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象皮腫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科技類名詞術語。

中國,從來就是一個文化底蘊極度豐富的國家,中國的文字,更是凝聚着中國的文化精魂[1]。中國最早出現的和文字相關的文化記憶就是倉頡造字,小小的文字中蘊藏了無限的文化[2],然後就出現了最初的甲骨文

目錄

名詞解釋

象皮腫,由於淋巴液淤積的長期刺激,致使皮膚和皮下組織增生,皮皺加深,皮膚增厚變硬粗糙,並可有棘刺和疣狀突起,外觀似大象皮膚,故名象皮腫,這是一種非凹陷性水腫。多在絲蟲(斑氏絲蟲I)感染後10~15年方達到顯著程度。班氏絲蟲(屬線形動物):寄生在熱帶、亞熱帶地區人體淋巴系統,有中間寄主(蚊),造成「象皮腫」。

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

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原稱「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是經國務院批准成立,由科學技術部中國科學院共同領導、中國科學院代管的全國性機構。

全國名詞委的任務是負責制定中國科學技術名詞規範化工作的方針、政策、原則和規劃;負責組織科學技術各學科的名詞審定、公布及協調、推廣應用工作;開展海峽兩岸及華語地區科學技術名詞的交流、協調和統一工作;組織開展中國術語學學科建設和中國國內外術語學學術交流活動。

據2018年10月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官網顯示,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的辦事機構為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事務中心,各名詞審定分委員會95個;聘請了中國學科著名學者、專家、教授135人擔任全國委員;數千位科學家參加過名詞審定工作。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