,有的靠它修起了房子,有的為孩子上大學掙來了學費。8月間正是滿山花椒飄着清香的季節,農戶們大都上山去收穫了,當地人叫作「扯花椒」,萬萬沒想到遇到地震,扯花椒的人因此逃過了劫難,人們不止一次念叨,說花椒樹真是寶啊。
作者簡介
黃文山,必讀社簽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