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鼻山
象鼻山(廣西桂林市景點)
象鼻山原名漓山,位於廣西區桂林市內桃花江與灕江匯流處,山因酷似一隻站在江邊伸鼻豪飲灕江甘泉的巨象而得名,被人們稱為桂林山水的象徵。
象鼻山以神奇著稱。其神奇,首先是形神畢似,其次是在鼻腿之間造就一輪臨水明月,構成「象山水月」奇景。因此,象鼻山是桂林的城徽山,是桂林旅遊的標誌山,它坐落在桂林市中心的灕江與桃花江匯流處,形似一頭巨象,象鼻和象腿之間是面積約一百五十平米的圓洞,江水穿洞而過,如明月浮水。坐落西岸的象山水月與灕江東岸的穿月岩相對,一掛於天,一浮於水,形成「灕江雙月」的奇特景觀。
象鼻山主要景點有水月洞、象眼岩、普賢塔、宏峰寺及寺內的太平天國革命遺址陳列館等。附近還有隋唐開元寺僅存的舍利塔。水月洞緊靠江邊, 灕水流貫其間, 如水中浮月,山石垂入水中如象鼻飲水灕江, 景致極佳, 唐宋以來即為遊覽勝地。宋薊北處士《和水月洞韻》詩: 「水底有明月, 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 月去水還流。」形象地描繪了這一景致。國家首批AAAA級旅遊景區,位於桂林市濱江路,桃花江與灕江的交匯處,2、23、16、57、58、88路公交車可到達。占地11.88萬平方米,屬於喀斯特地貌自然風景區,因山形酷似一匹豪飲江水的巨象而得名。早在唐宋就成為著名遊覽勝地,有1000多年的遊覽史。[1] 2017年與兩江四湖景區共同升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2]
- 中文名稱 :象鼻山
- 外文名稱 :Elephant Trunk Hill
- 地理位置 :廣西區桂林市桃花江與灕江匯流處氣候類型涼爽
- 占地面積 :11.88萬平方米開放時間7:00~18:00
- 景點級別 :國家AAAAA級
- 旅遊景區門票 :價格75
- 著名景點 :水月洞、象眼岩、普賢塔、宏峰寺
- 別 名 :象山、 儀山、沉水山、漓山
- 建議遊玩時長 :1小時
- 適宜遊玩季節' :4月至10月最佳
目錄
象山傳奇
《象山·傳奇》以象山景區實景為載體,運用超媒體、幻影成像、激光、燈光等技術,通過《遠古桂林》、《神秘象寨》、《幻影劇場》和《神象傳說》等四個主題篇章,將長135米、寬65米的象鼻山山體作為投影屏幕,立體展示了桂林的山水及文化。讓遊客互動體驗,如入奇幻夢境的同時,將桂林山水之魂——象鼻山。講述桂林「象山水月」的夢幻傳說,將桂林山水之魂———象鼻山,變成一個集畫之妙、人之美、光之煥、影之奇於一體的實景魔幻劇場。美輪美奐的場景讓現場所有中外遊客如痴如醉。
《象山·傳奇》歷時3年打造,總投資1.6億元人民幣,是桂林近10年來投資金額最大的旅遊項目,也是桂林首個將高科技引入景區的全新旅遊概念。演出融合了當前世界頂尖的數碼聲光電技術,令夜間的象山景區仿佛變身為奇妙的「阿凡達」世界,將一個全新的象山水月呈現在眾人面前。從「遠古桂林」一直到最後的「神象傳說」,景區內一步一景,一草一木仿佛都變成了有生命的精靈,不時給遊人帶來一個個驚喜。
象山·傳奇是由桂林旅遊發展總公司、廣西金融投資集團、桂林恆祥旅遊開發公司共同出資組建的桂林浩淼旅遊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投資開發,耗資1.6億元念。項目由承擔2008年北京奧運會、2010年上海世博會、2012年倫敦奧運會的知名數碼創意團隊設計製作,集合了國內外一批專家的創意和策劃,運用了世界最前沿的數碼科技,顛覆性打造出象山視覺奇觀,集山水、文化、科技體驗為一體,創意及綜合表現形式為世界首創,是文化與旅遊結合、科技與文化結合、科技與旅遊結合的最新典範。
雙象伴月
關於象鼻山的傳說有很多。
象是一種深受人們喜愛的動物,人們常把它與吉祥、太平等美好的寓意聯繫起來。
傳說,七位[[仙女]相伴下凡賞世間美景,最小的那位仙女看到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常常遇到水患的困擾,民不聊生,心生憐憫,便私自與玉帝的坐騎天象一起到凡間幫助人們疏通河道,不久後被玉帝知道,便命天將把仙女帶回天庭,而把天象化為石山,並用寶劍將其鎮住,令天象永不得返回天界。一日,普賢菩薩雲遊此地,見一頭天象被寶劍鎮於此處,普賢菩薩被天象的行為所感動,心生慈悲,便用法力拔去了象身上的寶劍,但天象畢竟觸犯天規私下凡間,菩薩只好用自己的寶瓶置於象背將其鎮在原地;後來,寶瓶變成了象鼻山上的普賢寶塔。不知過了過久,普賢菩薩騎白象重遊故地,再次見到[[[天象]],便想度化天象,但見天象已經化身上為山,即使度化也已不能飛天;正在菩薩欲返天界之時,卻發現江邊不見一人一畜,得知是因天象疏通了河道擾動了江水,使得江水污濁人畜無法飲用;菩薩仔細查看後,發現原來江底無石,致使江水中的泥土不能沉澱下來,菩薩便將自己的坐騎白象化身為一枚金光閃閃的「石足」落入灕江之中,江底頓時幻化出無數的閃閃江石,灕江的水也瞬時變得清澈見底,從此人們便沿江安居繁衍下來;後又傳說,此石為普賢菩薩的右足,腳踩金蓮來造福人間。
人們後來感動天象為人間所做得一切,便將其命名為「象山」,即象鼻山;人們也時時感恩菩薩的慈悲,為紀念白象象鼻山景觀圖的自我犧牲精神故稱灕江中的石頭為「清水石」;桂林人對象鼻山和灕江石都有着天生的熱愛,及真摯的情感寄託,賞石藏石文化、山水文化都早已經融入了桂林人的日常文化生活中,不管是在家中、庭院、案堂、以及身上,你都能見到人們收藏的各式寶石;人們之間盛傳着一句話:「山中有石則奇,水中有石則清,家中有石則安,園中有石則幽,堂中有石則雅,身上有石則貴」;人們都相信「清水石」的靈性能辟邪、鎮宅、助財、轉運。
主要景點
水月洞
在象鼻山的象鼻和象腿之間。距今約1.2萬年前,地殼抬升,灕江縮小,加速了水月洞的發育,形成一個通透的圓洞。長17米,寬9.5,高12米,面積約150平方米。《象山記》載,「有石穴一,彼此可以相望,形圓而長,其半入於灕水中,水時高時下,故其穴亦時有大小」。
水月洞洞口朝陽,亦名朝陽洞。但洞在水上,如明月浮水,十分形象,所以水月之名,一直沿用至今。「象山水月」是桂林山水一大奇景,文人學士屬文賦句,莫不嘆為觀止。宋薊北處士《水月洞》詩有「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還流」之句,細緻刻畫了天上、洞中,水底月亮相互輝映的奇蹟。象山的水月與南望的穿山月岩相對, 一懸於天,一浮於水,形成「灕江雙月」的奇特景觀。
宋代在洞中建朝陽亭,清代改稱得月樓,已廢。洞內有張孝祥《朝陽亭詩並序》、范成大《復水月洞銘》、陸游詩稿手札等摩崖石刻50餘件。
水月洞是廣西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洞中現存石刻50多件,其中一幅高257厘米,寬752厘米由清代廣西巡撫倪文魏撰題的《皇清中興聖德頌碑》是桂林2000多件石刻中最大的,也是唯一一幅對太平天國進行強烈抨擊的文章,這塊碑刻在象山是因為1852年洪秀全帶兵攻打桂林時象山的雲峰寺曾是他的戰地指揮部,他們在山頂的菩賢塔四周架設大炮轟擊桂林城長達40多天,這場戰役使太平軍第一次學會挖城牆,第一次啟用女兵打破了封建傳統。
朝陽亭
在象鼻山水月洞內,始建於宋,亭已早廢,但遠在800多年前,圍繞水月洞的命名,兩位桂州前後任的地方長官之間展開的一場背靠背的筆墨官司,一直成為到此遊覽的人們永恆的話題。原來,南宋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張孝祥游水月洞留連至晚不歸,不久再度重遊,一高興題詩作序,因洞口東向,把亭名、洞名、岩名統統已為「朝陽」,並把記述其事的《朝陽亭詩序》刻在水月洞北壁。其後,范成大主桂,持不同意見,恢復了原名,寫下《復水月洞銘》,並鐫在洞的南壁。
象眼岩
位於象鼻山山腰南北兩側,互相貫通,高約2米,寬5~10米,長52.8米,呈扁長形,面積約274平方米。象眼岩原是一段不長的古地下河道,形成年代比水月洞早,因部位恰巧在象眼處而得名。從象山南麓南極洞口,沿石級可登上南眼。出象眼岩,盤山道可達山頂。北眼懸崖峭壁,無磴可通。象眼岩南北兩洞,是一對眺望風景的絕妙窗口。從左眼張望,高聳的灕江飯店近在咫尺,城區樓宇街市鱗次櫛比,半城山芭歷歷在目;從右眼遠眺,江波帆影,閃爍隱現於訾洲、塔山、穿山之間。雲崖軒宋代園林建築。明張鳴鳳《桂故》載:「故宋提刑方公信孺即南壁下建精舍以居,曰云崖軒。軒廢已久。」根據方信孺《題雲崖軒》和邵以仁在方所鐫詩之前便建「古雲崖軒」的記述。雲崖軒確建何時無可考。方信孺詩有「不用窮探費杖藜, 隱然林壑挾城陴。曾尊月洞千岩上,更著雲崖一段奇」之句,說雲崖軒建在象山麓是可信的。
普賢塔
聳立于山頂的菩賢寶塔建於明朝,用以供奉菩賢菩薩。在中國供奉菩賢的佛塔只有兩處,一個在四川峨眉山,一個就是在桂林的象鼻山。菩賢塔沿襲了藏族文化的喇嘛式實心磚塔,塔高13.6米,為雙層八角形虛彌座。之所以採用八角形是因為古人認為天圓地方,四面有八方,菩賢菩薩曾有一宿願:希望他能普度眾生,使得佛光普照四面八方。
遠看像插在象背上的劍柄,又像一隻古雅的寶瓶,因此稱「劍柄塔」,或「寶瓶塔」。該塔建於明代,塔高13.6米,塔基為雙層八角須彌座,在第二層基座正北面,嵌有青石淺刻的南天普賢菩薩像。普賢塔位於象山之顛,不僅與桂林山水的傳說相吻合,又印證了普賢菩薩乘大象之說,而大象馱寶瓶,在亞洲各國的許多傳說中,也象徵着和平、美好和幸福。象鼻岩與水月洞相鄰,在象鼻山的象鼻稍後處而得名。岩高1.9米,,寬3.3米,長約13.5米,面積44.5平方米。岩口面江, 東向,呈條形封閉狀態,是內涼、眺望江景佳處。明代學者毛賓泉曾在此讀《周易》後人在岩口刻「讀書岩」3字,並稱此岩為「點易山窗」。萬曆丁丑(1577)春正月中進行修整,有「賓泉山人開深此洞」題名石刻。明詩人張襄《訪毛賓泉點易山窗》詩,有「千頃水光涵洞府」, 「山窗寂靜觀周易」句。
在佛經中說菩賢專管智慧、道德,他的坐騎是六牙白象,象徵着一步一個腳印,做人做事都要腳踏實地(踏踏實實)。普賢塔建於象山之巔,極其形象的反映了佛教有關普賢菩薩乘大象之說,而大象在中國及亞洲許多國家的傳統習俗中,是吉祥的象徵,大象馱寶瓶象徵和平、美好和幸福。
雲峰寺
雲峰寺不僅是太平天國的指揮所,也曾是日本佛教的始祖鑒真和尚的僧舍。唐代鑒真和尚五次東渡日本失敗後,從福建繞廣東到桂林,就在象鼻山下的雲峰寺住了一年多,嶺南14州的南選使節,都督以下所有的州治官員與選舉試學者數百人集中桂林,當時都得到鑒真大師的授戒。一年後,鑒真和尚在象鼻山登船南下,第六次東渡日本,最終成功。鑒真和尚在桂林這一年,成為桂林佛教史上一大盛事。
太平軍的象山陣地具史料記載,1852年太平天國從永安突圍之後,向桂林進發,並從東、南、西三面包圍桂林,搶占象鼻山,以明代普賢塔為標誌的象鼻山頂,成了太平軍的前沿陣地,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攻堅戰。他們在山上架起了大炮,猛烈轟擊城內的清軍,扶台衙門堂檐被打塌,旗杆被炸斷,嚇得巡撫周鳴鶴四處躲藏。後來,出於戰略上的需要,太平軍決定全面撤圍,揮師北上。在象鼻山上,扎了好多草人,同時用長長的藥線連接很多鞭炮燃放,掩護太平軍轉移。象鼻上山頭陣地的光榮鬥爭歷史史實,都陳列在山下雲峰寺「太平天國在桂林」的陳列館中,使創建於唐朝的雲峰寺更添光采。 雲峰寺成為了太平天國陳列館,完好的保留了當時使用過的戰旗、武器和炮彈。古老的普賢塔成了太平天國英雄們有勇有謀的見證。
舍利塔
舍利塔在開元寺遺址內,開元寺建於隋代,唐時稱善興寺,宋改為寧壽寺,其殿宇恢弘幽深,是桂林最古老的一座佛寺。塔高13.2米,始建於唐朝,於明朝重建。位於象鼻山的西南面,桃花江畔。寶瓶式塔身,傘蓋般塔頂,有相輪五圈,冠以葫蘆形銅質寶頂。據記載,唐天寶七年,鑒真和尚5次東渡日本受阻,轉輾來到桂林,曾與數十位日本僧人居留寺中年余。
象山酒窖
酒窖簡介
桂林三花象山酒窖位於桂林著名的4A級風景區——象山公園的岩洞內,其中常年保持在20℃,濕度適宜,桂林三花酒存放於此,香醇宜人,成為酒中上品。此外,象山酒窖——象山車間——桂林三花酒文化博物館三位一體,既是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桂林三花酒傳統釀造技藝的唯一傳承地,同時也是廣西桂林工業旅遊示範點。
桂林三花酒是中國米香型白酒的代表,被譽為酒之王,古時,被稱作「瑞露」,南宋「中興四大詩人」之一的范成大飲後稱讚「乃盡酒之妙」。「桂林三花酒」源於盛唐,有上千年釀造歷史。「灕水花,禾稻花,芳草花,三花香天下。」作為廣西第一家獲得「中華老字號」的桂林三花股份有限公司,每年在新春之前都開啟象山酒窖,向桂林民眾供應象山岩洞窖藏散裝桂林三花酒。而「打一壺洞藏的三花酒,過一個歡樂的吉祥年」也已成為桂林人的年俗。
2012年是桂林三花成立60周年。開窖活動除了傳統的祭天地、酒神表演儀式外,還增設了陳年桂林三花酒封壇儀式、新酒入庫表演等項目。
歷史傳說
象山,古稱漓山。東涉灕水,西傍寧遠,北依桃花江,南眺穿塔二山。皓月碧水潺潺,青山古剎峨峨,領盡桂林山水之精華。被世人譽之為市徽。蓋舉世無雙矣。
傳說,天上象神為三花姑娘從瑤池盜回神曲,用灕江水釀出三花酒。象山獨特的自然環境為釀酒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明代應天府通判張鳴鳳稱此處為「醉鄉」, 在象山腳下結廬而居,自號「漓山人」。 自古以來,桂林酒坊將酒藏於岩洞。象山岩洞酒窖為大小二洞,面積近3000m²。小洞位於雲峰寺後山腰,洞上刻有「雲峰岩」三字。大洞位於登山石階旁,東達桃花江,南通水月洞。洞中冬暖夏涼,常年溫度適宜,由於臨江,洞內還保持了一定的濕度。三花酒經洞內貯藏,老熟後,醇淨綿甜,乃酒中珍品。象山酒窖貯藏了五十年代以來各不同的特釀桂林三花酒逾千噸。
桂林老八景
現存的桂林老八景刻石於疊彩山風洞口的文字紀錄。
一景一文的刻石桂林古八景是:
桂林老八景文字是: 一是桂嶺晴嵐.從寶積山上北望,有鐵封山,鸚鵡山,觀音山一帶,常有集結,雨後初晴,嵐光紫霧飄渺其間,景色迷人.
二是訾洲煙雨.象鼻山對面的訾家洲,林木茂密,唐代就在洲上辟苑莊,栽花木,建亭台,景致最美是在細雨濛濛,煙波渺渺之時,輕紗薄霧之中.
三是東渡春瀾.現放橋舊時是用木船架起的浮橋,每年春水來臨之時,浮橋在滾滾波瀾中蕩漾,行人在橋上行走,猶如踩波踏浪,故有"東渡春瀾"的美稱.
四是西峰夕照.指桂林西山,每當夕陽西下,泛起萬朵紅霞,把西山映托得格外壯麗.
五是堯山冬雪.堯山為桂林市最高的山峰,冬季常有積雪,銀裝素裹,很顯嬌嬈.
六是舜洞薰風.虞山的韶音洞,薰風陣陣,潭水淙淙,就像薰弦彈秦出悅耳的韶樂一樣.
七是清碧上方.指的是民主路萬壽巷內的開元寺古蹟,現僅存唐代鑒真和尚禮拜過的舍利塔.
八是棲霞真境.七星岩原名棲霞洞,岩洞深幽,景物非凡,儼然神仙洞府 .
視頻